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9.4!超越《隐秘的角落》!它为何能引发集体共鸣?全集解读《漫长的季节》

2023-05-14 16:52 作者:河马老贼快更新  | 我要投稿

梦桦雪有感

长歌十载方归雪,默俯桦林送诗翁。

辛尝苦报遥无尽,怆惶岂止兴白峰。

罗绮锦绣焚恶焰,檄文勇志澈琅冰。

阳怀北往终昂首,洪笛载梦忆清风。


《漫长的季节》作为电视剧,说实话,使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看来没有在资本过多束缚之下,还是能拍出来比较不错的作品的。

抱歉,后劲太大了,我得缓缓。在创作的早期阶段,我也写过类似描写现实苦难,并对未来给予希望的一些剧本,不过那只是单纯的叙事,并没有与精彩的悬疑融合起来……最近看到的一些别人写的剧本,确实是有写出底层人民的苦难,但也仅限于“钱局限了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并没有到贫穷直接威胁人们生存的那一步,真到了那个境况下,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一切事后诸葛亮看似冲动莽撞的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悬疑这方面我不太擅长,就不做什么评价,应该是尽到了悬疑剧的本分吧,而至于情感把控这方面,导演和编剧的功力非常高超,有些情节甚至让人难受的看不下去,仿佛将《活着》和《长夜无明》的“精华”融合到一起了,那种困境如山倒和生米煮成熟饭的无力感,困在那一年走不出去的人的执念,还有社会黑暗袭来时的咬牙切齿……甚至想要质询导演编剧在编排时的心理状态,但想到其首先是现实主义,然后就是这篇本质上是某种文学的具现化,也就作罢了。

虽然剧中有适当的谱写部分来减轻压力,但喜欢看爆米花的人一般是看不下去的。剧中地理位置位于东北,东北文学有一个响亮的绰号——极北的黑土地上孕育出的苦寒。与西伯利亚冻土上诞生的俄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东北有个很有特色的时代背景,共和国长子,时代浪潮下的体制大改,从自豪荣光的超级经济中心走向没落。这些造就了东北文学共时具有苦难与中国味道的特点,而编剧笔下的东北小人物自然成为苦难的载体,来引发当代人们的共情。

全篇中其实出现很多次希望的象征,雪,梦,还有火车鸣笛,这是发生在东北的现实主义,能从这现实的牙缝中抠出一点希望来吗?遗憾的是,如果不是木鱼在结尾时稍稍提了一下全剧立意,我很可能无法从影片陈述的苦难中走出。我再次想要对导演和编剧说一些话,但这次不是看客式的调侃与质询,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支撑作者构思的动力往往是苦难与希望相辅相成的,人们在经受苦难后,总希望苦难的锁能配有一把希望的钥匙,可现实往往并不是如此,不欢而散,了无音讯,不了了之,抱憾终生,无头冤案乃至是飞来横祸,人生充满不如意,它们大多数没有钥匙。人们抱着理所应当的心态阔步行于世间,并希望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现实如雨点般的痛打让这些曾经乐观的人感到绝望并从此一蹶不振……剧中美好的东西不断被打碎给观众看,再如狂风暴雨一般来袭的负面事态面前,所谓的希望,也只是当年的案子终有了了结,以及孤独终老的王响如同福贵老人一般那执着向前走的意志。很多创作者不敢去接触这样的题材,他们习惯了善恶有报的世界观,他们恐惧,也不敢让笔杆承受这样的重量。导演和编剧能够在这个绝望远大于希望的过程中持之以恒的对剧本进行勾勒,我要向他们的勇气与意志致敬——感谢你们直视了现实,感谢你们将它呈现在大众面前,感谢你们在绝望的汪洋中播撒下希望之种。

别看我衷心说了这么多,但立场正不代表就是同志,目前我过着小资一样的生活,论对这部电视剧的共情与感慨,肯定是没有劳苦大众更多,更深切。所能熬出的二三字也不过于我饱读文学作品的经历……我对自己一直保养的很好,只怕伤了逻辑清晰的大脑,或许此生也不会成为“过来人”吧,文学家陈述世界,哲学家认识世界,文学家写出的哲学总是带有诗意,而哲学家写出的文学难免有说教成分,我还远远不够……差此远矣……也许现在有不少作品都是以苦难为动机,从而导向大团圆的结局,这样既有了现实主义的本意,又使人看的舒心。可现实就是现实,当一种现实不被文学记录,于人类历史而言绝对是不健康的,所以写这种传统现实主义的导演和编剧不可或缺。而年轻人们在漫长的季节中恐怕得不到什么希望,他们会留下一声长叹,感叹故事的伟大,随后每个人都去继续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光,影视作品实质上起到了一种记录并讲述的作用。对于类似遭遇的经历者而言,这无疑是最棒的关怀了,以生命为代价彪子圆了梦,以正常的精神为代价,老马破了案,以伶仃的后半生为代价,王响也解开了心结,得知了真相……对于全篇想要传达的理念之一,希望来说,先抑后扬是必不可少的,但限于全篇的下沉基调,搞得太幸福又是一个太过突兀的结尾,所以才会用了这种看似无比荒诞却又可能切实发生的人文关怀吧。

说到希望,其实剧中的希望并不只有明面上人文关怀所展现的那一点,在这场无比震撼的群像剧中,19年前疑案的焦点——沈默,很值得剖析开来讲一讲。沈默是沈默,她是她自己,而不是殷红,她会反抗命运施加给她的那些苦难和不公,不断挥刀向那些可恶的更强者,最终忍无可忍干了一系列大快人心的事后并没有被抓捕,而是化作了自由的飞鸟。她是反抗的,她是成功的,是为希望而战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沈墨的人物形象本身便是希望的缩影,也是导演和编剧的立场,以及对于观众的决择的企盼。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有评价动漫的“世界系”与“日常系”的文章,在结尾处给出了独到的个人见解——在这两种体系的发展与迭代中,发生变化的远不止有故事的核心思想,还有创作者本身的态度。举例来讲,如果把书写奇幻故事来宣扬真善美的理念比作隔着网线骂人,或者在梦里批判世界的不公;那么现实主义就是在真实生活中走到仇人面前,给他脸上来一拳。由于政治和作者心态种种因素,二者之间的明显分水岭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动漫史中这个境况直到继往开来的《凉宫春日的忧郁》出现才渐渐开始好转,而文学的历史上,有许多当朝的现实主义著作直到朝代更替之后才被解禁……今天,许多意义深重的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面前涌现,这首先与开放的文化环境给予创作者信心离不了关系,而在给予后人信心和点醒后人的方面,以先锋文学为代表的纯现实主义有着头等功劳,之所以称之为先锋,是因为其开了可行的道路,不仅在政治敏感方面为后辈提供考量,在对于创作题材的掌握度,如动机情感,时代背景等方面也提供了借鉴。当代文学界的创作,尤其是商业化的创作是如履薄冰的,只有前面的重量级在浮冰上安然无恙的走过去,后面体重较轻的人才敢紧随其后。越来越多忌惮于现实主义而只能投身于奇幻创作的人,敢于使自己的笔解封,创作出精彩的现实故事。创作者们昂首挺胸直面了过去使他们恐惧的那种内心与现实的撕裂感,时代浪潮中文风的转变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与希望的象征呢。

无论是纵观历史的题材定位,还是横观剧情的主题本身,这部剧中充斥着绝望又落下人文关怀之雪的影片,都担得起“希望”二字。或许就像木鱼说的一样,我们人啊,哪怕前路再苦暗,也始终焕发着一种昂首挺胸,生机勃勃的本能。

哦,对了,我自己也是东北人,经历了不尽人意的现实之后,梦才会显得弥足可贵,不是吗?也该从五月的暖阳中醒过来,到外面呼吸一下真实新鲜的空气,然后再回去看看故乡的雪了。东北文学是现实主义中一支很值得品味的体系,笔者本人的文风也脱胎于此,诚邀诸位来共赏。

9.4!超越《隐秘的角落》!它为何能引发集体共鸣?全集解读《漫长的季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