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世界的态度2-写在团建归途-20230514
副标题:融入现实世界并实现对外界世界的掌控感,是对独立自主思维的坚实支撑,也是对抗孤独和无聊的利器。 自己对个人和世界关系,有一点点框架性的思考,但是里面的廊柱砖瓦完善,还差的很多,并且在完善的过程中,也在反向对框架调整优化。 思维或者做事模式,同前面的积木图极其类似,基于已有信息搭建假定框架(说出或写出),在寻找砖瓦完善的过程中,去反向调整优化框架。 《逃避自由》观点,从人看,分成个人和外部世界两个纬度。伴随自我意识觉醒,天生的追求自由,意识到自己是独特个体,和外部的世界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个人是如此的渺小,而外部世界是如此强大,会产生两种倾向: ①个体的无聊/孤独和对外部世界的畏惧,逃避自己的独特性,如从众/追寻权威/逃避封闭向内求等。 向内求得不到平衡,易孤独/抑郁/精神分裂等。这儿向内求不是自己封闭思考,而是类似在我前面定义的四个世界之一的精神世界纬度探索,如文学/佛学/宗教/艺术和科学(涉及向外,但是主要在精神世界或自我世界)。 ②发现个人虽然渺小,但是自己的独特个体具备成长性,并且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可以直接加速或影响到这个成长性。此种觉醒也只是开始,只是一种意识或思潮,仍需在客观世界实践,伴随实践的有效性,持续稳固和加强此种意识,形成价值观,比如“人定胜天”“乐观主义”“成长思维”。 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持久性也在这儿,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经主旨是遵从道或规律,是在实践的哲学底层。它的思想是中性的,不是悲观活着不奋进-回头专题思考)。 伴随实践,可能在现实世界碰的头破血流或一事无成,从而否定通过个体成长,可以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或者改变外部世界,也会形成诸如“悲观主义”“僵固性思维”等。也可能继续坚持原观点,形成现实世界和意识/价值观的正面冲突,从而精神分裂,如尼采。(只是基于有限的认知,先建个思维框架的简笔画,带着问题去验证,又回到前面积木图的思维模式。可以作为一个研究主题) 上述两种思潮,可参考卡罗尔《终身成长》,里面介绍的非常清晰。 上面只是从逻辑上,把几种思潮切割,以实现从逻辑和语言上的表达,现实中是混沌,融在一起。像混合水,包含了上面所有的要素,不同个体之间的占比不同,从而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体(水)。 上面讨论的框架很宏大,也只是四个思维世界模型下的一个点或模块:如何对待或者理解个人思维和世界的关系;和其平级的问题还有很多:什么是四个世界,个体和四个世界的关系,上面提到的点或模块,四个世界划分的现实帮助,上面点的现实意义等等,犹如盖楼,四个世界的建筑蓝图非常非常宏大,里面内容极多,涉及心理/哲学/社科等很多内容。融入进来,存在很多的未知。 车很快到东莞,给出主要的观点,避免遗忘: ①要把日常的具体事务做到自我满意,追求卓越,从而获取内心和外部世界的认可(非狭义的利益/得分等)。 ②要在思维层面搭建框架。将读过的书/有过的想法(写东西的最初原动力),填充到框架内,建造自己的教堂。可以像四个世界类的宏大教堂。也可以某个专题,思维整理就是造出了一个窗户,一间屋子。再基于更宏观的教堂,把上面的窗户/屋子用上,不太合适要么微调教堂架构,要么调整窗户架构。有意识的形成几个本质互斥的基本教堂,这就是人生精神世界的地基。 如果不思考总结,不搭建框架,就像把一堆砖瓦散落堆放在地,学到的越多,砖瓦堆越大。同时砖瓦直接可能相互矛盾和打架,一片狼藉。所谓“学而罔”“书呆子”“读死书”等。 ③现实世界中的事情,有其现实意义,比如工作赚钱/写代码让设备运行/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销售设备帮助客户成功和公司商业成功等等,但也是自我精神世界的践行和完善,丰富和验证,之前记录有所提及。所谓“出世”和“入世”。 ④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完善,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门,时时刻刻影响喜怒哀乐,影响现实世界的一举一动。 总结起来:融入现实世界并实现对外界世界的掌控感,是对独立自主思维的坚实支撑,也是对抗孤独和无聊的利器。 车上两个小时终究没能完成记录,回来后10分钟做收尾。 尽管还没读完《逃避自由》,但让自己受益匪浅,激发了思考,提供了似窗的模块和似砖瓦的原材料。 团建活动身心放松,更多些精力思考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