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那些猴
86版《西游记》剧本中,千里眼、顺风耳看到的只见“石猴正在一拐一拐地学着走路”对应原著的“拜了四方”。有的哺乳动物初生,有“拜四方”的现象。例如牛羊初生时尚不能站立,故学走时,往往屡屡摔倒,看上去犹如向各个方向朝拜。故民间有牛犊能拜四方的传说。
接下来,剧本着重表现了石猴“行走跳跃”、“觅树果”、“猕猿为亲”的特点,正片加快了节奏,石猴刚刚加入猴群,就跟着大伙去看瀑布了。原著和剧本中,石猴都是在大自然混熟了,混到“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才跟着群猴去看瀑布。中国古代喜欢用不同的字表示不同的动物,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用不同的前缀命名。“猴”在古代一般特指猕猴属的物种,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的《玉篇·犬部》写道:“猴,猕猴也。”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的《正字通·犬部》写道:“猴,猕猴,状似人,颊陷,尻(kāo,臀部)无毛,尾短,声嗝嗝若咳,腹无脾,以行消食,孕五月而生,生子浴涧中,性躁动害物。”所以,孙悟空就是一只猕猴,“猕猿为亲”也说的很清楚。
水帘洞外景是在黄果树大瀑布拍的,瀑布气势磅礴,的确符合原著描写。剧本对猴子玩耍的细节描写跟原著不同,但都源自对动物习性的观察,正片展示得也很生动。此外,张卫健主演的TVB《西游记》塑造的小石猴形象也很可爱,甚至跟86版《西游记》剧本有细节上的共鸣。但对于石猴进入水帘洞的起因,86版《西游记》正片改成了群猴们在瀑布外玩耍的时候发现洞里一闪一闪的,可能是有宝物(剧组在查看周围环境的时候发现瀑布后面有一条通道,人可以绕到水帘的后面,就派了一个灯光人员到里面用电瓶灯对着镜头打,这样就闪出了十字光,呈现出宝物玄妙的效果)。剧本则是符合原著的,石猴跳瀑布是为了“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这方面张纪中版《西游记》更符合原著,但台词欠打磨,前面安排了一句原著中没有的“这水自天际而来”,等于自己给水找了个源头,减弱了石猴“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的合理性。
无论是86版《西游记》还是张纪中版《西游记》,跳瀑布行动的组织者都是一只大马猴和一只白毛猴。这两个人物的原型是花果山的赤尻马猴和通臂猿猴。只不过,原著里这两种猴各有两只。
清末小说《冷眼观》第八回写道:“闻得贵县六安专产马猴,究竟有多大?”说明其作者著书时六安尚以出产马猴闻名。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章太炎)《新方言·释动物》中说:“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就是说,马猴即猕猴。猕猴在我国分布极广,据《辞海》记载,产于云、贵、川、陕、青、冀、豫、桂、粤、闽、台、浙、皖等省区,六安恰在安徽,两书记载完全吻合。《吕氏春秋·察传》中有一段话说到母猴:“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千万不要以为母猴是雌猴,那就大谬了。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猴》中特意说明:“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段玉裁、章炳麟皆学问大家,其说法完全一致,盖源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语音有别,所以段玉裁注明“皆语之转、字之讹”,章炳麟也说“皆一音之转”。
白毛猴则是以长臂猿为原型的通臂猿猴。猿是哺乳动物,外形像猴而大,没有颊事囊和尾巴,有的特征跟人类相似。属灵长目人猿总科动物的通称,包括两个科。猴有尾巴,而猿没有。在分类学上,人是猿的一种。早期猿类大约两千五百万年前开始出现。现代小猿在一千八百万年前出现,猩猩则出现于一千四百万年前,大猩猩出现于七百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则在三百——五百万年前出现。中国古代人印象中的猿主要是长臂猿。中国古代也将“白猿”写作“白猨”、“白蝯”。《山海经·南山经》有:“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淮南子·说山训》:“楚王有白蝯,王自射之,则搏矢而熙。”《晋书·张载传》有:“白猨玄豹,藏于灵槛。”
跳瀑布一段,剧组一开始试验,把石猴放到蓝幕前面,底下垫一个桌子,他就趴在桌子上做一个钻洞的造型,结果拍出来的效果不理想,人就像趴在地面上,身上围着的叶子也是压在下面的,没有飘的感觉。后来又想了另一个办法,把蓝幕拿到室外去,在北京的七王坟找到两棵大树,把两根绳子拉在两树之间,形成一条“索道”,再把绳子裹上蓝布,让演员躺在绳子上面,这样人就腾空了。随后用鼓风机往人身上吹,衣服就不会有被压着的感觉了。群猴飞进洞,是两人一组趴在这条“索道”上,很不容易趴,弄不好就滚下来。做了很多次,最后经过多次合成,孙悟空终于带着小猴子们“飞”进了水帘洞。但原著和剧本都是陆续跳进去,不是一次全进去。
水帘洞的内景是在湖南冷水江的波月洞里拍的。洞里的钟乳石很好看,符合原著“乳窟龙珠倚挂”的描写。洞外的水帘是剧组在洞后面铺上一块大大的塑料布,上面接上水管,让水管里的水往塑料布上流。这样灯光一打,就出现了一个大水帘的效果,镜头从洞内向洞外反打的时候也就显现出了水帘,跟外景有机结合了。花草、烟雾都是人工做的,充分展现出这是一个鬼斧神工的奇洞。只不过“铁板桥”、“修竹”、“梅花”、“青松”这些景物,就很难重现了。所以,正片台词也把“铁板桥”删了。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把花果山猴子的气质按猿的气质来描写。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晚年创作的一篇骈文《憎王孙文》写道:“猨之德静以恒,类仁让孝慈。居相爱,食相先,行有列,饮有序。”而花果山的猴子就是“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跟柳宗元观察到的“王孙之德躁以嚣,勃诤号呶,唶唶(zé)强强,虽群不相善也。食相噬啮,行无列,饮无序。”的猴子形象截然不同。
筹备花果山登基仪式这一段是剧本加的,正片与剧本场景不一样,但异曲同工。但是,正剧有一个既不符合原著,也不符合剧本的大改编,直接改变了石猴出海的时间线,让这一集存在了时间上的bug。剧本里有“若干年后”的交代,且以一棵松树变化的镜头描绘时光流逝,但正片是连续的花果山场景,没有交代时光流逝,石猴不是若干年后出海学艺,而是当上美猴王的第二天就出海了。原著中,石猴出海的石猴已经是“何期有三五百载”的时间点了。东晋葛洪《抱朴子》中说“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所以,石猴出海的时候差不多是中年。原著中指点石猴出海的是通背猿猴,剧中是大马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