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宋灭亡最奇葩,因为官多,兵多?

2019-10-26 03:36 作者:孤寂寒光  | 我要投稿

宋代包拯说:"设官浸多,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冗官在历朝中以宋代为最,是贯穿整个北宋王朝始终的“三冗”问题之一(冗官、冗兵、冗费),一般认为其是宋朝长期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宋代有识之士曾反复发出过改变冗官之弊的呼吁,而宋代诸帝亦大多涉及过裁减冗官即"省官"问题,但终宋一代,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反而越裁越滥,愈省愈繁。

北宋的官制沿袭唐和五代的官制,并在此基础上有大量的革新和创造。设立参知政事,瓜分宰相之权。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权与财权,三者之间互不隶属,权力大小不相上下。模仿唐官制设立了三省六部,可三省官制基本为虚设,六部基本也是无所事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士人空前增多,这个阶层迫切地需要提髙自己的政治地位。一方面,赵宋王朝希望将这群人拉拢到自己的官僚体制中来充实自己的官僚队伍,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另外一方面,部分寒门士人甚至一些中小工商业者,也希望通过人仕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保证自己的社会财富,因此两下一拍即合。

另外,赵宋统治者的不断的刺激也是主要诱因,广大寒门子弟都想着“以一日之长决取终生富贵”,用著名文学家苏辙的话来说“院野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而且这些人在入仕之后,又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封荫制度的庇佑,进一步提出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特权,因此冗官便更为突出。

探讨宋代的冗官成因,首先要考虑到宋代的入仕途迳。宋代的科举制,尤其是特奏名制对冗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奏名,又称恩榜,意谓那些以不通过正规科举而获得出身的人,是皇帝或朝廷赐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恩例。据统计和推算,两宋科举共取士约11万人,其中正奏名约6万人,特奏名约5万人,特奏名登科者占总登科人数的45%。而且,通过特奏名成为官员的多数是才学低下,又老朽不堪,出官之后,不可能尽心于事、廉洁自律,作为归老之计,因而常为宋代舆论抨击的对象。

另外,奏荫制也是导致冗官最直接的因素。奏荫又称恩荫、门荫、荫补、任子等,是封建王朝恩许一部分高官子弟不经科场考试或其他选拔程序,可以凭借父祖的功勋直接去做官的制度。这是封建王朝给予官僚阶级的法定特权。恩荫始于汉代,而制度详备于唐,宋代恩荫在历代中最为泛滥。

北宋时期,凡遇南郊大礼及诞圣节,宰相执政可荫本宗、异姓及门客医人各一人,太子太师至谏议大夫可荫本宗一人,寺长贰、监以下至左右司谏可荫子或孙一人。

其恩荫得官者多为无才无德的膏粱纨绔子弟,不学无术,骄骜不羁,据当时人记载这些人一旦上任,多不习事,以致失职现象屡屡发生。

另外的原因则是要考虑到北宋时期的政治,宋代早期在消灭分裂割据势力、展开统一战争的同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军阀专权、地方割据历史教训,所以千方百计加强中央权力,设置了极多的官职互相制约和掣肘,进而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在统战初期,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将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在中央,既沿袭唐代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又立九寺六监,互不统属,分权制禄。地方机构实行道、州、县三级建制,分化事权。如针对路级转运使,设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安抚司、提举学事等分割其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官员的人数达到了历史顶点。

传统的“三冗”问题造成了宋朝著名的“两积”——积贫、积弱。其中,纷繁复杂的官制尤其容易形成政令的不通,中央政府中的权利各级之间表面是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相互牵制,但是文官制度的行政效率有非常的明显下降,高昂的官俸支出也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在史学家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宋就成了中国不堪的朝代之一,其评价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笔者认为有宋一代虽然是古典主义中国的极盛时期,但由于王安石改制失败,“三冗”问题积重难返,导致北宋土地沦落于外族,随后近世中国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倒退。


北宋灭亡最奇葩,因为官多,兵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