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30 随笔 歌声?为何而唱?为谁而唱?
本来想就朋友圈吐槽吐槽的思索,但思考着就发现有点多了,不如当随笔记下。
今日下午,清洗台里的垃圾桶。正觉棘手,保洁阿姨过来讯问后主动给了我刷子。
老实说,占用洗拖把的地方洗垃圾桶不被阿姨指责就不错了,被帮到属实意外。也算是这炎热日子里,独特属于“人情”的清凉罢。
清洁的过程依旧繁琐费力,不禁想起初高中擦板报的时候。当然,就我而言,不多的体力劳动,算是不错的实践。
刷到一半,第一遍冲洗的时候,地面微震,音乐的声音传进来,然后是合唱的红歌。我皱皱眉头,看着手里的活儿,想想之前的阿姨,又忆及之前遇到的诸多事情。
思索了很多。
那一刻,那歌声令我反感。

一
首先,我必须声明,我热爱红歌本身,我的家人平时也会哼唱红歌。(避免现在被娇惯坏、舌头又完好的人,提前说明)
接下来的叙述因为是思考的过程,可能较乱,有心就看看,反正也是自己备案的东西,无心就算了。想来,现在也没剩多少人能有耐心读文字了。
我想那歌声为了什么,万事都必有其存在之理由,哪怕价值之微小,而且所谓价值也是相对的。比如化妆品对于我来说不值一文,无人可送,自己无用,又懒于出售;而对于绝大多数人,可以说是生活必需品,无论男女,对于精致的生活态度而言,价值可想而知。
我们大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所想的事物价值判定,大多是以需求(目标)对象为基准。那么,这红歌的目标对象是谁?价值又如何?
答案是可悲的。
按照之前和某老师的对话,我清楚地得知,校内的红歌是响应党的号召、宣传红色精神,对象针对大学生。而党的号召归根结底也是有效地弘扬红色精神,激励大学生。
那么,
试问,
有多少人是为了听红歌,参与活动的?
有多少人参与合唱,参与观看后敢说自己深受熏陶的?
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练了那么久的红歌讲的是什么,那些前人唱的,出自哪里,包含着怎样的红色精神?
寥寥无几罢了。
或者,这样问,
有多少人是“院里安排”的?
有多少人是为了素质分、简历添彩、增进形象而去的?
又有多少人是浑浑噩噩加入其中,随着肌肉记忆参与其中的?
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我会在提出这些疑问的时候,由衷地厌恶自己。即便,我不是一棍子敲死,只是发问罢了,如若打脸,反而是社会进步的兆头,反倒让我快活。
重要的是,如今由于评论批判的成本降低,为了规范,提高评论的门槛,甚至到了“不专业研究制冷技术就无权评论冰箱制冷效果”的地步。
当我发问的时候,势必要面对“您配吗?”这三个字。
而,我的答案是
我不配。
我不入党,有讨厌体制的因素,有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因素,但最根本的依据是:
我不配。
我看的第一本名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学时候,我在被窝里看了七遍。每一寸血管都会因为那铁蹄的奔腾而沸腾,因为现实的爱情而神伤,因为病榻的执着而敬畏。
在我的眼中,哪怕形式会改变,结构会腐蚀,人会腐化,但一个党的思想核心是不会改变的,其方向也会如同历史一般曲折前进的。
而我,
一个处处利己的普通人,一个怕死的可怜人,
是不配成为那里的一员的。
我隔壁寝室有一个我真心尊敬的朋友,我对他的尊敬大于友谊。他热衷教育,热衷志愿者活动。那种由衷的热爱是堪比金子的东西。他才是可以说出“配”的人。
我是一个弱小的个体,冷漠而脆弱。照看自己就已经费劲全力,成为他人的守护之人,可以说是痴人说梦。
但是,
至少在我看来,坦白的人远比不知自我和欺诈之人要好得多。
为何现在党要弘扬红色精神?
因为确实,这些宝贵的精神在和平的流水中洗淡了,被金钱支配的社会雪藏了。
问问,
有多少人入党是为了就业?多少人为了稳定?多少人盲从他人?
还有多少人怀着满腔热血入党是“为人民服务”,是想干出一番社会的事业的?
或者说,还有多少人有着热血和向往?
至少在当时,我看着手里的垃圾桶,这样想:“辛辛苦苦烈日下彩排,排练多日,不如帮他人干点小事得到的红色精神多,不如多读读‘红色书籍’得到的启示多。”
当然,陈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多,我清楚地反应过来自己的想法有失偏颇。然后开始批判自己,开始换位参与者的感受,我明晰那些集体中的获得,明白荣誉的重要,知道学校还有不少红色活动……
但,我又纠结在那些感受的真实性,不少所谓的“集体感”不过是一时间“报团取暖”的错觉罢了。仔细和高中几年的完整集体中的集体感相比,那种短暂加入的集体感是充满错位的,是不完善的。
但,我又绝对无法否认其价值,如此反复,思考就是自我的斗争。
恍然悟道,自己父亲说的话是朴实而真实的:“你如果每件事都想那么多,是活不下去的。”
只是,不思考,也是“活”不下去的。
人只有,思考,才有资格说,活着。
二
前面都是从参与者的角度的思考,这些思考无非只会让我觉得那红歌听着担忧罢了。
而思考的问题,没有数据支持,只不过是思考和质疑,毫无拿得出手的证据。
接下来,就是真正让那红歌听着反感的源头。
举办者中的一些人,助力这个活动,布置相关任务。让这歌声和舞台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了什么?
弘扬红色精神?
发扬党员情操?
听从党的指示?
丰富大学生活?
呵。
不同问题,同一个思考。
我就问,
大大小小的党政干部,书柜上,书桌上,有多少思想书籍是看过的?有多少是积灰的?
扪心自问,
作为书!作为知识!你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的!
再问,
谁在乎那些书摆在那?你自己?你下属?你学生?你客人?
还是你上司,你的“脸”。
最后问,
这些书能证明什么?琳琅满目的“标志物”能证明什么?
我的家乡有句谚语“一杯水不会响,半杯水哐啷响”
又想及之前和某些老师的对话,由于台里设备,红歌播放未落实。我被指责“政治觉悟不够高”,还被警告“传媒人的职责就是服从政治命令”。因为,确实有我失职的成分,而且我此时的言辞会代表广播台这个集体,便笑脸相迎。
但,我当时是极其愤怒的,换做初高中,可能指着鼻子就骂上去了。
可惜我长大了一些,也老了不少。发泄怒火是费劲的。
现在说这些,我也忌讳什么,我问心无愧。也不会屏蔽这个老师,有些话在不带身份(指我代表集体的状态)的场合直说,你如果真的如你所说“关心学生”,就自己看到这些,别到时候让别人给你“呈上来”。
政治觉悟?
我就直白的说,那些革命先烈有多少看过这本书,那个讲话的?难道他们政治觉悟不够?
以前入党如何困难,那些最终各种原因未入党的人,最后成为社会中的螺丝钉,难道他们政治觉悟不够?
那些支援西部,支援山区的教师、志愿者不随身携带“小红本”,难道他们政治觉悟不够?
还是说,您觉得,
整天传教式朗读党章,手机外放红歌,就是政治觉悟高?
对人笑脸逢迎,说话全是应和,就是政治觉悟高?
对不喜欢的事情大声赞扬,不指出行动落实的错误,盲目地执行,就是政治觉悟高?
我虽然不配入党,虽然很利己,虽然看外国动画,玩外国游戏,但是,我可以骄傲地说,问心无愧的说。
我有不低的觉悟,我很爱国,我也热爱党!
放纵组织的错误,放纵思想的腐化,放纵形式主义的蔓延,才是没有政治觉悟!才是党和人民的敌人!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淤泥!
我看日漫,但看到国人画师的打戏,看到国人日渐优秀的配音,我由衷的感动。当看到青年大学习请出老番茄、王冰冰等社会年轻人关注的角色的时候,我感受到制作者的观察和努力。当看到国产独立游戏重新振作,做出不少好游戏的时候,我兴奋地推荐给朋友。
而,国漫烂尾,抄袭;青年大学习枯燥乏味;某些国厂做“躺着赚钱”的游戏,我也痛声大骂。
这是普普通通的爱国的普通人,我们在乎自己国家的东西值不值得骄傲,好就叫好,坏就指责。
客观真实是促进大部分领域进步的社会因素。
说到这,就想到之前大众吐槽春晚之后,我刷到的一段陈佩斯的采访。对他个人,暂且不作评价,他的作品至少是让小时候我深受启发的。而这采访里面的话也是社会的缩影。
采访的大概意思就是,他觉得春晚观众恶心,不管自己演的好不好,都齐声喝彩。自己演的是小品,本来就是为了乐的,如果大家觉得演的不好可以喷他,可以嘲笑,也是乐,演得好,自然可以笑出来。但是,假惺惺地喝彩真的让人鸡皮疙瘩起来。
一个道理,真实的反馈是进步的动能。
而如今,连反馈都是“安排”出来的,都是“觉悟”出来的。
春晚那些小品颇有“样板戏”那味儿了,那些喝彩就更显突兀。
说到这,大概能知道我觉得歌声反感的理由了。
那歌已经不再是红歌,而是掺杂着形式主义的声音罢了。
如我前面所问的,为了宣传红色精神打有别的途径,而且是要日常以身作则,慢慢熏陶的。
不是你想蹭个建党年份,放和唱几天红歌就能熏陶的。如果没有素质分,没有转播等等因素,所谓“受熏陶”的大学生只会觉得你聒噪。(正如之前投诉广播声音的部分人一样)
而且!
要知道,反复式的宣传,口号式的号召,时发性的重点,这是传教!不是弘扬!
六七十年代的跟头,没必要再翻一遍!
看那段历史,我们只觉得那时的人愚昧,那时的错误可怕!
而这样的眼光正是正常人看如今某些人的!
对比每年全国大中学生经历的军训,其宣传和感染能力,可见这些披着以前自主的歌会皮的所谓“红歌会”作为宣传方式,有多可笑,多无力。
有着精力和资金,买不少红色书籍,开几个红书鉴赏会,弄弄分享会,加强学术环境,干不少事情都能在“弘扬红色精神,响应党的号召”这块有更好的成效。
或者,你红歌会做成以前同一首歌那样,有自己的内涵,有周期,有体系。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可惜,所有的“形式主义”都是最终蒙灰的一阵风罢了。
而想到这,我更是不寒而栗,每一年,这些大大小小的领导拍脑袋活动,这些“形式主义”标志物的销售链,这些“维持面子、证明实力”的大排场。花了多少社会资源,占用了多少不愿意的人的时间。
说的好听的就是浪费社会资源,说的难听点就是“慢性杀人”。
这些时间和资源在别的方面能产生多少社会价值啊!?
能保多少人衣食无忧?!
很喜欢朋友告诉我的一句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自己几斤几两就为社会出几分力,做几分工作,慢慢进步。
工作是做给自己看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红歌是唱给大伙听的,不是唱给领导听的。
这个时代,信息如此之快,群众眼睛如此雪亮,那些样子货只能骗骗自己了。还不如坦诚一点,能做就做,做错就道歉改造。
当然,不要看着好像只是在批评某些领导一样。这是在说整个社会的风气。之前课上看以前的报道,分析年轻人犯错成本高,所以不敢尝试。
是有几分道理。
但是,上课乐于思考讨论,发表看法,有多少犯错成本?有多少学生高兴在课堂讨论中说话,又有多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装哑巴”?
怕犯错,其本身就是阻碍认错、改正、进步的第一步。
多少人还能坦诚承认自己错误?哪怕不会一两次改正。
我是一个上课活跃的人,我只能用我这仅仅十多年的学生经历。除了小学一次问数学老师“为什么不能小的数字减大的数字”,我没有因为任何一次错误的提问被真正贬低地嘲笑,也没有因为任何一次错误的意见被披头痛斥!
晚上,走回寝室的路上,看着冲天的射灯,听着震荡的音响。
一边揉着耳朵,一边思索周边居民被惊扰的夜生活。
没啥别的思绪,倒是想起白天那个递过刷子的阿姨,如果我无意之中,在哪里,为谁递过“刷子”,应该也是那一天独特的值得骄傲的东西吧。
而那个人,也会为下一个人递过“刷子”罢,我如此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