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 2》浅析:硬件美术的重大突破(上)

2023-02-19 13:02 作者:好学好玩的啤啤boy  | 我要投稿

——续上篇

认真刷完第一部,加上了解相关的幕后以及科幻设定后,二刷《流浪地球 2》的观感更加深刻。

品味的过程中,不禁感叹美术团队怎么在短时间内,在硬件美术方面实现作出重大的突破?

仔细回想,不难发现第一部和第二部,所着重描绘的科幻硬件场景是不同的:

    第一部的场景相对较小,完整展示的室内硬件场景只有运载车,对 均展现部分,这一部分相对预先设定的概念而言,不足十分之一。

    第二部室内硬件场景更加完整,例如 ……与第一部相比,明显宏大许多。

在这跨越式的进步当中,不仅有软件特效的功劳,也包含高效创作+运维硬件美术的进步。

在此,先以一个在第一部很显著、但在第二部相对薄弱的细节开展阐述——外骨骼套装

电影中,外骨骼首次大规模装备的时间是 2044 年空间站坠落前后。

因此,关于外骨骼设计的难点之一是 设计语言需要连接 第一部(2075年)和 现实 2022-23年。所以地面人员的外骨骼发力过程,有很明显的内在电力驱动痕迹,这点在第一部的外骨骼机械臂之中也有展示。

但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外骨骼装备主要于工程工作,因此不像第一部那样负载大量的专业功能(韩朵朵的 “金刚臂” 除外!)

即便如此,地勤人员的外骨骼装备,还是根据分工不同作了区分设计。

背部大型防护型收纳盒--执行重要专项任务/搬运重型设备
常规电源--协作工程任务
轻装合金--备战/作战协同任务

加上第二部的军用外骨骼装备只着装在 上半身,而且电源位置比现实着装更明显,这体现了创作团队对外骨骼设计的合理预期。

但注意!不是所有背心穿着形式都是外骨骼。据up主 “战术麋鹿” 考据,片中部分背心是 5.11--TACTEC 军用战术背心。

夸张的是!在片中,所有着装人员的附带部件,在背心上的相应位置均安放正确,至少没有明显疵漏。

最令我称啧的是,每个士兵的腰封装备都与实际预想无误!以 ATS 为原型的医疗包,以及多规格收纳袋分别挂于左右。一来符合一般士兵惯用手的作战习惯;二来为腰部前后腾出更多空间。

此外,外骨骼的设计语言还延伸到 ……这体现了电影硬件设计的另一特点——设计语言的统一

设计语言的统一不光体现在装备的静态,也体现在动态过程。

太空电梯上升过程,许多观众只看到相对完整的视觉呈现效果,但容易忽略运动过程的细节——:

厢体在开始时与电梯轨壁的对接

与后来二次提速的磁吸上升对接,都完美展现接口对接那一瞬的

而受多方面作用力形成的停顿感,一来符合最基本的物理现象,二来 在动态细节上完好符合工业质感。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观众所了解的大型设备对接,大部分都应该有这种作用力反馈细节。

而更重要的是,太空电梯上升过程引用了 CG 特效,接近真实的动态反馈细节,可以让眼挑的观众过滤部分 CG 的 “涂抹感”

【P.S.】 由于制作动图上传比较麻烦,所以观众老爷们可以放慢倍速,看看以下展示

除却以上,在硬件工业动态设计语言的统一性方面,我最欣赏 门框机器人变形保护周喆直先生(李雪健老师试验的角色)的一幕。因为能在 3-5 秒内完整展现机器人的变形流程,并结合现实拍摄场景完成震撼的保护画面,从事影视工作的朋友都知道不简单。

其中最关键的是!短短几秒之间, 三者之间的画面占比& 相对比例没有出错。

因此,对美术团队而言,每一帧的失误都影响这一幕的观感质量!对此,我深感敬佩。


《流浪地球 2》浅析:硬件美术的重大突破(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