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点 | 我国医疗类纪录片的现状和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纪录片伴随着电影的诞生就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影像技术的发展,从单纯地纪录戏剧舞台上的影戏一直到了现在能通过真实纪录某种特殊的事件、人、事物,来传递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及思想的载体。而我国医疗类纪录片从诞生迄今为止已走过70余年。这个过程中,其主题、叙事方式、镜头语言等都有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我国纪录片摄制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都获得了更多拍摄的可能性,医疗类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这一特殊领域,通过为我们展示人间医事的现实状况,引发我们对于生命及相关社会话题的重新思考。
经过新冠病毒的肆虐,我国的医疗纪录片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兴的医疗类纪录片崛起,通过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和影像方式与真实场景的还原呈现,将中国的实际国情寓于影像文字作品之中,更是在传播内容以及传播链条中树立了“中国形象”的概念。后疫情时代的医疗类纪录片作品,相比于以前,无疑在作品品类和作品数量都比之前有了极大提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金银潭实拍80天》《中国医生》战疫版等一系列作品重构了“中国形象”在影片中的文化表征和视觉传达背后变现的一定的符号意义。
一、叙事:家国共度时艰的集体记忆塑造
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同时,集体记忆也具有连续性和可再识别性的特征。而叙事不仅是重塑记忆、建构认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者向接受者传递历史记忆的主要途径。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以来,各类医疗类纪录片趋向于展示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展现出每一块记忆碎片,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与武汉这座城市一起经历抗疫之战的每一个平凡人,通过口述、场景还原等影像技术手段还原这段共同记忆,从而组成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透过这段集体记忆共同的脉络,能够看到一个共有的、清晰的、稳健恢复中的大国形象。《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共由每集平均时长5分钟的33个短视频组成,它们绝大多数均是由第一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而成。在这些疫情期间被瞬间纪录的记忆碎片中,有工人建设雷神山和火神山医疗建筑的工作记忆;有个体户重开工厂义务捐助的志愿记忆;有一线医护人员临危受命的抢救记忆,更多的是普通人面对疫情互助的暖心记忆。
医疗类纪录片利用影像叙事承载了现实空间与过去场景的链接,使得受众进行场景想象回溯,而这种记忆程序被激活,受众再次拥有了真实在场感与强烈共情感,内在民族情节激发了深层而普遍的社会认同,中国医疗形象也朝着更为积极的方面转向。

结构是叙事的骨架,是所有纪录片制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叙事性结构指的是创作者如何利用蒙太奇思维来筛选零散的素材碎片,并根据主题需要,为主题服务使得重新迸发出独一无二的活力。
作为医疗纪录片,其结构表达的特点则是兼并了自身的个性与主流的共性在作品中体现出多样与趋同。叙事结构会根据叙事内容不同而展现出些许差异,被摄主体的不同,其方式、特点都会有与其主体自洽的结构形式。而医疗纪录片这一纪录片类型不同于其他,大多着重于板块的设计。板块多元的这种片段叙事的结构天生就带有一定优势,类似于蒙太奇思维的剪辑手法,作为作者的思路呈现,它划分了组成段落的顺序,并将这些片段与一些看起来并不紧密的内容结合起来,再通过与不同的人物、时间、场景平行并列来表达。《中国医生》每一集巧妙运用好莱坞经典三幕式结构,切中观众痛点;又运用平行结构和渐进结构结合的方式,按时间发展叙事,呈现了整个武汉抗疫过程。而《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也展现了这种零散碎片,主题统一的串联板块。
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中国形象”的构建在受众视野中更为清晰。通过板块式的叙事表达,兼顾时效性与内容层面的丰富性,将抗“疫”及其相关过程传递给受众,使其在情感倾向上凝聚为正向的内在精神力量,塑造起活生生的“中国形象”。

三、内容:视角下移,重申医患关系
医疗类纪录片用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普通人知之甚少的一系列疾病,从骨肿瘤、尘肺病到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等,涉及儿科、妇产科等领域。片中的每个人或许经历不同,但是面对疾病与痛苦,他们表现出巨大的勇气,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关于医生与患者、医院与社会等更深层问题的思考。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疗类纪录片,在用纪实镜头语言述说人间医事的同时,试图展示中国人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展示医生这一职业群体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抉择,展示我国医疗的整体现状。而片中呈现的社会进步力量与闪烁的人性之光,在给予人们希冀的同时,引发观众的思考。
四、媒体融合、微制作逐步发力
在疫情的背景下,短视频的热潮也加速了与纪录片的合作,进而衍生出了“微纪录片”的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纪录片,“微纪录片”具备了“微时长”(时长在5-25分钟)、“微视角”(叙事以小见大)、“微制作”(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风格简约)、“微传播(在移动终端、新媒体网络平台播出)等特点。例如由SMG纪录片中心多个工作室参与制作的微纪录片《城市的温度》上线以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超8000万的点击量。好故事还得讲得好,医疗纪录片所讲述的中国抗疫故事,在内容和形式上大体已无可挑剔。而要想有所突破,更应在“共鸣”层面和“传播”层面实现更大的进步。如何将抗疫纪录片中的优点转移到范围更广的医疗纪录片中来,是当下创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带领观众看见一些平时生活中很难了解的医疗相关内容,如ICU病房,满足观众一定的猎奇心理,并讲述在此类环境下,医生患者间的人生百态,建构“情节共鸣”。或是像《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中,不刻意回避那些令人感到遗憾、悲情的一面——在患者治疗无效离世后,他的手机仍在病床边不断地接到新的电话,可却永远无法得到应答,刚做完手术已劳累到麻木的医生也不禁潸然泪下。以这种“悲”衬得夺得胜利后的“喜”,实现“情感共鸣”。医疗类纪录片作为当下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中较为火热的一类,在反映社会现实、还原医生形象、记录真实影像、传递希望主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医疗类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把握纪录片真实性与艺术性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增强作品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的技术和拍摄方式,更好地担起此类纪录片的社会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