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下小人物的故事——初体验视觉小说《泡沫冬景》随想

很巧的,最近的视觉小说质量都很高,今天刚巧看到了一个还在测试中的游戏,名为《泡沫冬景》。
这个故事,讲述了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经历的经济泡沫。两个小人物——来自中国的落榜青年景萧然和来自日本乡村的樱井栞奈——在东京邂逅,拼搏的故事。先说说游戏,再谈谈对于游戏所说的故事的看法。
目前只试玩了前两章,游戏的作画很有特点,人物在画面中常常得不到完整的体现,一般以半张脸的形象示人;亦以画面的明暗变化来表现人物情绪的波动起伏。剪影式的情节推动,给人很强的代入感,让玩家成为故事中的人,与主角们一起成长,分享他们的甜蜜,体会他们的无助,思考时代对于个人的意义。
我专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找到了以下的内容:”
危机爆发前的日本———世界前十名的商业银行有6家是日本银行(住友、富士、三井、三菱、樱花和穗稻),日本是公认最有钱的两个国家之一(人均GDP27000美金,超越美国),当时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向日葵》收藏在松下集团的大厅,当时世界上最昂贵和先进的铁路新干线贯穿全境,房地产业十分景气东京成为世界房价最高的城市……
经济危机后的日本——国民收入缩水15%左右,房地产行业开始衰退,三井三菱两大财阀大规模救市,7大银行由于破产危机整合成了三大银行并且投资热度迅速衰退、保险业兴起同时证劵市场持续低谷,国际地位迅速下滑……日本仿佛成为了一个二流国家,风头让韩国、中国抢尽。
没有像韩国97那样举国买债卷的壮举、人民和社团的奢侈品消费确实明显减少,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实质的生活倒退。应该说整个90年代日本是安静的,国民反思自己的生活、产业在不断整合——7大财阀联盟形成,银行业内部整合7大银行变成3大银行,大规模降低金融行业杠杆倍数,偏向保险业发展,限控房价严格管制不动产泡沫,日本人没有进行外汇管制反而鼓励本国金融企业对外扩张(这是除当年美国之外大部分国家难以做到的),实体经济再次取代虚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轻投资重失业)……这一切都为后来小泉内阁去泡沫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而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的房地产泡沫在我国也有很明显的迹象。但是我们不必慌张,美国喜欢搞老二是二战后有目共睹的,但是比起他曾经击败的苏联,日本,欧盟,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国家体量与制度上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以史为鉴是我国自古就有的箴言,我们亲眼见过巨人在眼前倒下,那么这个巨人的尸检报告我们必须去研究,搞懂,搞透。
这个游戏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在泡沫下小人物的悲哀。这虽然是剧本,但是现实远比剧本残酷,因为只有作品才需要逻辑,而现实不需要。虽说我从不吝以最恶劣的视角去看待人,但人性的力量我亦是承认。马斯洛的生命需求层级,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之上是安全序曲,再之后是情感归属,此后是尊重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他认为在底层需求满足时,人们才会去实现和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事实是这样吗?在饥荒年代,唐朝时就有史料记载饥民易子而食,老妪食孙,看来人在为人之前,先是动物。但这世界上,也存在为情感纽带而舍弃生命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为国捐躯的人。人性与兽性的争锋,在危急时刻尤为明显。经济泡沫下,人心惶惶,两位青年相遇在繁华的东京,亲眼看着大厦之倾覆,在雪崩般的压迫下,两人究竟会走出怎样的道路,先等我抽出时间去继续刷一刷,再待游戏后续剧情发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