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為无為,事无事,味无味。
前面几章,层层递进的讲了,怎么才可以
有国,有国了怎么才能长久。国家强大之后,
怎么才能治理好一个大国。治理大国,内政治
理好了之后,又应该怎么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外
交关系。内政,外交都解决了,接下来就是,
怎么治理天下,进行全球统治。中国的天下
观,普天之下,就是现在通常所讲的全球的概
念,治天下,就是现在人所理解的全球统治。
要治理天下,就要有用以治理天下的道。
老子认为,以人发明的“道”
,去治理天下,
是不足取的。是不善的,并认为,道不可求。
不善之人之求道,如同缘木以求鱼。不善之
人,以人之智巧治理天下,只是灭弃整个天
下的道德,以至于弃无可弃。既然有为之治不
可行,那到底应该怎么才能治理好天下呢,具
体应该怎么做呢。本章回答的,就是这个“具
体”怎么做的问题。
“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做到为无为,事
无事,味无味。为无为,不妄施妄为,而民自
化。事无事,不以美行加人,不以故灭命,民
自足自富。味无味,恬淡为务,志闲而少欲。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本章开始阐述难易之辨和大小之辨的道
理。
图难于其易,天下大事,都有自身机理权
变,掌握了这种规律,即是用道,用道则难的
事情也会变得容易。掌握不了这种规律,就无
法用道,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很难。
为大于其细,无有入无间。天下再大的事
物,都是有无数的“无间”之细小部分所构
成。而以道之极虚,则能以无有入无间。再细
小微妙的部分,也都是“有”。而以无有,则
能驰骋天下之万事万物。
如何才能以“无有”入无间呢,怎么才能
获得这种能力呢,老子认为,唯有虚静合道,
才能玄览此道。为无为,事无事,为无为,并
不是让人吃饱了什么也不干就可以治理天下
了,而是,要虚静合道,才能以无有入无间,
找到天下大事的枢机和关楗。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任何事,都有一把钥匙,掌握了它,任何
难事都会迎刃而解,找不到钥匙,才会去撬
锁,去砸门,去翻墙。天下无难事,觉得难,
那是因为道术不精,没找到钥匙。
为什么老子要让人虚静合道呢,因为天
下万物,皆生于机,皆入于机,它们所有的钥
匙,都藏在道里。有道者,可通达并善利于万
物,守一而百通。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找到钥匙,然后在接着找到钥匙孔,事情
就算解决完成了。钥匙孔藏在哪里呢,任何事
物,它的枢机关楗,都藏在它的自身之内。
如何才能找到这些纷杂的头绪,找出来这
个钥匙孔呢。在庖丁解牛里面,庖丁说自己,
目无全牛。讲的就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道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
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行不言之教,为无
为之益,是以天下无不治,无不取。是以终成
其大。
为大则失其小。失其小,则失道,物于
物。不为大,则终不失道,终不为物所物。以
道解物,则无不解,无不开。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想都不想就随口答
应,这叫轻诺。做过的承诺,转脸就抛到九霄
云外,或者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而选择背信
食言,这叫寡信。为什么轻诺之人必寡信呢?
因为轻诺之人,往往认为什么事情都容
易。这样的人看待事情,往往见大而不见小,
不见小失道。见易而不见难,不艰难也就无法
见其细。无法见细,自然就无法找到关楗之所
在。
轻诺之人,既不可能找到钥匙,也不可能
找到钥匙孔。要解决一件事,既没钥匙,也没
钥匙孔,那就难上加难了。直到最后,难的无
法克服,就会放弃,就会失败,就会食言而寡
信。
这样的人,之所以失败的关键,在什么地
方呢,在于他们企图“以物解道”。原理,方
法和流程都完全弄反了。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见小曰明,获得理解事物的洞察力,找到
钥匙。为细曰通,目无全牛,以道解物,找到
钥匙孔。守柔曰强,获得解决事物的专注能
力。
以物观之,好像事情就是那么回事,一眼
看过去,都挺容易的。这样看,觉得做什么都
容易,最后就是轻诺必寡信。
以道观之,成事在于洞察力,解析力,和
专注力。见物易,见道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为小曰明,为细曰通,为柔曰强,则天下难事
无所不克,是以圣人终无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