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023-06-30 00:51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上一章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

理。如果国君这样做,那么天下就自然而然的

会太平。这种太平的状态,就是安定。一个社

会处于安定的状态,就很容易掌握它。本章接

着讲,当一个国家,已经处于太平的状态,应

该怎么长久的保持这种状态。治国,既有戡

乱,也有治平。而且老子认为,治平比戡乱更

难,因为很多国君,总是忍不住会出离大道,

会忍不住有为。

知道易,勿言难。轻诺则寡信,多易则多

难;以言为信为轻诺,信不足焉为寡信。难之

难在,圣人唯须臾不离大道,才能勿言无施,

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益。易之易在,圣人不

言不施,百姓自为自自化,则天下自会安定。

天下平,则无须治,天下安,则无须为。

其安易持,当天下太平,社会秩序处于安

定状态时,这样的统治,是比较容易掌控和维

持下去的。

其未兆易谋,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难免会

出现一些失道离得的苗头,国君要居安思危,

深谋远虑,把这些还未起势的不好的,不合于

大道的事物,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脆易泮,事物处在萌芽状态,其结构是

脆弱的,是不牢固的,在这样的阶段,来消除

它们,就会很容易。泮,分解消融的意思。

其微易散,一些刚出现苗头的不合道的事

物和行为,消解掉它们之后,它们所残留下来

的部分,一些碎片,就会消散于无形。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之于未有,不能等出现了妖异之物,才

去想办法应对。而是应该在天下安定的时候,

保持天下不失常,那样就不会出现妖异之物。

怎么才能让天下不失常不离道呢,为无为事无

事味无味,知道而勿言,有言则必失。

治之于未乱,从安到乱,中间需要很多过

程。安,未兆,脆,微,等四个阶段。要治理

天下,最好的下手时间,就是妖异之物刚露头

的时候,就打掉他们,消灭它们。而不是等已

经乱了,再亡羊补牢。

就好比说,人身体受寒邪,一开始就是打

几个喷嚏,这个时候,就是未兆的状态,治

起来也特别容易,喝点热汤,多穿衣服注意

保暖,马上就好了。如果还没开始治,继续受

寒,那就要开始流鼻涕,这就到了脆的阶段。

这时候,也不是特别难治,让身体温暖起来,

过几天自然就好了。一些不良的症状,也会其

微易散,身体就能复归于安的健康状态。

如果继续放任恶化下去,还没有治,不去

戡乱,那么就要发烧了。人身体好的,正气特

别足,可以正邪激战,发烧一番,就把邪气都

祛除出去了。而身体不好,正气打不过邪气的

呢,那么邪气就会继续向脏腑深处传变,小病

最后酿成大病。所有的大病,都是小病发展演

变出来的,国家也是如此,天下大乱,无不是

一些小乱子引发起来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本句讲的是万物生长之理。任何事物,都

是从无有到有,从未兆到萌芽,从萌芽到幼

小,从幼小到壮大。从未有到有。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进一步,讲万物组织结构之理。要缔结成

某种组织,强化某种结构,也都是从底层到上

层,一步步的搭建起来的。从脆到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句讲的是万物漫延之理。任何事物一旦

从无到有的诞生出来,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这

个生命周期是纵向演进的。而组织结构成型之

后,就会从脆,演变成固。有了生命,有了固

化下来的组织结构,事物还讲会进一步向外向

四面八方扩张,进一步蔓延。从微到盛。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败之,君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国家

产生一系列长远的影响。随便给天下定一种初

始状态,它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就会难以收

拾,就会失去控制。等天下乱了之后再想治理

好,就会招致失败。就好比,一个人病的快死

了,才想起来去看病,那样也是治不好的。

执者失之,天下为什么会乱,人为什么会

生病,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因为人的疾病,

社会的祸患,都是后来才有的,并非是一开

始就有的。这些疾病祸患,都是从无中生有

而来。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人的行为不循天

理。

人为什么会违背天道,最终导致一个不救

的后果呢。知道而不言,是有道。认为言而有

然,行而有善,是失道。认为道是可言的,那

就会有一些自然为是“道”的道,按照这些人

自定义的“道”来治理天下,就会做出来一些

自认为为善的行为。自定义的道,和自定义的

善,后来就会造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

样的做法,都是执人道,而失天道。所谓,执

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让天下

合天道循物理,自生自化,自为自成,那么

天下就根本不会出现昏乱不治的局面。天下

太平,不治而自定,则圣人之功成矣,是以无

败。

无执故无失。不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

则天下不是其天,不失其母,百姓不失其真,

不失其朴,无以执人道,是以天道无以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执一则治,失常则乱。顺道则昌,逆道则

亡。安则无不成,乱则无不败。

民之从事,从简单的治身治家说起,绝大

多数的人生下来,身体都是健康的。绝大多数

家庭,在婚姻结合的开始,也是和睦的。为什

么后来身体就疾病缠身了呢,为什么后来就家

庭不睦了呢。这都是从安到乱的结果。

究其根本,都在于很多人治身治事,不合

乎道理,失道而万化不安,不安则不定,不定

则大乱。而到了大乱的地步,还想再治理好,

恢复到起初安好的状态,那是很难的,几乎是

必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守其本,复其初,安其序,不失其所,不

失其常,是谓慎终如始。

人为什么会失败,因为觉得这个事太难

了。为什么难呢,因为乱了,需要处理的方方

面面太多太多,顾不过来,难以在应付,就会

败。

人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慎终如始,一开

始是安定的,初始是平和的,后面要一直让事

物无时无刻的都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它根本

就不会乱,也就不会困难,不会困难,也就会

自然而然的成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从前面几句的道理看,得天天成之,失天

人败之。所有的失败,都是人行事不循道理妄

施妄为造成的。

那要怎么才能让天下不失其天呢,之所以

会出现人以人灭天,原因在于先有人以物灭

人。要不让“人以物灭人”的事情发生,那么

圣人就要崇道贵德,道德无象无形,尊崇道

德,是谓不欲之欲。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既无贵贱,则无难

得之货足以贵。圣人贵德以齐物,故不贵难得

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物有贵贱,则人以物分,人之贵贱在物不

在己。众人之所学,不过是为了贵难得之货,

积奇物之有。

有了这样的竞争关系,人们就会力不足则

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积不足则夸。

众人之所过,不外乎伪,欺,盗,夸。圣

人学不学,指的是,不学巧伪之学,而明天

道。为天下去伪,去欺,去盗,去夸,使百姓

返朴归真,是谓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天下之贵贱是非是怎么来的呢,百姓的

伪、欺、盗、夸,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认

为,是国君有欲,贵难得之货,百姓才会起了

贵贱是非之心,然后才会以物贵己而贱人,到

了这个份上,则天下皆以物灭人,举国上下都

是贼,继而以人灭天。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有道,不

敢言,不敢行,不敢为,而任万物自然而然,

不失其天,不灭其性,不损其命,自是自为而

自定自正。故天下无不为,无不治。

圣人的作用是什么呢,辅万物之自然。也

就是说,如果天下不正常了,不自然了,圣人

要起到一个医生的作用,给天下治病。治病怎

么治呢,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最好的医生,是让人永远的不生病,最好的治

国之道,是让天下永远也不会乱。圣人有为,

则天下乱,圣人无为,则天下安。故,治天下

以无为,取天下以无事,安天下以无欲。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