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银英动画考古——同盟军航空母舰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审美观是一种很难统一的东西,但不论如何,旧版动画那些颇有朴实厚重之风的舰船和其它武器装备的设定在今天也应该能找到喜欢它们的人吧?

在舰队战中,战列舰复活的时间非常早,但航空母舰这个舰种重新出现在舰队中却还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同盟军最早的航空母舰(或者说航空类战舰)是在宇宙历750年服役的华盛顿级航空母舰,它只具备12架战斗艇的搭载能力,但仍然被时任同盟军宇宙舰队司令长官贾姆纳将军看好。在华盛顿级航母在对帝国军的战斗中展现出优秀的性能之后,这种舰船在同盟军序列中的比例立刻开始上涨。
在同盟与帝国战争最后几十年中最常见的拉撒路(Lazarus)级出现之前,同盟军还曾经列装过可搭载80艘战斗艇的黄河级航空母舰,推测在前者出现之后黄河级就逐步退出了现役。

作为同盟军航空母舰的终极之作,拉撒路级航母有着整整100架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搭载量。数量如此庞大的战斗艇要以较高的效率快速出动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同盟方面采用的设计思路不得不说是相当地耿直:所有的100艘战斗艇全部以半埋的形式悬挂在舰体的下方,远望过去整个航空母舰的舰体就好像是一块巨大的搓衣板。这样的搭载方式使得斯巴达尼恩战斗艇可以以非常高的效率快速投放出去,但同时也使得航空母舰的腹部成为了一个巨大而且脆弱的区域。在近战中,哪怕只是一架帝国军王尔古雷战斗艇的抵近攻击也很容易在航空母舰的腹部制造出连环的殉爆,从而将整条战舰都化作宇宙间的残骸。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轻易地令航空母舰陷入这种近战的困境本身就是指挥官的失职,更不用说敌军的舰载机都攻到眼前而己方的舰载机却尚未出动这种丑态了。在正常的交战距离下,拉撒路级航空母舰的正面投影并不大,而且舰载机在起降时都可以得到前方舰体的遮护,实际上在起降过程中的安全性反而高于同期帝国军的王尔古雷战斗艇(后者在起降时要经历一段完全暴露在舰体外部无法机动的过程)。
在同时期同盟军的其它战舰(标准战舰、巡航舰等)普遍也搭载有一定数量的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情况下,专门的航空母舰似乎有角色重叠之虑,但很显然一艘专门为航空战而设计的舰船能够发挥出来的的整体战斗力绝非临时客串的角色可比(譬如说,只有航空母舰和旗舰才具备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全套维护设施,也只有像航空母舰这样配备了专门的通讯设施的舰船才有可能组织起大规模的战斗艇有序地投入战斗)。这一点通过帝国军强迫同盟签订的《巴拉特合约》也可见一斑:既然在合约中,帝国迫使同盟同意拆解并不再建造战列舰和航空母舰,那么显然在帝国的眼中同盟军的航母是一个有必要“处理掉”的麻烦角色。来自敌人的忌惮显然就是对己方的最大称赞了。


但从舰桥结构来看,拉撒路级航空母舰其实和埃阿斯级旗舰颇有相似之处。这很好理解,因为航空母舰有必要为所属的舰载机提供实时地战场情报和导航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得有强大的通讯能力不可。
除去斯巴达尼恩战斗艇之外,拉撒路级航空母舰自身也配备了不少主要用于自卫的武器,其中绝大多数武器都集中在舰体的武器舱段和舰桥部,包括8门主炮和十六具多功能导弹发射装置,在机库段亦布置有大量三五一组的防空炮以充实防御力。有意思的是,拉撒路级航空母舰在战舰的尾部竟然也布置有五门指向后方的舰炮,这在同盟军中是很不常见的。
因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释放前后航空母舰载荷会有很大变化,拉撒路级航母的推力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舰船吨位。因采用的动力部输出功率大于埃阿斯级之故,拉撒路级航空母舰的动力部随后被同盟军的新锐战舰“特里格拉夫”看中,在经过一番改进之后成为了后者的动力来源。
拉撒路级航空母舰长928米,宽241米,高(含天线)379米,舰员1082人。
主要武器:
舰首中子光束炮8门;
舰尾中子光束炮5门;
6cm电磁炮2门;
多功能导弹发射装置16部;
单装激光炮12门;
双联装激光炮12门;
舰载机:斯巴达尼恩战斗艇100架。

阿姆里塔特:

“阿姆里塔特(Amərətāt)”的名字源自于索罗亚斯德神系中的女神,这艘航空母舰是尤里安·敏兹首次参加实战时所驾驶的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母舰。此战中尤里安·敏兹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阿姆里塔特”不幸在战斗中中弹沉没。
斯巴达尼恩战斗艇:

“斯巴达尼恩(Spartanian)”战斗艇是同盟军装备的一种小型舰载战斗艇,虽说如此,它的长度也已经达到了40米之多,以人的规格来看怎么也说不上小了。在舰队战中,这种轻小灵活但火力又十分强大的战斗艇可以在近距离缠斗中发挥出很大的威力,在操作得当的情况下,仅凭一艘战斗艇瘫痪乃至击沉敌军战舰的战例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宇宙历770年,这种战斗艇正式被同盟军列装,此后就成为了同盟军舰队的标准配置,上至航空母舰下至巡航舰都会携带这种战斗艇投入战斗。在同盟军中,仅有极少数战舰拥有完全内置的机库,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斯巴达尼恩战斗艇都以部分暴露在宇宙环境中的状态“挂装”在同盟军的各色战舰之下,仅驾驶舱部分探入舰体内部。这样一来在需要出动的时候,驾驶员只需要跳进座舱然后等待气密舱门在战斗艇外闭合就可以驾机出击,这无疑可以提升舰载机出动的效率,但相应地安全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驾驶舱设置有内外两层舱盖,外层主要承担防护功能而内层则负责将外部传感器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成舱盖上投影的实时影像以确保驾驶员能够有效地评估战场的情况。斯巴达尼恩的主传感器和通讯设置设置在艇身的腹部(降落时的激光引导装置就在此处),而武器则设置在艇身的前端和背部。
通常而言,斯巴达尼恩战斗艇会配备两具安装于机身背部开火角度可以在纵截面内进行调节的激光炮和四部指向机首方向的NMG-5中子光束炮,后者因为耗能巨大的缘故在一次出击中只能开火十次。设置在战斗艇两侧的外部挂点可以允许它挂载反舰导弹或是大型荷电粒子光束炮这样的重武器,但这种配置会使得战斗艇的推进剂消耗速度急剧增加。除此之外,斯巴达尼恩战斗艇还可以选用一种每秒可以发射140发贫铀弹的实弹武器。
斯巴达尼恩战斗艇长40米,宽7米,高13米,驾驶员一人。
主要武器:
背部4cm双联装激光炮1部;
机首2cm中子光束炮4门;
机首可选替代武器:
4cm加特林机炮;
8cm高射速激光炮;
2cm穿甲炮。



和同盟军战舰一样,斯巴达尼恩战斗艇所配用的IHJ-100型高效聚变涡轮发动机同样将纯净水作为燃料。战斗艇的尾喷口也同样是单一喷口加上导流板的样式。

斯巴达尼恩战斗艇的一个变型是长距离侦察型,这种变型的武器被传感器阵列取代,艇身表面施加有降低电磁波反射的黑色涂层,并且在驾驶舱内增设了一名成员。为了确保远距离侦查行动的实施,长距离侦察艇在驾驶舱内设置有一个简易的冷冻休眠装置,配备的燃料箱也比普通的斯巴达尼恩战斗艇要多出一个。


原文内容出处,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https://gineipaedia.com/wiki/Category:Alliance_vessels
https://asahiwa.jp/g/c/f_spacecraft_carri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