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十)累卵高筑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尚书小嘉字文可
孙峻死亡不过数日,滕胤、吕据两个托孤大臣遽然覆灭,孙吴本来似乎要看到尽头的宗室专政,反而迎来了高潮。
作为朝廷重臣而言,滕胤有着相当不错的声望和实干精神,据载,诸葛恪北伐期间,滕胤夙夜奉公,全盘把持了吴国朝廷的朝政后勤。然而,在诸葛恪、孙峻相继执政的四年内,他却沉默得如同羔羊一般,在涉及变革的大事上参与度几乎为零。
诸葛恪曾经如此评价这位老同事:“登阶蹑履,臣不如胤;回筹转策,胤不如臣。”诸葛恪这话虽然透着自夸,但在后来的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滕胤是个奉公能臣,却缺乏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纵横捭阖的能力和胆量。可能也正因如此,孙权才放心让他把握一部分权力,位列托孤班底。这些年来,滕胤并不能对权臣起到实质上的制衡作用,到了孙家宗室私相授受的时候,忍了一辈子的他才在形势所迫之下奋力一搏。只可惜,豁出性命跳下水,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游上岸,这位生不逢时的大臣,最终还是倒在了孙吴内部激烈争权的屠刀之下。
等到坐上了大位,孙綝方才发现,只要香蕉还在,杀鸡也并不一定能够儆猴,孙峻交给他的,其实是一块刚出锅的烫手山芋。自己接替孙峻的大将军位子还不到一个月,之前被派去江都阻拦吕据的族兄孙宪又带头向他发难。孙宪的动机很简单:当初谋杀诸葛恪也有我的一份,我跟着族兄干了这么长时间,要传也应该传我,凭什么是你这小子爬到我的上面?
应该说,如果孙峻真的看准了孙綝有什么过人之处,那估计也只有比他更胜一筹的心狠手辣。孙宪当时是吴国右将军,还是掌管禁军的无难督之一,权限相当不低。然而,这位经验比他丰富的大哥也没能斗过孙綝,在孙綝的情报网之下,他谋反夺权的计划胎死腹中,同党王惇被杀,孙宪本人也走投无路,只好服毒寻死。
经过这几轮清洗,吴国官员在人人自危的同时,也对实际执政者的问号越来越大,为政坛的形势稳定埋下了一颗恶劣的种子。这个新来的孙綝威望不高,胆子不小,孙峻我们都尚且不服,又怎么对你一个二十多岁的问题青年完全信服?

事实上,对于立足问题,孙峻也给孙綝留下了可以利用的政治遗产。孙峻生前,已经分别和全家、朱家结好了亲(虽说孙峻和全家本就够“亲”),只要稍加拉拢,这两派都可能成为孙家宗室权臣的助力。
看起来略微奇怪的,就是孙峻和朱家的关系。朱家是铁杆太子党,孙权在位时,就发生过影响极其恶劣的朱据死谏案。这样一个家族,为什么还会和孙峻搅到一起?
实际上,当年太子和鲁王闹得激烈无比,而孙峻作为孙权贴身近臣,却始终都没有倾向任何一边的明确记录,对太子党朱家来说,孙峻起码并不是势不两立的政敌。况且孙家和江东世族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一条红线也可能只是在两家的联姻过程中,歪打正着与孙峻的直系家属攀上了亲戚。
无论如何,借着这层关系,即使朱据、孙鲁育先后事败身死,朱家却也仍旧能靠着这根稻草爬上孙家宗室的船,或者说,为了家族利益,他们也已经没有其他更好选择。而孙峻在掌权之后的站队和选择,甚至下手清算前太子孙和与“朱公主”孙鲁育,就不是自顾不暇的朱家还能管的事情了。
在孙綝的授意之下,吴郡朱家的代表人物朱异带头冲锋,带着私兵前往夏口捉拿滕胤、吕据的大舅哥孙壹(看来孙吴上层人物的婚姻关系确实乱到了家)。接到消息,孙壹大概会相当震惊,想不到孙綝这小子屁股还没坐稳就敢先抢着清洗自家弟兄,更没想到朱家居然这么快就和孙綝沆瀣一气,来拿自己的人头做投名状。在朱异的胁迫之下,孙壹立刻施展“走为上”计,跑到了魏国投奔司马昭。
而说到外戚大户全家,在失去了和孙峻的非正当联系之后,就再也没那么好运了。孙綝上位以后,对这个充盈宫内外的兴盛家族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看怎么觉得累赘,而最对这个变化叫苦的,无疑就是“全公主”孙鲁班。全琮在二宫之变中没吃着羊肉却惹上一身腥膻,只给全家留下了糟糕的政治名声,现在的二代人物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完全是靠着她和孙峻的不正当手段强行上架。现在孙峻死了,新的掌权者不再支持全家,自己反而变得骑虎难下,住上了百尺危楼。最讽刺的是,当年被打压到抬不起头的朱家,现在反而在孙綝的青睐下占据了上风,真可说是山不转水转。
在各路势力如同走马灯一样轮换相攻的时候,小皇帝孙亮一直在深宫中静静地等待着上台亲政的机会。自从继位以来,孙亮虽然实权薄弱,但并非全同傀儡,孙綝这个威望根基脆弱的权臣,对皇帝所能起到的掣肘作用其实要比看起来小。十五岁的孙亮,感觉自己渐渐成熟到了可以亲政的(心理)年龄,被称为神童的他,经常和中书省官员要来孙权时期的执政实录加以学习,看完就和左右感叹:“先帝很多次亲自下达诏书,现在我却只给孙綝大将军的奏疏批红就好了吗?”此后,每次孙綝带头上表奏事,这位不安分的小皇帝都会提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搞得孙綝经常不知所措,汗流浃背。

孙綝一向狠辣,坐上大位后也没有去学习王莽前辈“谦恭谨慎”等优良品质的习惯。但孙綝也知道,皇帝孙亮的势力很难忽视,就算是自己正面与他对抗也要担着不低的风险,皇帝的不满可不能轻易对待。更吓人的是,孙綝听说,孙亮在宫中简选了一群未成年的少年勇士,让孙吴的将门虎子们领头训练,并表示自己要和这群少年军一同成长,将来好为孙吴添砖加瓦,建立功勋。
在今天看来,少年天子和同龄人共同成长,倒能成为一段佳话,不知道孙亮训练这群少年军的初衷,是不是有着像将来的康熙一样,用他们力擒权臣的打算。但在孙綝看来,孙亮如此做的用意相当明显:陛下已经开始对宫内宗室把持亲军的局面不满意,打算自己亲手扶植只效忠于自己的亲军势力了!
孙亮的种种作为,对于孙綝来说,就好像是给烧得火热的锅里浇了一勺沸油。孙綝虽然在比自己低下的人面前威风八面,但是坐上权力大位不久他就发现,做权臣是一门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的学问,孙亮不吝显露的锋芒不可忽视。这样一来,吴国因宗室专政埋下的炸药基本已经成型,什么时候出现一丝火苗将它引爆只是迟早的问题。
对于孙綝来讲,不久后就有了一个等待他这个“政治新星”挑战的考验机遇:曹魏淮南长官诸葛诞,仅仅再任一年就宣告反叛司马昭,并且派遣使者到东吴称臣请求救援,表示为了得到庇护,可以带着整个淮南归附东吴。

无论对于司马家还是吴国来讲,诸葛诞的反叛都颇为突然。据说在不久之前,执政不久的司马昭曾经派遣贾充到淮南找诸葛诞慰劳将兵。贾充和诸葛诞闲聊之时,以颇为随意的口吻问道:“现在洛阳那的人,都觉得皇帝应该禅让给司马公才好,你觉得如何呀?”
对于这个送命题,诸葛诞的回答异常送命。这位司马家的亲家义正辞严地回答道:“你难道不是忠臣贾逵的儿子吗,怎么说出这种话!你不管你爹效忠国家的精神,我可不能看着社稷让给他人!如果洛阳那有什么变故,我会立刻做好奔赴国难的打算!”
碰了个硬钉子,贾充只好灰溜溜地回去找司马昭复命。毫不意外,不久朝廷调诸葛诞回京高升的公文就抵达了淮南。更不意外,诸葛诞听闻以后当场抗命,先杀了淮南的二把手扬州刺史乐綝祭旗,随后就地宣布起义举兵。
应该说,这个时候诸葛诞的反叛从常理来讲很难理解。如果是真心心向魏室,那么司马家的反迹早已显著,毌丘俭举兵的时候为什么不加以响应?而若是一心只为了自保,其实逻辑也未必成立。诸葛诞虽然并不是被司马家提拔出身,但已经通过结亲和司马家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关系,即使在身死之后,司马家也并没有追究他嫁过来的女儿,甚至他到孙吴做人质的儿子诸葛靓,若干年后再回中原,晋武帝也未曾想过痛下杀手,摆硬不愿屈服也听之任之。
因此,也有说法推测诸葛诞是想像汉末乱世里那些军阀一样,不愿放弃自己割据一方的权力才举兵反抗。不过实际上,曹魏各地的地方大员不同于汉末的州牧或者晚唐的节度使,经常接受中央的命令隔年换防,诸葛诞本人就曾经在扬州来回两次,一年前才确立回任。虽然据称诸葛诞在扬州是“民望所归”,但是变不成家族产业的地方行政权和军权,真的能让他像末代军阀一样赌命争取?
如果这些记录诸葛诞前后言行的史料可靠,或许他此时的心态也相当错综复杂。虽然在贾充面前说的大义凛然,但显然他本人并没有像毌丘俭一样愤然对抗司马的决心。
对于孙吴而言,诸葛诞不惜称臣的求援行动无异于送出了整个淮南,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降馅饼。孙綝闻讯,集结起为数三万的军队,由全怿、全端、唐咨、文钦带领先行前往寿春。从阵容来看,唐咨、文钦是之前曾经参与过逼杀吕据的魏国降将,文家虽然在二叛失败,但却是出了名的战斗力强,而全家的代表全怿、全端一个是全琮爵位继承人,一个曾经和全琮参与过芍陂之战,乍一看来,似乎是相当不弱,先头部队就体现出了对于诸葛诞“归义”行动的充分重视。
重视诸葛诞这次行动的,并非只有吴人。司马昭听说诸葛诞反叛,光是在中央就集结了二十六万大军,亲自领兵前往寿春平叛。为了防止身后有变并加强自己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司马昭不惜带上皇帝曹髦和太后一同“亲征”,力求一战将扬州平定收复。
诸葛诞对这一天早已有所准备,在他的号令下,扬州一带的兵员和粮草几乎全部进入了寿春防线,坚守不出等待司马昭和吴军双方到来。纠结两端的诸葛诞终究还是走出了这一步,毌丘俭的故事殷鉴不远,这一次轮到他,会不会再有文鸯单骑退雄兵一样的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