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猴王学艺那些事

2021-09-02 20:43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86版《西游记》简化了石猴出海前与众猴的对话,把石猴自己的中年烦恼改成了看到老猴死去后引起的烦恼,也是不错的改编。

石猴漂洋过海、拜师学艺这段,原著描写很简短,一路顺风顺水:“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但拍摄起来很难,拍出来的效果也是美猴王历尽艰辛、受尽险阻,剧本中这部分也是重头戏。这一段远景是在福建的东山岛拍的,剧组找了一个当地的渔民给章金莱当替身。美猴王划船的近景镜头是在北戴河海边拍的,剧组让章金莱做出划船的姿势,两边站两个人,每人端一盆水,一开机金莱就开始做动作,喊“一二三”就往他身上泼水,表现出浪头打在脸上的样子,这样就会显得更真实一些。

美猴王登岸后,剧本和电视剧都在穿衣服桥段对美猴王进行了美化,剧中是捡别人逃跑时扔下的衣服穿,原著是“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确实像个土匪,不过也无伤大雅,毕竟还只是个不懂事的猴子。

编剧在原著中美猴王“摇摇摆摆,穿州道府,在于市廛(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市区。廛,商人存储货物的地方)中学人礼,学人话。”一段下足了功夫,原创出美猴王在店铺集中的市区偷衣服、吃面的搞笑桥段,这一段是在泉州的一个古街道拍的,正剧和剧本虽然细节上差异很大,但同样出色,很多正剧临时发挥的桥段也是喜感十足,演员演技也都很传神。只是有一个遗憾——原著中,美猴王在南赡部洲“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这段文字其实有作者针砭时弊的意味。编剧在这里设置了喜剧桥段,但既没有体现出美猴王潜心求道的执着,也没有展现出世人追名逐利、醉生梦死的奢靡状态状态,纯粹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其思想深度远达不到原著的水平。

美猴王二次出海的情节,正片没拍,但剧本里有,而且又安排了一波浪里行船,的确增大了拍摄难度。电视剧没有采用原著的四大部洲世界观,所以少一场出海戏也无妨。原著中,这段也是一笔带过:“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戏是在青城山道观拍的,的确拍出了仙气。原著中,灵台方寸山“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剧中樵夫的山歌是剧组的班底演员项汉唱的,歌词是对原著《满庭芳》 词的改编。 美猴王有很多对须菩提祖师和道童不敬的行为,剧本中更是放肆,这都是编剧增加的喜剧桥段,一是为了显示出美猴王的调皮;二是为了显示须菩提道法高强,其实没有太大必要。原著中,美猴王“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是个很懂礼貌的老江湖,对斜月三星洞的人都很尊重,即使得到名字,也只是“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不像剧中那样上蹿下跳、大喊大叫。

 须菩提本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意译为“空生”,号称“解空第一”,“志在空寂”,是佛陀最善解“空理”的弟子,故他为猴王命名“孙悟空”。《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一个糅合佛、道两教的人物。书中写他:“大觉金仙没垢姿(宋徽宗时期崇道贬佛,改称释迦牟尼为“大觉金仙”。此处以“大觉金仙”形容须菩提祖师,似有融合佛道的意味),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指佛教“三三昧”的修行。三三昧,又称三解脱门,是进入涅槃(超脱生死轮回)的三道门槛。一是空解脱,二是无相解脱,三是无愿解脱,大致内容是要认识到事物及各自的差别虚幻不实,无论生与死,都不要刻意去追求。道教也有“三三”的说法。如《性命圭旨·元集》说“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一担担”,《修真辨难参证》认为指的是人体正面和背后各有三关,通关即能通任督二脉,是修成内丹的必经之途),全气全神万万慈(道教认为人初生时有未曾破损的“元气”、“元神”,但随着长大成人逐渐消耗。全气全神指通过清净心地,收心敛意等修炼,回复到本初的境界)。 空寂自然随变化(佛教认为事物没有不变不灭的本性,本无生灭。无诸相(一切事物的形相)曰空,无起灭曰寂),真如本性任为之(“真如”原为佛教用语,佛教认为用语言、思维表达事物的真相,终归是不究竟的,难以恰到好处,只能用“如”形容,即“照那样子”。道教用来指道性、真性,是蕴含在万事万物中统一的先天本性)。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劫”是梵语“劫波”的音译,指世界从生成到毁灭一次的周期,佛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     

剧本中,编剧似乎想要表现孙悟空习字、养花、挑水的日常生活片段,对应原著的“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自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而正片中只以原著没有提的习武一段代替,倒也有道理,原著里真的没写孙悟空什么时候学的武功。

悟空学艺桥段,特效镜头很多。 孙悟空倒着在树上走的镜头,是剧组拍树干的时候,把人的空间留出来。演员在蓝幕前做动作,表现出树干上很难行走的样子,这都是在平地上、蓝幕前面做的。这两个镜头一合,再把画面颠倒过来,让人的位置正好位于树干的中心点,就做成了倒着在树上行走的镜头。孙悟空从树杈里钻出一个脑袋,再从树中间钻出一个脑袋的镜头,是剧组在戒台寺找了棵很漂亮、很大的松树,先拍一个局部的树,把树杈的位置找好,然后在后期制作的时候,用蓝幕布把章金莱的一部分遮挡起来,让他的头从蓝幕后面伸出来、缩进去。这两个镜头一合成,再把蓝幕布抠掉,看着就是他从树里边儿钻出来了。孙悟空在水上行走的镜头,选用了武夷山的疾流的空镜头,演员在蓝幕前做动作,然后用鼓风机把章金莱的衣服吹起来,感觉时刻在动。这里的难点是,虚拟表演一定要表现出在水上的感觉,充分展现出猴子的天真、高兴劲儿和厉害的轻功。松树变回孙悟空的镜头,是选取真树,通过ADO特技做出来,但很明显过于扁平。

美猴王在拜访菩提祖师的之前,在山里碰上一个樵夫。美猴王问他:“你既然和神仙做邻居,为何不跟他修行?”樵夫说母亲老了,要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抄的是《坛经》和《祖堂集》,是慧能的故事。慧能出家前,砍柴为生,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修行,慧能原话是“缘有老母,家乏欠缺。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后来菩提祖师问猴王:“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无性。”这是抄的禅宗五祖弘忍的故事。《传法正宗记》里记载四祖道信问五祖弘忍:“你姓什么。”弘忍时年七岁,回答说:“没有常姓,其性空故。”道信大为惊奇,就收他作了弟子。

祖师和孙悟空打的暗号,也应脱胎于弘忍为慧能传法的故事。《坛经》记载弘忍用杖把舂米的石碓打了三下,惠能就明白了弘忍的用意,夜里“三鼓入室”,得传弘忍的道法。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山名和洞名,都是“心”字的隐语。灵台,指心,出自《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心处于胸中一寸见方之处,所以又叫方寸(有时也将脑部“元神”所居之处称为方寸)。宋秦观《南歌子》有:“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即喻“心”字。斜月,指心字的斜钩。三星,指心字的三点。道教内丹著作《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偃月炉图》:“三点如星势,横钩似月斜。”所以,孙悟空的本领其实是自悟,《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只是借佛经中的佛陀弟子隐喻孙悟空的明心见性。孙悟空学艺归山后,须菩提彻底杀青。

剧本中,第一集的结局是悟空在回山的路上,而花果山也正在遭受妖魔的袭击。正片把这部分情节放在了第二集,拍摄也较为简单,没有体现出剧本中的紧张气氛。


美猴王学艺那些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