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析典籍之舜-《大学》里的舜

2021-08-29 07:14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评析典籍之舜-《大学》里的舜

王照伦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大学 中庸 论语》第10页)

『译文』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如果1个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里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个国里的民众,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所以说,那些国君只要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处理好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就是足不出户也能够完成对全国人民的教育工作。原因在于,在家孝顺父母的道理,和侍奉君主的道理一模一样;在家尊敬兄长的道理,和侍奉长官的道理一模一样;在家慈爱子女的道理,和关爱国民的道理一模一样。

周成王在《康诰》中说:“爱护老百姓必须像爱护刚刚出生的自己的婴儿那样”,这就要求国君和官员采用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的心情诚心诚意地去爱护黎民百姓。即便是与爱护自己的儿子心情不完全一样,也不应该相差太远。爱子之心是人的天性,甚至爱子也是动物的天性,应该人皆有之,所以爱黎民百姓不应该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爱老百姓对于所有的国君和官员而言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反之,不爱老百姓、欺压老百姓、残害老百姓是非人行为。如果有人说我不会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去爱老百姓,请问提出这种奇怪问题的人,有过先学会养育孩子再出嫁生儿育女的女人吗?

如果国君的家庭成员人人相亲相爱,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受到感染、感化,仁爱之风就会在这个国家里蔓延开来,这个国家就会变成1个仁爱的国家;如果国君的1家人人相互谦让、相互敬重,那么,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也会学习、效法国君一家互让互敬,这个国家就会充满着谦让之风,这个国家里的人就会成为谦谦君子;如果国君贪婪暴戾、贪利暴虐,那么,这个国家的黎民百姓也会学习国君做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犯上作乱的事情,这个国家也就离亡国不远了。道理十分简单——国君和国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概括起来说,这就叫做国君1个人可以毁掉国家、国君1个人也可以让这个国家兴旺发达。

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由于桀、纣他们要求老百姓做仁爱、谦让的事情,与桀、纣他们自己凶残、暴虐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因此老百姓根本不买他们的账。所以说,君子要求自己具有优良的品德之后再要求他人做善事才有说服力,自己首先不做坏事,然后才有资格要求他人不做坏事。国君自己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恕道的言行,却妄图让他人明白恕道,这只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国君要想治理好他的国家,必须首先治理好他的家族。

《诗经》上说得好:“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国君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教育、感化、带动全体国民相亲相爱。

《诗经》上说得好:“尊兄爱弟。”只有国君的兄弟相处和睦之后,才可以教育、感化、带动全体国民相亲相爱。

《诗经》上说得好:“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只有天子家庭中的人,做父亲的有慈爱、做儿子的有孝心、做兄长的有友爱、做弟弟的有恭敬,只有天子家里的人的言行成为普天下黎民百姓说话办事的准则,然后老百姓才能效法天子的家人,天下就会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以上种种,只说明1件事情,那就是要治理好1个国家,国君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道理就这么简单!

『评析』这段文字把尧、舜作为仁政的楷模,指出不论是天子还是国君,要想治理好天下或者国家,前提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评析典籍之舜-《大学》里的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