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轻人的知识结构起码要跨两个大学科

2020-07-26 12:31 作者:翟东升老师  | 我要投稿

我一直主张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专业复合性和聚焦性,就是知识结构最起码要跨两个大学科,但一定要有一个主线,围绕某一个领域的专业进行一定的复合。比如说想成为一个国际环境谈判的专家,可能需要学环境气候,然后再学国际关系,通过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结而产生特殊的功能。


另外,还需要有国际视野,了解多元文化。比如说你自己了解中国,然后你再了解点美国、了解点欧洲、了解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会对不同的文化、文明、不同的发展阶段理解度就更强了,它可以带来更强的学习能力。


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顶级人脉圈两者相辅相成,人脉圈给你提供书本之外的知识和获得顶级知识的渠道。有个说法是一个人的身价是由其最亲密的七个朋友来定义的。大家都想往社会的顶层去挤,搞互联网创业的都想去结识马云、马化腾、张一鸣,问题是全世界每个社会的分层都是很严格的,你认人家,人家却不认你。那该怎样获得顶级人脉圈呢?我们知道人脉圈大体基于“四缘”。第一是血缘,这是天生的,家庭因素。第二是地缘,是一个人曾经生活在什么地方。第三就是学缘,在哪个中学和大学读书,老师和同学是谁。第四是业缘,就是参加工作,从事某个行业。通过这些人脉圈,每个人获取的知识、观念、交易机会、发展空间都是不一样的。越是现代社会,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就越淡,学缘和业缘就越重要。


最后一点,年轻人28岁之前,在家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持续学习。有的学科学了之后立刻就可以谋生,比如说开挖掘机;但有的学科要成大器,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精进,比如医学,我们的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也是如此,总之医人医国都需要终身进修。人在13岁之前,智商是随机性波动的,从13岁到28岁之间智商是一个线性成长关系,在28岁到达巅峰。所以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创造、突破性的思想都是最最聪明的那一小撮人在他们的28岁左右突破的。假如说哪位已经七八十岁的老教授通过勤奋努力突破了什么数学或者物理学猜想,我是不信的。张益唐的厉害之处,就是他50多了居然能有重大突破,这实在是小概率事件。年轻人持续读书,耐得住寂寞,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专业兴趣一路读到博士,对智商的提升有好处。


人生的成就,就个体而言它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与许多非智力因素有关系,但在统计意义上,最后人生的成就跟智商的相关性还是比较高的。

年轻人的知识结构起码要跨两个大学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