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析典籍之舜-《礼记》里的舜

2021-08-29 07:10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评析典籍之舜-《礼记》里的舜

王照伦


『原文』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祭,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

诏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诸远者与。祊之为言倞也,肵之为言敬也。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飨之也。嘏,长也,大也。尸,陈也。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贵纯之道也。血祭,盛气也。祭肺、肝、心,贵气主也。祭黍稷加肺,祭齐加明水,报阴也。取膟菺燔燎、升首,报阳也。明水、涚齐,贵新也。凡涚,新之也。其谓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

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尽也。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称“曾孙某”,谓国、家也。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尽其嘉,而无与让也。腥、肆、爓,腍祭,岂知神之所飨也?主人自尽其敬而已矣。举斝、角,诏妥尸。古者,尸无事则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将命也。缩酌用茅,明酌也。醆酒涚于清,汁献涚于醆酒。犹明、清与醆酒于旧泽之酒也。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齐之玄也,以阴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礼记》第172~173页)

『译文』虞舜时代的祭祀,是崇尚血腥之气的。在祭祀的时候,先是使用动物的鲜血,接着使用动物的生肉,再接着使用半生不熟的肉,他们就是用这些祭品散发的血腥气来敬神的。到了殷代的祭祀,崇尚的是声音。在尚未宰杀牺牲之前,首先进行声音或高或低的演奏音乐,乐曲奏过3章之后才出门迎接牺牲。他们认为这乐曲的声音,就是用来召唤天地之间的鬼神,前来享受人间在祭祀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的酒水和食品。到了周代的祭祀,崇尚的是芳香之气。所以他们在祭祀开始的时候,使用郁鬯浇地,用郁鬯的香气召唤神灵降临。泡有郁金香草的鬯酒芳香异常,把它泼在地上邀请神灵和鬼魂,鬯酒的香气可以透入地的深层。另外,舀鬯酒浇地用的勺子是用圭璋作柄的玉杓,其用意也在于利用玉的洁润之气与鬯酒的香气合成更加美妙的气味。先以鬯酒浇地请神,然后才能出庙门迎接牺牲,这是为了告诉在阴曹地府的的鬼神前来享受美味佳肴。杀牲之后,先在香篙上加上黍樱和牲体的肠间脂肪,然后将其点燃,缕缕烟气上升,弥漫于墙屋之间,这是为了告诉天曹里的神灵前来享受美酒和美味。然后,将牲头进献到神位前面。有鉴于此,周人才在祭祀的时候点燃香篙使之产生冲天的烟气。所有祭祀的目的都是为了请神鬼降临享受祭品,这就得留意这些不同的邀请神鬼的方式。人死之后灵魂上升到天堂里面去了,躯壳下丧到地府里面去了。所以在祭祀的时候,既需要要到天曹去请,也需要到地府去请。殷代的做法是先到天曹里请神,周代的做法是先到地府里请神。

在宗庙里进行祭祀的时候,杀牲之前,要在室中举行告神之祭;杀牲之后,则在堂上设祭飨尸。在宗庙的院子里杀牲的时候要举行告祭,把牲首献到室内的时候也要举行告祭。在正式祭祀的时候,宣读祭文的主祭官要高声宣读祭文把人间的祝福告诉神主。祭祀众神的活动安排在庙门的外面举行。之所以必须在这么多的地方进行祭祀——由室内而堂上、由堂上而庭中、由庭中而门外,就是因为神灵众多不知道有些神灵神究竟在哪里的缘故。神灵是在那边呢还是在这边呢?或者是在离举行祭祀活动的人更远的地方呢?在庙门之外进行祭祀,应该说请神也请得够远了吧?庙门外之祭之所以叫做“祊”,是因为祊有远的意思。另外,祊之所以称之为“倞”,是因为有敬的意思在里面。什么叫做福?万事具备就是福。为什么要“把牲首献到室内的神灵面前”呢?因为头是牲体之正、是牲体中最尊贵的部分。所谓相,就是劝神鬼享用供品的工作人员。所谓嘏,就是长久和广大的意思。因为嘏辞是神灵对其子孙的祝福,哪个祖先不希望自己的子孙福寿绵长呢。尸是神主的意思。祭祀的时候进献动物的毛和血,是要向神表示所用牺牲是完整无缺的。向神报告牺牲完整无缺,是表示子孙很重视牺牲的选择,只有内外都挑不出毛病的才敢进献。用牲血祭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血是生气最盛的东西。至于以肺、肝、心作为供品祭神,是看重它们是滋生生气的器官。使用黍樱加肺祭祀,使用五齐加明水祭祀,这是为了报答阴间的神灵。把香篙抹上牲血和肠间脂肪点燃让其冒烟,以及用牲首作为供品,这是为了报答天庭里的神灵。使用收集的露水这种玄酒把5种酒过滤得更加清澈,是为了让祭祀使用的酒清洁新鲜。经过玄酒过滤的酒,会更加新鲜、干净、透明。至于人们为什么把露水称之为“明水”,是表示主人的心就像露水那样纯洁、真诚。

国君在祭祀的时候要行再拜稽首之礼,还要袒露左臂,亲自分解牲体,这是表示对神的极端尊敬。极端尊敬,就意味着绝对服从。俯身下拜,是表示服从;稽首,则表示加倍服从;袒露左臂,那是表示毫无保留的完全服从。在祖庙进行祭祀的时候,自称“孝子”“孝孙”,是以祭祀自己的父亲和祖父自称的。诸侯、卿大夫在祭祀自己的曾祖以上的祖先时,全部要自称“曾孙某”。在祭祀中所设置的相,只需要劝尸吃好喝好就行了,没有必要劝尸谦让,因为主人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他对神灵的虔诚和尊敬。在祭祀的时候,或者进献生肉,或者进献肢解后的牲体,或者进献半生不熟的肉,或者进献熟肉,也搞不清楚神究竟享用了哪种祭品,对于主人而言只要是对祖宗尽了孝敬之心就行了。把尸迎入室内之后,当尸入席并举起放在他面前的酒杯时,宣读祭文的人祝要提示主人对尸行礼,请尸安坐。古时候,尸一般都是立着,只有在饮酒吃饭时才坐着。尸,是神灵的代表;宣读祭文的人祝,是沟通神灵和人的媒介。因为五齐中的泛齐、醋齐比较混浊,所以要先用玄酒冲淡,再用茅草过滤,使其清洁、透明才能用于祭祀。对于盎齐以下的三齐,因为比较清澈,不用进行过滤,只需要使用清酒冲淡一下就能在祭祀之中用了。至于郁鬯,用盎齐来冲淡就行了。古代的这些作法,就像如今的明酌、清酒与盎齐都要和陈年老窖搀兑一样。人们之所以进行祭祀活动,有3个目的,一是祈福,二是报恩,三是消灾。在祭祀的时候所穿的衣服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为黑色属阴,能够使人静下心来思念鬼神。所以说,君子如果在祭祀之前专心致志的斋戒3天,到了祭祀的时候,就一定会看到了自己要祭祀的神灵。

『评析』这段文字详细记述了自舜到周关于祭祀方面的情况。

『原文』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违寝,膳饮从于游可也。

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为丧。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瞽亦如之。凡父母在,子虽老不坐。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礼记》第183页)

『译文』在历史上中国有礼遇老年人的优良传统,举办招待老人的宴会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在有虞氏舜的时代使用燕礼招待老年人,在夏后氏时代使用飨礼,在殷代使用食礼,在周代则遵循古制而3种礼兼用。50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乡学中举行的敬老宴,60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王宫小学中举行的敬老宴,70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大学中举行的敬老宴。从天子到诸侯都适用这条规定。人到了80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在拜受君命时只要跪下去连叩2次头就可以了。盲人行动不便,也可按照80岁老年人的方式办理。90岁的老人体力更加衰弱,可以让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5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粮而只吃细粮;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肉就吃不饱,所以要常备有肉食;7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饿得快,所以每顿饭要多做1份,多出来的那1份可以当作零食吃;80岁以上的老人,要经常吃珍贵和精美的食品;90岁以上的老人,在其住的房间里要有常备食品,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饮品和食品。

当人到了60岁的时候,做子女的就要为其准备需要1年的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当人到了70岁的时候,子女就要为其准备需要1个季度的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当人到了80岁的时候,子女就要为其准备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当人到了90岁的时候,子女就要为其准备需要1天的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只有入殓的时候使用的绞、紟、衾、冒这些东西可以很快制作好,所以死后再做也不迟。人到了50岁的时候就开始衰老了,到了60岁的时候饭没有肉吃就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到了70岁的时候不穿丝质的衣服就会感到身上不暖和,到了80岁的时候没有人给暖被窝就睡不暖和,到了90岁的时候即令有人暖被窝也睡不暖和了。人到了50岁之后,就可以在家里拄拐杖了;到了60岁之后,就可以在乡村里面拄拐杖了;到了70岁之后,就可以在国家的首都里面拄拐杖了;到了80岁之后,就可以拄着拐杖上朝了;到了90岁之后,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询问这个老人,就应派人到他的家里请教,还要带上好吃的食品作为礼品。大夫到了70岁的时候,就可以不在朝里侍候;到了80岁以后,天子要每月派人前去问安;到了90岁以后,天子每天要派人送食品。平民百姓到了50岁之后就不用服劳役了,到了60之后就不用服兵役了,到了70之后就不用再参与应酬宾客的活动了,到了80岁之后就连祭祀、丧葬这类重要的事也不用参与了。1个人在50岁之后的时候得到封爵,到了60岁之后就不用亲自向别人请教学习了,到了70岁之后就可以告老退休了。凡是年龄超过70岁的人,遇到丧事的时候只要身穿孝服就行了,其他礼数可以全部免除。

夏、商、周3代举办的敬老宴会,都要依据户籍来核实参加宴会的老年人的年龄。如果家里有1个8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豁免家中1名成员的劳役;如果家里有1个9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豁免全家成员的劳役。家里有盲人的,可以参照有90岁老年人的待遇办理。只要有父母健在,儿子年龄再大也只能站立在父母的一旁,不敢坐下。在有虞氏舜的时代,在上库设宴款待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老年人,在下库设宴款待黎民百姓中的老年人。到了夏后氏时期,在东序设宴款待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老年人,在西序设宴款待平民百姓中的老年人。到了殷代,在右学设宴款待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老年人,在左学设宴款待黎民百姓中的老年人。到了周代,在东郊设宴款待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老年人,在虞痒设宴款待黎民百姓中的老年人,虞库在王城的西郊。在有虞氏舜的时代,祭祀时头上戴的冠叫做“皇”,养老时穿深颜色的衣服。到了夏代,祭祀时头上戴的冠叫做“收”,养老时穿燕衣。到了殷代,祭祀时头上戴的冠叫做“冔”,养老时穿编衣。到了周代,祭祀时戴的冠叫“冕”,养老时穿玄衣。

『评析』这段文字详细记述了自舜至周这1历史时期,在优待老年人方面的情况。

『原文』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夏后氏骆马黑鬣。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

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牺、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4代之乐器也。

鲁公之庙,文世室也。武公之庙,武世室也。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殷之六瑚,周之八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君臣未尝相弒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礼记》第209~210页)

『译文』莺车,这是有虞氏时代在祭天的时候天子舜所乘坐的车;钩车,这是夏代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乘坐之车;大路,这是殷代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乘坐的车;玉路,这是周代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乘坐的车。有虞氏舜时代莺车上插的是大旎,夏后氏钩车上插的是大摩,殷代大路上插的是大白,周代玉路上插的是大赤。夏后氏驾车使用白身黑鬣的马,殷代使用黑头的白马,周代用的是黄马而白鬣。夏后氏祭祀用黑色牺牲,殷代用白色公牛,周代用赤黄色公牛。

泰是有虞氏舜所使用的酒壶,山罍是夏后氏所使用的酒壶。著是殷代天子所使用的酒樽。牺樽和象樽是周代用的酒樽。爵,夏后氏用玉琖,殷天子用斝,周代天子用爵。行冠礼盛郁鬯敬酒所用的酒尊,夏后氏用鸡彝,殷天子用斝,周天子用黄目。行冠礼的时候舀郁鬯所使用的勺子,夏后氏使用龙勺,殷天子使用疏勺,周天子使用蒲勺。垒个小土台子就能当鼓,把土抟成长条状就能当做敲鼓的锤子,截一节苇子就当龠来吹,这就是上古伊耆氏时代的乐器。而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这是虞舜、夏、商、周4代的乐器。

鲁公伯禽的庙,相当于周天子的周文王庙,历经百世没有被毁坏。武公敖的庙,相当于周天子的周武王的庙,也是历经百世没有被毁坏。米凛是有虞氏舜时代的学校,序是夏代的学校,瞽宗是殷代的学校,頖宫是周代的学校,这4代的学校,周天子全都有,鲁国也全都有。

崇国的鼎、贯国的鼎、夏后氏的大璜,封父国的龟甲,这本来是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重器。越国的戟和大弓,这本来是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兵器。夏后氏的足鼓,殷人的中间贯柱子的鼓,周人的悬鼓,鲁国也都有。垂发明的和钟,叔发明的编磐,女蜗发明的笙和簧,鲁国也都有。悬挂钟磐的架子,夏代还只是在架子的横杆上绘制上龙的图案,殷代又在横杆上加上崇牙,周代又在横杆的两端饰以璧婴,这些东西鲁国也都有。

在虞氏舜时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时候使用两敦,夏代使用四琏,殷代使用六瑚,周代使用八簋。放置祭祀使用的牲畜的俎,在有虞氏舜时代使用梡,夏后氏使用嶡,殷人用惧,周人用房俎。盛放湿物祭品的豆,夏后氏是使用木材制作的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图案,殷代则是使用玉制作而成的并且加上了装饰图案,到了周代则是更进一步地将玉豆雕琢并且精心装饰了一番。在有虞氏舜的时代在祭祀的时候所穿的服装上的蔽膝什么图案也没有,到了夏代则加上了一种山川的图案,到了殷代又加上一种火的图案,到了周代又加上一种龙的图案。在有虞氏舜的时代在吃饭之前进行的祭祀看重祭首,夏后氏看重祭心,殷人看重祭肝,周人看重祭肺。夏后氏祭祀时崇尚使用清水,殷人崇尚使用甜酒,周人崇尚使用清酒。参与祭祀的官员,在有虞氏舜的时代是50人,到了夏后氏增加为100人,到了殷代增加为200人,到了周代增加为300人。在举行丧葬活动的时候,在有虞氏舜时代把旎牛尾系在旗杆的顶端作装饰,到了夏后氏使用绸子作为旗杆顶部的装饰,到了殷代把旗子的边缘制作成齿形作为旗子的装饰,到了周代则以戴璧之霎作为旗子的装饰。

总而言之,凡虞舜、夏、商、周祭祀所使用的礼服、器具、参加祭祀的官员,鲁国都兼而有之。因此,鲁国使用的礼乐,乃是天子规格的礼乐,天下的人对此可以说是早就知道了。在鲁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君、臣相互残杀的丑恶现象,就连礼乐、刑法、政俗也始终保持着周天子的正宗样式和内容,和周天子使用的一模一样,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所以,普天之下的诸侯都认为鲁国是遵循正道的国家,他们要想学习正宗的礼乐,就要到鲁国来取经。

『评析』这段文字全面而又详细地记述了自舜至周这一历史时期,在祭祀方面的情况。特别强调了舜的出生地后来的鲁国成为原原本本继承了周礼的诸侯国,是其他诸侯学习周礼的圣地。

『原文』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礼记》第243~244页)

『译文』从前舜制作五弦之琴来演奏南方的音乐《南风》,乐臣夔,开始制乐用以赏赐诸侯。由此看来,天子制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道德品质高尚的诸侯的。作为诸侯,凡是德行显著、教化严明、注重农耕、五谷丰登的,都能够被天子赐以乐以资鼓励。所以,凡是诸侯统治之下老百姓处于劳困状态的,天子赏给这个诸侯的舞队的人员就稀少,以示对这个诸侯的警告;凡是诸侯统治之下的老百姓处于安乐状态的,天子赏给这个诸侯的舞队的人员就众多,以示对这个诸侯的褒扬。所以说,只要看看各个诸侯的舞队人数的多寡,就能够知道这些诸侯各自的德行好坏;这就好比听到某人的谥号,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一样。歌颂尧的乐叫做《大章》,反映的主题思想是尧的德行昭彰。歌颂黄帝的乐叫做《咸池》,反映的主体思想是黄帝的德行普照天下。歌颂舜的乐叫做《韶》,反映的主体思想是舜能继承和发扬尧的德行造福天下。歌颂禹的乐叫做《夏》,反映的主体思想是禹能发扬光大尧、舜的德行。以上种种,都是以天子文德制作的乐。如果再加上以武功命名的歌颂商汤的《大濩》和歌颂周武王的周乐《大武》,这类以歌颂天子为主题的乐的命名的方式也就全了。

『评析』这段文字记述了舜善于使用乐教化民众,并且详细介绍了自尧到周武王以歌颂天子为主题的乐的命名情况。

『原文』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第294页)

『译文』祭祀法规是这样的规定:有虞氏舜使用禘祭的方式祭祀黄帝,使用郊祭的方式祭祀帝喾,把颛顼作为祖在宗庙里进行祭祀,把帝尧作为宗进行祭祀。夏后氏使用禘祭的方式祭祀黄帝,使用郊祭的方式祭祀鲸,把颛顼作为祖在宗庙里进行祭祀,把禹作为宗进行祭祀。殷人使用谛祭的说方法祭祀帝喾,使用郊祭的方式祭祀太阳,把契作为祖在宗庙里进行祭祀,把汤作为宗进行祭祀。周人使用谛祭的方式祭祀帝喾,使用郊祭的方式祭祀后稷,把周文王作为祖在宗庙内进行祭祀,把周武王作为宗进行祭祀。

『评析』这段文字记述了自舜至周的祭祀方式。

『原文』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

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搜狩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搜狩,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礼记》第308页)

『译文』从前,在虞舜的时代虽然尊重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同时也不忘记尊重年龄大的老年人;在夏代虽然尊重职务高的官员,同时也不忘记尊重年龄大的老年人;在殷代虽然尊重富人,同时也不忘记尊重年龄大的老年人;在周代虽然尊重有亲属关系的人,同时也不忘记尊重年龄大的老年人。虞、夏、殷、周4代,是人们公认的太平盛世,他们都没有忘记对老年人的尊重。由此看来,尊重老年人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其重要性仅次于孝敬父母。

因此,在朝廷之上如果彼此的职务相同,那么年龄大的人应该排在前面;当1个人的年龄到了70岁的时候,就可以拄着拐杖去上朝,国君如果有什么事情要问这个70岁的老官员,就要在朝廷上为他铺上席子以便坐着回答国君的问题;官员到了80岁就不但可以扶杖上朝,而且可以在行过朝见礼之后就打道回府,甚至可以不用去上朝,国君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要问这个80岁高龄的官员,就要亲自到他府上求教。这样做了之后,尊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就在朝廷上实现了。当人们在道路上行走的时候,年龄小的人不能和年龄大的人并肩前行,年龄大的人如果是同辈的兄长,可以斜错在他的身后行走;年龄大的人如果是父辈或者是更高辈分的人,可以紧随在他的身后走。不论是乘车还是步行,年龄小的人遇到年龄大的人都要让路。只要看见头发花白的老人挑着担子行路,年轻人就要为他代劳。这样一来,尊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就在道路上实现了。如果是在乡里居住,凡事都要讲究个长幼,即使是贫穷的老年人和孤寡的老年人人们也不能不管不问,年轻人不可以恃强凌弱,更不能以众欺寡。这样一来,尊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就在乡村里实现了。按照古代传下来的惯例,1个人的年龄到了50岁就可以不参加狩猎活动了,但是,在分配猎获物的时候还要让老年人多分点。这样一来,尊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就在田猎活动中实现了。在军队里边,官爵相同的人应该把年龄大的人排在前面。这佯一来,尊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就在军旅之中实现了。尊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从朝廷开始,通行于道路之上,通行于乡村里面,通行于狩猎之中,通行于军旅之内,大家都抱着宁可为了孝悌而死的信念,没有人敢不孝顺父母,没有人敢不尊敬老年人。

『评析』这段文字把舜的时代视为道德品质高尚的时代,论证了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自古迄今,历来如此。

『原文』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尊而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礼记》第365页)

『译文』孔子说:“地位低的人事奉地位高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有了庇护老百姓的高尚品德,也不能有当帝王统治天下老百姓的念头,这是有仁义的厚道的表现。所以说,君子的言行恭敬谦逊才能达到到仁的境界,君子的所作所为诚信谦让才能达到礼的要求;君子不自己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君子不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价;君子在地位面前表现出谦逊,君子在名利面前表现出淡泊,君子在职务目前总是会想到比自己贤贤良的人;君子不抬高自己而推崇别人,君子小心谨慎而唯恐事情自己做得不恰当,君子要求自己用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君子在得意的时候是这样做的,君子在不得意的时候也会这样做,君子会一切都会听天由命,君子绝对不会改变信仰以获取好处。正如《诗经》上所说的那样:‘茂茂密密的葛藤,缠绕着树干和树枝。平易近人的君子,不走邪道把福求。’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这样的人吧!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恩大德,又有事奉君主的小心谨慎。《诗经》上还说:‘周文王小心翼翼,明白怎样敬奉上帝,得到了上帝许多福佑。他的德行叫人挑不出毛病,最终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孔子说:“大臣死了之后,帝王会给他加上一个谥号,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尊崇死者的名声。死者在一生中尽管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但是,在确定谥号时,只能选取死者一生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作为依据,其余的都只能在确定谥号的时候忽略而不能提及,原因在于不能使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了他实际做过的好事情。所以君子不会夸大自己做过的好事,不会吹嘘自己的功劳,以求得名副其实;君子有了过失,不再重犯,以求待人宽厚;君子表彰别人的优点,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贤者能够取得高的职务。这样一来,君子尽管不会自己抬高自己,而老百姓却会对他十分尊敬。”

孔子说:“后稷这个人,建立的是盖世无双的功业,得到他的好处的人岂止是几个人?只是由于他不想让实际做过的事超过自己的名声,所以他自己说自己只是一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评析』这段文字孔子把舜作为对老百姓有大恩大德的人,要求君子谦虚谨慎。


评析典籍之舜-《礼记》里的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