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上一章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天下
的至道,不以智治国。具备了这样统治之道的
圣人,其德可至玄德。玄德是对统治者道德上
的最高要求,君主有玄德,则天下必大顺。大
顺是天下大治的最高境界。本章接着上一章,
继续从君民关系的绝对,继续阐述玄德之德。
内圣外王,有玄德则内圣,圣人以玄德泽
之于天下,则外王。
以江海之为百谷王,来比喻圣人之为天下
王,阐述了圣王之德的如下几个特征:厚以载
物,虚以待物,静以定物,下以承物,曲以容
物,慈以蓄物,乐而成物。这是借圣人之德,
而施天地之德。
圣人对百姓,就如同天地对万物那样,方
能内圣而外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上民,指圣人牧天下。民自化,而为君
王牧。
圣人要成为天下之王,应该行不言之教。
道不言,德不信,以言为信,则德不足。不足
则寡信,寡信则败之。
故以言立教,以信为常,以行为善者,不
足以为天下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欲先民,圣人以无为用天下。民以有为,
为天下用。
以身后之,指上无为。唯上无为,方能下
有为。唯下有为,圣人才可以用天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上不教而民自
化,民自牧而天下治。百姓皆谓:我自然。故
太上,不知有之。百姓并不会觉得,有统治者
高高在上的压迫着他们。
处前而民不害,牧之用之,育之成之。上
有玄德,则下有大顺。上无为而用天下,百姓
自为自成而为天下用,臣民各事其务,各负其
责,虽有成败,亦无责归于上,故圣人处前而
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牧之以安,用之以利,育之以成,蓄之以
长久。上有玄德,下至大顺,天下太平,治之
至矣。如此太平之世,百姓自为自成,自足自
富,自得自乐,故万民莫不拥戴,天下乐推而
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民争上,不与民争先,不与民争利,
是谓人主不争之德。
人主争上,以一己之智,一人之断,教而
牧之,则民难自牧,且伪诈并出。人主争先,
则上有为,上有为。下有为,上亦有为,则上
与下同道,则不主。故上有为,不足以用天
下。
于民泽被,则民归附,与民争利,则民
散。
人主无为而不争,用天下而有余,是谓天
下莫能与之争。臣民有为而自然,是谓为天下
所用而不乱。
用天下者为王,为天下所用者,为臣。静
则圣,动则王。人主用天下,而不为天下所用,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