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具与步兵战术发展史
今天发起了一项投票,如同我预计的一样,大多数网友都认为“瞄准镜能有效提高成绩”,但绝大多数都没有认真审题“200米白天能见度良好”就选择了“光学和电子瞄准镜有利于提升成绩”。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枪械的精度有且仅有受到枪械本身加工和子弹的因素影响,加装瞄准镜并不会影响枪本身的精准度。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误以为加装瞄准镜能够“提升精度”呢?同时,又是什么原因,让如今的人越来越热衷给枪械加装瞄具呢?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为枪械增加瞄准具的背后道理吧。

为步枪装上瞄准:由面积概略杀伤向着精确射击发展
我们知道,在古老的中世纪末期,最早的火枪是根本没有瞄准装置的。如中国最早的“突火枪”,“三眼铳”,基本上没有供人员瞄准的瞄准器。除了早期火枪威力低,射程近的问题外,最主要的就是古代的火门枪并没有自动打火的装置,只能靠射手一只手举起枪,一只手提着火种点火这样简陋的手段完成射击。这样一来,射手就无法腾出手对目标进行精确的瞄准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热衷战争的欧洲人率先解决了火枪据枪瞄准和简化开火的工作,他们先后发明了火绳枪和燧发枪。火绳枪通过机械结构连接一个点燃的火绳,按动扳机后插入引火孔点燃发射药;燧发枪则更进一步把燃烧的明火变为打火石发出的火星,让发射准备更进一步简化。这样一来,当枪手装好弹药后,就可以用双手举起步枪瞄准目标,然后在机会合适的时候开枪发射。但这时候,燧发枪和火绳枪仍然是简单的滑膛枪,只能在30-50米内击中密集的敌人,所以这时候使用火枪仍然是“排队枪毙”的排枪射击战法,敌方接近前先打出2-3轮齐射,然后插上刺刀和敌人肉搏。所以这一时代,火枪仍然只有较为简陋的瞄准装置,但比起火门枪要好多了。

时间一晃进入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定装子弹,后膛线膛枪的使用,步枪手的有效射程骤然从30-50米提升到了300-500米,而定装子弹也让能够自动发射的机关枪得以诞生,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沿用着古老的线列步兵战术的欧洲人在重机枪的火舌前伤亡惨重,不得不转向以小队散兵线为主的班组战术,1公里战线上的人一下子从一战前动辄数千,数万人锐减到千人以内。这样一来,以往只需要密集开火即可杀伤敌军的战术便不太适合了,步枪的瞄准系统也需要跟随战术的变化而变化了。
因此这一时候,两种我们最为熟知的瞄准系统——机械瞄具和光学瞄准镜,伴随着栓动后膛步枪一起登上了历史舞台。从那之后,人们开发制造的任何一款线膛枪械,无不贯彻着“精准杀敌”的指导思想,再也没人开发“连大象都打不中”的滑膛步枪了(目前霰弹枪不属于战斗步枪)。可以说,瞄准系统的出现,让枪械真正走入了精确时代。

机械瞄具——廉价而高效的野战利器
在后膛步枪和重机枪出现在战场上后,传统的正面人海冲锋已经是自杀的行为。所以,在战场上,再也看不到古代和近代战争中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战士扛着战旗昂首挺胸冲锋的气壮山河的场景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复杂的战术动作——匍匐前进,低姿匍匐、战术跃进等,大部队分解为班排为基本单元的小单位,一个班又分为2-3个相互掩护的火力小组,不断利用战场的环境作为掩护——如战壕、炮弹坑、树木、废弃的车辆等,一边前进一边射击,对暴露出的敌人进行打击。这样一来,战士们虽然有时候还会使用立姿射击这样的传统姿势,但那样未免太过于危险,所以现实中他们更多利用另外两种安全的姿态——跪姿射击和卧姿射击,而最安全和射击最稳定的,自然是非卧姿射击莫属。


因此,在一战以来绝大多数正规的战争中,但凡野战环境下基本上战士都采用低姿、匍匐的姿态前进,只有在安全时候才会冒险进行跃进,遭遇炮火和机枪射击就会利用现有遮挡物体隐蔽,按照一句经典的美军说法就是“always move form cover to cover”。这样一来,战士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一处隐蔽物向下一处隐蔽物移动,只有发现目标并处于安全的情况下,才会举起步枪瞄准射击,因而在这个时代,战士们的战术特点就是“机动为主,瞄准为辅”,要求的是机警灵敏,同时在举枪瞄准时要尽可能精确一枪毙敌。
所以,为了应对这样的战术,具备不同距离标尺的机械式瞄准器出现在了各种枪械之上。


机械瞄具通常有两个部分构成:照门和准星,两者彼此牢固的安装在枪械之上,它们的连线就是所谓的“瞄准基线”。由于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通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照门的中心和准星的连线就指明了这个步枪的瞄准线。当战士将眼睛置入照门后方,通过照门中心线和准星连线对准目标的时候,根据三点一线的原理,我们就可以确认敌人在步枪的瞄准线之上。

确认了目标在瞄准线上并不代表开枪就可击中敌人,因为子弹是沿着抛物线先上升后下降的,所以我们还需要知道瞄准的枪械仰角。这时候枪的表尺就有了作用,无论是滑动表尺还是旋钮式表尺,都是会让照门在瞄准更远的目标时上移,此时从照门看向准星时,步枪就会自然的抬起一个角度,赋予步枪初始仰角。在表尺和敌人位置相同时,此时子弹下落点正好会打中瞄准线,这就是机械瞄具的基本原理。
机械瞄具自从诞生后,由于结构简单,坚固可靠,一直是步枪的不可或缺的主流瞄准镜。不过它也有很多缺陷难以克服,第一,由于它没有任何光学放大装置,在瞄准远距离目标时,射手会因为视力极限而难以对准目标;第二,照门和准星都是金属物体,遮挡了光线,使得瞄准和搜索目标时容易遮挡视线;第三,机械瞄具不能同时测定目标距离,需要射手凭借多年经验预判距离装订表尺。因此,机械瞄具虽然简单实用,但是也有过于简陋的弊病,远距离精度低,搜索目标慢,使得它在很多场所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因此,为了解决机械瞄具的问题,一系列新的瞄准系统被提了出来。

光学瞄具:为远程狙杀诞生的“千里眼”

随着步枪射程越来越远,威力越来越大,战争的策划者便决定赋予步枪更多的战术战役用途。这一用途就是狙击敌方的重点人物。
早在史前我们就知道,战争的双方是人类,而指挥官则是所有的交战者的大脑和核心。如果在敌人进攻前就击毙敌酋,就可以有效迟滞,瓦解敌方攻势,甚至一次成功的狙击会扭转世界历史的进程——如1963年那高度精准的一枪。因此,狙击敌方高级目标一直是优秀指挥官的选择之一,而执行这类任务的自然就是被誉为“狙击手”的特种人才。
狙击手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我国古代的养由基,到旧约中打死歌利亚的大卫王,都是善于远程毙敌的高手。但是,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高度依赖个人的天赋能力,优秀的射手少之又少,一直到了后膛线膛枪大量列装的近代,大量培养优秀的射手才成为可能。不过,狙击手要击毙的目标价值要比普通步兵高得多,单纯依赖机械瞄具是无法满足数百米乃至上千米外击毙敌方高级目标的战斗任务,所以人们理所应当的想到了一种装置——望远镜。

望远镜的原理能够追溯到中世纪,起初只是一个眼镜商人的无意发现,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研究后,望远镜才成为科学观测和战场观测的必备物品。在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大部分战争中,望远镜一直是指挥官观察远方敌情的重要手段。随着步枪的射程提升,人们也自然把步枪配上了特殊的望远镜——瞄准镜。

步枪光学瞄准镜通常具备以下结构:物镜,目镜,分划板和微调装置。比起只有放大功能的望远镜,光学瞄准镜通常具有测算对方速度和距离的内置分划板,能够调整风偏和放大倍数的微调旋钮等附加装置。由于瞄准镜内部拥有刻度,经过良好训练的射手可以用内置刻度估计出移动中的敌人的速度和距离,计算出提前量,从而大大提升远程击毙对手的几率。
光学瞄准镜在二战中为狙击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东部战场上,苏联涌现了大量的著名狙击手,这些狙击手活跃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和东欧大草原上,凭借一把加装PU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让无数法西斯德军成了枪下亡魂。与此同时,美国,德国也大量训练了狙击手,各自在战斗中引领风骚。在二战之后,各国更是非常重视狙击步枪和光学瞄准镜的发展,不同倍率,不同用途的瞄准镜不断涌现,最终让狙击步枪和狙击镜的舞台变得百花齐放。

但是,望远镜式光学瞄准镜也不是完全没有缺陷。由于镜头是精密的光学设备,光学瞄准镜需要小心的呵护;同时,由于光学瞄准镜的放大特点,在瞄准远距离目标时,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否则稍微的抖动就会让目标脱离视野,更不适合快速搜索近距离目标;最后,光学瞄具内部的分划板和调节系统精度要求很高,成本很贵,而且不耐冲撞,并不适合快速机动的环境。所以,光学瞄准镜发展这么多年来,一直无法完全替代机械瞄准镜。
随着时代的发展,步兵战术和瞄准镜又有了新的发展。

新的时代,新的战术,新的瞄准镜
1991年1月,随着F-117隐形轰炸机的突袭,震撼世界的海湾战争爆发。萨达姆政权的百万大军,在联军的攻势下不足两个月就土崩瓦解,而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甚至伤亡不足万人。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可谓是大大超过各国观察家的预料,也让所有的军事研究员埋头研究战争中诸多新的战术和战法,其中对于步枪设计师来说,莫过于美国特种兵手中装有特殊瞄准装置的步枪。

在海湾战争时,特种兵的作用相比过去有了巨大的提升,他们往往利用直升机或高机动车,在空军的火力支援下快速切入对方腹地,夺取敌方战略设施,破坏战略节点,以配合正面的突击作战。而且,随着世界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特种部队很多行动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此时他们的战斗技术便和一战以来统治世界的野战战法出现了偏差,更加注重利用身边的掩体,打击距离近在咫尺的敌人。这样一来,侧重于中远程射击的机械瞄具和光学瞄具便不太适合了。现代特种部队亟需解决快速搜索目标,快速瞄准并歼灭目标的新一代瞄准镜。

那么,有什么技术能够满足“快速搜索目标和快速打击目标”呢?还真有。只不过,这个装备是从战斗机拿过来的,这就是“反射式瞄准镜”。

我们知道,战斗机飞行员在格斗时需要快速的跟踪敌机的飞行轨迹,并在敌方露出破绽给出射击窗口时抓住敌人猛烈开火。因此,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无论是遮挡视界的机械瞄具还是放大倍率过高的光学瞄具都是不实用的,最终飞机设计师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将瞄准参考线直接反射到飞行员眼中,这样一来,只需要固定好反射镜和分划板的位置,飞行员坐在飞机里以后,头部自然抬起时看到的镜子中瞄准线的中心点,就是人眼——瞄具的中心线,将其指向目标后,就自然构成了三点一线。由于分划板并非刻在玻璃上的实线,而是透过反射映入眼睛的影像,自然不会那么遮挡视线,所以达到了快速搜索目标和快速瞄准的结合。而轻武器设计师也正是参考了这个原理,为步枪设计出了反射式瞄准镜。由于反射式瞄准镜的瞄准点通常是一个红点,所以也简称为“红点镜”。

红点镜的出现,大大优化了近距离瞄准射击的速度,提升了近距离作战的反应效率和射击精度。不过,红点镜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反射镜提供的信息有限,而且不能像机械瞄具一样随时调整表尺,使得它仅适合近距离交战,那么有没有能够兼顾中远程作战和近距离作战的先进瞄准镜呢?当然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先后研发出了全息瞄准镜、ACOG瞄准镜、组合式瞄准镜、数码瞄准镜等新潮产品。下面就简要介绍这类的新式瞄准镜:

咋一看,全息瞄准镜似乎和反射式瞄准镜有些像。只不过,全息镜的分划板并不是简单地投影,而是利用全息相片技术储存的分划板。在使用中,通过内置激光器将激光打在全息相片上,将储存的全息分划板显示在使用者眼前,由于全息照片能够显示立体的图像,其使用效果比起单纯的反射式瞄准镜要好一些,储存的图形也更加丰富,但价格也更贵一些。

由于全息和反射式瞄准镜通常没有放大和及时调整表尺的问题,因此不太适合打击较远的目标。针对这个问题,瞄准镜生产商又开发出了组合式瞄准镜,它利用前后串联的光学瞄准镜和全息镜构成了一个瞄准组合,当打击近距离目标时,可以折叠光学瞄准镜只用全息瞄准镜;打击中远程目标时,则可以展开光学瞄准镜,提升对远距离目标的观察精度。
不过,由于光学瞄准镜使用时不能随时移动自己的位置,否则可能会导致目标成像抖动和人眼晕眩,针对这个问题又出现了ACOG瞄准镜。

ACOG ,全称为Advanced Combat Optical Gunsight(先进战斗光学瞄准镜)。是一种由Trijicon公司研制及生产的瞄准镜系统,这种瞄准镜具有一个绝妙的性能:在立定不动时,瞄准镜如同一般的光学瞄准镜一样可以放大远处的目标;但当士兵抱着武器跑动时,它又会快速降低倍率到无倍率,如同反射式瞄准镜一样可以边跑边双眼瞄准。由于性能优越,美军为所有的“班组自动步枪手”配备了这种瞄准镜,装备在所有的M249班用机枪上,据Trijicon官网,该公司研发的ACOG瞄准镜全球已经售出100多万具,以M249的ACOG价值2400美元为例,仅此一项就给他们贡献了20多亿的营业收入。

最后就是电子瞄准镜。无论是光学瞄具还是如今的ACOG,其放大功能都是基于光学系统完成的,搜索目标和判断距离也是靠人眼和分划板完成的,那么有没有办法让人摆脱对经验要求很高的测距和瞄准呢?当然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系统小型化,如今人类已经可以把自动火控系统缩小到步枪能够携带的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国产QLU-11和QBU-10远程狙击武器的光电电子瞄准镜。

中国目前广泛列装于部队的10式12.7mm狙击步枪和11式狙击榴弹发射器都标配电子瞄准镜,它虽然体积大,但是性能相比光学瞄准镜有着自己的优势。由于它自带激光多普勒测距仪,能够自动测定目标位置,速度和环境数值,从而实现自动装表,进而降低人员的瞄准负荷。当然,由于成本较高,它目前还是在大型反器材武器上进行配备,距离一线步枪手人人装备还有相当的时间。

结语 瞄准镜的发展和战术密不可分
纵观几百年的发展,枪械和瞄准镜总是和技术发展水平和战术发展相辅相成的。在过去技术落后的古代,枪械本身精度低下,不具备精确打击能力,配备精确瞄准镜也是画蛇添足;而如今到了作战环境高度变化的城市战、特种作战,人们对于枪的射程需求反而由降低了,但人们对于枪械快速搜索目标的要求反而提高了。所以说,研究武器,不能盲目的进行类比,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战术需求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