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2023-06-30 00:51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上章阐述了内圣外王之道。本章接着上一

章,进一步阐述,圣王之三宝。后世一些妖异

巫鬼之学,杜撰出来各种乱七八糟的“三宝”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宝,也更不是真正的道。本

章将阐述,华夏之道中,真正的三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夫道,于大不终,于小

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

不可测也。明于天而通于圣,一心定而王天

下。是谓内圣外王之道大。

似不肖。肖,达于知者也。这个道,它不

像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了解到的任何事物。其

不可达于知。

夫唯大,故似不肖。

夫唯大,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

一。外天地,遗万物,通于道,合乎德,是以

圣人之道大。

故似不肖,为什么圣人之道不可达于知

呢。世人所贵道,不过书,书不过语,语有贵

也。语之所贵者,意之所随。意之所随者,不

可言传也。

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

与声也。世人往往认为,通过声色名声就可

以通达大道。而实际上,通过声色名声是不可

能通达大道的。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

理,世人怎么可能会明白呢。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如果内圣外王之道,是可以说的,可以以

声色名声来通达,时间长了,这种道怕是非但

不能治人,还要为人所治,非但不能王天下,

还会臣之于人。

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

能治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既然圣人之道,不可达于知,不可用外在

的声色名声来通达,那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道

呢。

圣王之道,之所以可以成其大,之所以可

以王天下,是因为我的这个道,有三宝,持而

保之,须臾不离才行。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曰慈,以天德之厚,蓄天下而为之下,

是谓慈。慈者,德之蓄也;悲者,德之邪也。

后世奸邪妖妄之辈,以慈悲并用,看似标榜恻

隐之心以自高,实则是纵养邪恶以伤德。

与万物处其和则有乐,失其和则苦。所谓

悲,所谓苦,不过就是缺德失和导致的情志和

精神疾病。生在中国,居道德之乡,而以悲苦

相鸣者,其不为人,而为鬼。

慈者,天之德。悲苦,人之病。以天之德,

杂人之病,如同以珠玉,杂混于屎溺。发此言

说者,有此之举者,皆为贱德之人。

二曰俭,用天下,而不用于天下,是谓

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君先民后,君有为而

民无为,则君不君,臣不臣。失君臣之序,则

非用天下之道。而为乱天下之道。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慈故能勇,辅天行道,代天反德,克奇复

正,以天统人,以道御物,复众人之所过,复

民之朴,复天下之太平,此复天道之志,为

勇。

辅天行道,代天反德,非有道者,非圣王

莫能为,是以故慈能勇。

俭故能广,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天

行而人不施,用天下而不用于天下,故能德被

天下,推天德之广大,是以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圣人不敢为天下先,故无为。无为,则用

天下而有余。有为,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圣人

德有余,则国能长久,天下方能太平。

器,天下也。器长,天下永久太平也。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现今舍弃天德,而以智治国,且以人智之

迷不知反德;舍弃无为,而妄以人智遍施于天

下。

并且,君主还与民争先,君臣易位而失

序,君无君道,臣无臣道,天下就要大乱了。

治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离亡国也不远了。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夫慈以战则胜,指以奇用兵之道。用兵之

道亦合道,合道则无敌。示之以虚,开之以

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治国是蓄而生之,

用兵则是蓄而杀之,非虚不能蓄敌,非后不能

先人。

以守则固,指以正治国,也指以正合敌之

道。以天德之厚,蓄万物而生养,亦可御敌于

千里之外。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将救之,圣人救人,在于使民复其德,

使天下复其天,辅万物以自然。人以人灭人,

而以天救人。

以慈卫之,天以天灭人,人以人灭天,此

谓天人之战。用天复天,用天下胜天下,用

道而反众人之德。天下可失道,亦可复道,天

下丧德,亦可反德。关键在于,用玄德之深之

远,用道之善之广。

以虚蓄之应之,以天德授生杀,用天下而

不用于天下。得此道者,治国则为天下王,用

兵则无敌于天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