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仙是怎样炼成的

2021-09-02 20:39 作者:绿柳山庄灵芙醉客  | 我要投稿

86版《西游记》剧本中,日光照在巨石之上。巨石中心渐渐变得透明,石髓之中渐渐有一亮晶晶的石球,在缓缓转动。这是在还原原著的“内育仙胞。可惜,电视剧依然没有展现。

仙石迸裂的场景,剧本里描写更详细,电视剧只有一个短镜头。

接下来,剧本展示了“金阙云宫凌霄宝殿”的景观,介绍了站班的神仙。原著中,天宫站班神仙并未在第一回介绍,而是在后面回目的情节中陆续介绍。电视剧正片没有展示天宫全景,而是直接从“忽然传来隆隆巨响。宝殿震动”的场景开始,这是很正确的,因为这样才符合镜头切换的逻辑。剧本有向观众科普卷帘大将职业的目的:“卷帘大将卷起金丝帘”。清朝俞樾《茶香室三钞》的卷十九写道:“唐东岳庙尊胜经幢载诸神名,有南门卷帘将军。然则《西游记》衍义,有卷帘大将之名,亦非无本也。”卷帘,是道教斋醮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类似人间帝王的升殿理事。斋醮时,坛上设有帘幕,在仪式开始时,帘幕垂下,法师作法,待认为玉帝等仙真升殿后,才卷起帘幕,象征仙真降临坛场,听取法师面陈奏疏。卷帘大将就是执行卷帘的神将。“天宫”就是人间皇宫的翻版,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即玉皇大帝,代表朝廷、民间信仰神的权力最大者。历代统治者经常为玉帝上尊号,较接近《西游记》的是“玄穹高上玉皇大天帝”。这里十八个字的全称,也并非官方的正式尊号,而是拼凑起来的。“高天上圣,大慈仁者”出自《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功德品》,“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则出自《弥罗宝诰》。

从秦汉开始,朝廷就不断地收集天地、日月、山川等各种自然神,以及古代的先贤名人,以国家的名义册封、祭祀,这就叫“国家祀典”。

到了宋代,这套操作已经非常成熟。宋代朝廷祀典分大、中、小三个级别,都编入《正祠录》,其实就相当于一部官方的“封神榜”。 不但朝廷有一部“封神榜”,地方上也有自己的“榜”,例如绍圣二年(1095),礼部侍郎黄裳(就是金庸笔下创《九阴真经》的那位)上书建议:乞诏天下州军(宋代的行政单位),籍境内神祠,略叙所置本末,勒为一书,曰“某州祀典”。 比如杭州的地方官,就要编写《杭州祀典》;苏州的地方官,就要编写《苏州祀典》。《正祠录》或某州祀典里封的神,到底有多少,现在已经不好说了。但是,保留在《宋会要辑稿》中的各种各样的神灵名单,从《礼四》到《礼二十一》,足足有556页!粗粗估计封的各路神仙,能有几千位——这还是保留在史料里的。宋代实际上封过的神,只能比这个数目多,不会少。这就是宋代朝廷的“封神榜”。

负责管理这些神仙的机构是太常寺和礼部祠部司,那里面永远堆积着小山一样的神仙们的简历,等待审核。这些神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报上来的。只要当地百姓乐意,大家公议,筹款捐资,随时随地都可以供一位山神、河神、已故名人,然后就需要报批。报批一个神的环节很多但很科学,很符合现代管理精神。

宋代封一个神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地方上得有这样一位神,确定标准是: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意思就是说,神有两种,一种是“有功烈于民”的历史名人,一种是有自然力的,被人民敬仰、依赖的日月山川等自然物。当政者(有天下者)是有义务祭祀他们的。神如果符合入选标准,本州官员就要写材料,主要是一份这位神的简历,当然得包括有哪些灵验的先进事迹,比如某年月日显灵吓跑了土匪,或某年大旱,这位神显灵下了大雨,等等。然后报到上级转运司(相当于省级的分管领导)。上级看了简历,委派邻州官员前去查明,如果先进事迹属实,再派一位无利害关系的官员(称“不干碍官”)复核,复核无误,上报中央。中央有关部门研究批准了,赐一块匾(相当于营业执照,如上文赐给二郎神的“崇德”),赐一个封号(相当于注册名,比如封张飞“武烈公”),这个神就可以挂牌立庙,取得合法地位,光荣地加入为人民服务的神仙队伍,可称之为“公务神”。当然“公务神”是有福利的:春秋两季,政府派人祭祀,送点瓜果香火;寺庙墙塌了,政府管修,桌布破了,政府管换。工资和住房都有保障。 这在宋代是一套非常标准的行政手续,把表头换成“某某商贸有限公司”,就和现在批准成立企业一样,从头到尾敲多少个章都是有数的,敲章的地方都给你空好了,毫无神秘气氛可言。现在耳熟能详的很多神,如真武大帝、福建天妃,都是宋代批准成神的。大书法家米芾、著名学者叶适,都在太常寺工作过,不知给多少神仙敲了审核通过的章。 神也有行政等级,男神分侯、公、王、帝四级(道教背景深的先封真人,再封真君),女神有夫人、妃、元君、圣母等。一个级别内又分四等,靠封号字数来区分:两个字一等,到八个字为止;满八个字,才能上升一级(当然也有跳级加封的)。这很像杠加星的军衔制:封号相当于“杠”,字数相当于“星”。上文的廉颇封“庆泽侯”,就是二字侯,最低一等。诸葛亮封“仁智忠武侯”,是四字侯,就比廉颇高。 汉代老当益壮的伏波将军马援,死后成神,是从“侯”慢慢爬上来的。宋神宗时封为二字王:忠显王;后来加封四字王:忠显佑顺王;又加封六字王:忠显佑顺灵济王。王如果加到八个字,原则上就可以升帝了,可惜宋代对封帝的名额控制得很严,一般的王没那样的好命,马援在宋代的神场仕途,也就像他功大不赏的生前,到三杠三星为止了。真武大帝则是从仁宗时期的“灵应真君”(二字真君)开始,一直到靖康元年,封为“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八字真君),足足用了小一百年的时间。 宋代升到帝的很少,看看《宋会要辑稿》就知道,侯是最多的(随便一个小龙王就可以封二字侯了)。正如今天的官场,除了极少数幸运者之外,绝大多数都在处级、科级沉浮,有的甚至一生沉沦下僚。这是一个上尖下宽的残酷的金字塔。

民间神得经过官方认可,方能成为“公务神”;不被官方认可的,就叫“淫祀”(“淫”在这里的意思是过多过滥)。当然,你也可以偷偷地盖一座庙,偷偷地塑一尊神像,但就有随时被砸像毁庙的风险——你这个神是黑户,你这座庙是违章建筑。没人发现还好,但没准儿哪天上边就派下一伙拆迁队来,把你的庙拆了。理由很简单:你这神,没有经过官方认证,属于“淫祀”。 比如唐代的狄仁杰,一下子砸了1700多座庙。宋朝真宗、英宗、仁宗等朝,也不停地下圣旨,要求“罢淫祀”。和“淫祀”对应的,就是“正祀”,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官方认证——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正神”的来历。

所以这件事很有趣:神正不正,不是玉皇大帝说了算的,而是由人类说了算的。这个思路,宋代政府叫“赐命驭神,恩礼有序”。神明是可以被“驭”的,于是逐渐丧失了神圣性,成为国家政权的建设者。

在明代的民间信仰里,一个三教合一的民俗神祇体系成型了,天宫的神祇体系类似于民间的政府,在天宫系统里任职的神,信仰是自由的。

剧本中提到的“(xiǎn)和“都是仪仗,前者铲状的仪仗,后者是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这两件东西直到原著第四回才正式提到。


神仙是怎样炼成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