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导演羊廷牧专访(五):怎么“看”动画

作者:lll
封面:《千与千寻》中宫崎骏的layout
——问一个其实挺多人问的问题,怎么样才能专业得去看动画,去分析动画呢?很多观众好奇动画该怎么研究。
羊:不同角度的“专业”,分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笑)。
——比如说如何专业的分析镜头呢,这方面总是有很多来求书单,比如上来就问“有没有推荐的书”。看书方面你又怎么看呢?
羊:看书客观上肯定是有所帮助,但是不实际操练过,很多东西很难理解到位,大多是“知道”而非“理解”。我自己很多知识都是先在书上看来的,等经过几年实践后某天才突然明白,书上那句话其实想表达的要点是在这。这就好比学一种语言,看书掌握了各种语法句型结构,这离听懂、说出来还差得很远。视听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像所有的口头语言一样,实际片子里也会有很多活用、不守语法的情况。因为语言的首要目的是沟通表达,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传达某些意思,某些语法就可以被忽视掉。这种真实情况下的用法,仅靠看书是很难掌握的,得实战才行。
另外,所有的“技艺”里都存在很多精妙的细节,基本是难以言传的,需要师傅带徒弟地一遍遍演示,才能内化出一种“感觉”,这种更是书上没法教的东西了。这在视听语言里也是一样的。

——对于分析,那么应该从哪些片段入手比较好?
羊:首先要明确分析的方向,你是要着重分析文本的内容含义层面呢?还是分析视听语言之类的技巧层面?前者的分析可以借鉴文艺理论和剧作法,而后者则是关乎影像的本性的。确定了大的分析方向后,还可以继续细分,文本内容方面的话,是想分析它的叙事结构呢?还是想分析它的符号隐喻?视听语言的话是构图方面呢?还是剪辑方面呢?又或是灯光音响方面呢?如果能把问题一层层地不断拆分,答案往往就会越来越明晰。
我觉得学习分析方法,有人手把手教的话是最好,如果没有的话,还是自己多从书本中的例子入手比较好。书里讲到某方面内容时,大多有具体的片段解析,这些例子往往是比较经典比较套路的,而且事实上很多思考方式在一线创作时也会实际使用。如果这些套路都不能理解,仅按自己的感性去分析,还是比较难深入的。
——另外想听听你对参考作画的看法,现在某些动画中采用先用真人做动作,原画师参考着画,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某些片段比如跳舞,原画师不是编舞师也不会跳舞,这不是靠想象力能解决的事,其他很多演技也是,往往都是有参考,原画师画出来的效果更好。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是不允许参考的,宫崎骏不允许任何原画师看着视频作画,他认为这样画是不用脑子。这事你是怎么看的?
羊:整体而言我还是倾向于宫崎骏的看法。宫崎骏其实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要求原画师,不仅考虑到动作的真实性,还要考虑到合乎情境的演技。如果参考视频,往往就会被视频里表演的人的能力所限制。视频里的表演者的演技未必到位,未必合乎想要的情境,照搬这种视频参考来的话,原画也很难画到位。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原画师落入一种没有参考就画不出来的惰性。宫崎骏希望原画师对人物运动有本质的理解,在理解后,才可能同时将准确的演技添加到动作中去。宫崎骏是一位能把当下的心理感受快速用笔头传达出来的人,这同时依赖对运动本身的物理原理和演技的双重把握,缺一不可。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比如原画要画一个跳舞场景,分镜要求他画一个仰视的镜头,仰视的跳舞可能找不到或者没有,他可以看一个平视的普通跳舞视频,可以停下来一帧帧看,把这个视觉运动的规律理解了记住了,自己再去画出仰视的跳舞。这是理解内化之后再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往往能显得更加自然,更能准确传达具体情境中的演出意图,直接参照素材的话往往会被素材束缚住。
——所以在我们看的动画中,突然有参考或者转描的镜头,有些观众就觉得很奇怪很违和?
羊:是的,因为视觉运动方式上突然不一样,或者表演和情境不合,甚至两者同时存在,这对普通观众而言很容易就跳戏了。
所以我在教人的时候也强调能不能快速把自己的第一印象表达出来,这点其实是演出的核心能力之一,或者说演出的画力,并不是说要画得多具体,而是能快速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图。一个原画师有意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会大有裨益,毕竟微观的演出能力也是原画能力的一部分。
如果把做动画的画力按职位分成三类,可以分为演出的画力、作监的画力、原画的画力,以当今的眼光回看,宫崎骏作为作监的画力是很普通的,原画的话因为他有出色的表演能力,还能算上一流的原画,而在演出的画力方面他在动画史上也是顶尖的,几乎无人能及,因为他可以快速地把想法画出来。
(待续)

本文仅供Anitama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原文地址:http://www.anitama.cn/article/160b57d897434ba0
官方网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众号:Anitama0815
合作邮箱:bd@anit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