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葱带你吃天下”——武汉:一起品味来自火炉的美味!

出了长沙,今天小葱带大家走进武汉,来见识一下这个火炉到底有多热。
说到武汉很多一下子就会想到一个字“热”,这个号称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城市果然名不虚传,感觉这里就只有两个季节,夏天冬天。话说这样一个大火炉会造就怎样的美食文化呢。今天就跟小葱一起探个究竟!
武汉,虽然热但是由于这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的到来。
▼ 黄鹤楼

▼ 武汉长江大桥

▼ 武汉夜景

接下来,进入正题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里的美食文化吧!
热干面

来武汉,首推的就是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吃早饭)不可或缺的品种。据说在解放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卖汤面的人,有一天面没卖完,他就把剩下的面摊在案板上,第二天将熟面条水里烫了几下加上佐料后香气四溢,引来人们争相购买,于是渐渐传开了。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过冷和过油后,淋上芝麻酱、香油、香醋等配料,喜辣的还可以添加辣椒红油,面条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整个色泽黄而油润。其实每一家热干面店的风味都略有不同,但都很实惠。要属蔡林记的热干面名气最大呢,它采用的芝麻酱是用黑芝麻磨成的。
豆皮

话说第一次看到这个真有点不知道是什么,不过味道不错。豆皮常常作为早餐,在街头巷尾各个摊位供应,也有一些餐厅会提供。豆皮的“豆”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是糯米,火力要刚刚好,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形方而薄,色金而黄,吃起来香酥嫩脆。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制作的豆皮有很好的口碑,户部巷小吃街的豆皮也很不错,但是不能代表豆皮的最高水平。
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的这句词句使得武昌鱼声名在外。来到武汉怎能不吃武昌鱼。武昌鱼的烹饪方法有许多种,油焖、红烧、花酿等等,清蒸最佳。选用鲜活樊口鲂鱼,清蒸时辅以火腿、冬菇、冬笋和鸡汤,上笼清蒸,严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处。成品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颜色非常好看。肉质细嫩,吃起来还有浓浓的香味扑鼻。
烧梅

武汉的烧梅就是江浙一带所称的“烧卖”。非常薄的面皮里面裹着糯米、香菇碎丁、肉末等,放有黑胡椒,封口时捏出一个相撞,然后蒸熟。有一点点的辣味,绝对香、滑。一般考虑到夏天不能吃的太过油腻,馅里的肥肉会少放一些。
欢喜坨

这个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推荐的理由很简单,名字听着喜庆。又叫做喜团、麻汤圆、麻鸡蛋,还有个更雅的名字叫“麻圆”,并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是早点的一种,糯米粉滚成圆团,上面覆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金黄圆润,趁热吃,感受到糖汁四溢,麻仁香浓。
糊米酒

武汉的平价特色小吃。有米酒和小小的汤圆,酸酸甜甜,粘而不腻。做法不止一种,各地之间略有差异。比较常见的是将藕粉先用开水调成糊状,在锅里放入红枣、糖桂花和甜酒糟煮开,再将藕粉满满倒入其中搅拌至透明状即可。
面窝

面窝是武汉人过早的必吃食物。用黄豆和滋耙磨成浆,和灰面和匀,然后放在一个大勺子上,中间留一个洞,在锅里炸至金黄色后捞起撒盐、芝麻等即可。很可爱的圆圈圈,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含有葱、姜、芝麻香,很有味道。
鲜鱼糊汤粉

历史悠久的武汉特色小吃,糊汤粉的汤汁,是用野生的小鲫鱼熬制成的。把鱼洗净放在文火上熬,等到鱼肉熬得不见形,鱼骨几乎溶化,精华全部融于汤里便可。用来做糊汤粉的米粉是用籼稻米磨成浆而成,比一般吃的米粉更细,口感也更加爽滑,味鲜汁浓,回味带点清甜。一般搭配着油条吃,冬天吃更是满血复活啊。
武汉,作为火炉果然名不虚传,怎能叫一个热字了得,不过也就是在热,造就了这里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也造就了这里得天独厚的饮食特点。
有机会,吃货们一定不要错过这里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