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申论写作题答案 向水学习提高智慧与情操

(五)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画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柳夫子讲道理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课程已经发布
—参考答案—
汲取水的智慧与情操,提高执政水平
中国人崇尚自然,力图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体味人生哲理,所以借物言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永恒话题。在中国文化场景中,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反省,到追求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从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自我约束,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箴言,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上善若水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德行最高境界。这个概念借助水的性质及其功能,将深刻的哲理最完美,最生动地展示出来。后世为政者通过观察水,参悟这句话的博大精深,汲取应对世事的智慧,受益匪浅。
水看似柔若无物,却能以柔克刚,以至于滴水穿石,体现了一种灵活且坚韧不拔的品质。为政者总会遇到种种困难险阻,不仅要以灵活的思路解决问题,更要以坚韧的态度面对问题。以B县水污染治理为例,这不仅仅是个环境问题,还牵扯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牵一发动全身。如何解决问题,同时平衡各方利益,不仅考验着为政者的能力和水平,也考验着为政者的态度和意志。B县关停污染源,同时在治污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终于实现了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所以,我们必须秉持以柔克刚的灵活性,滴水穿石的意志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水动静皆宜,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人生智慧。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为政者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上绝不能固步自封,坐井观天,满清的覆亡就是前车之鉴。特别是,中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转变,从温饱到富足的转型过程中,人民的需求在提高,发展的方式和思路也要转变,为政者要与时俱进。比如,今天的河流生态治理,不仅仅是治理污染问题,还要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美好生活,所以在治理过程中,既要对污染源依法处理,也要对环境予以统一规范管理,使之发挥经济发展以及扮美生活的双重作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实现长治久安。/比如在城市抗洪问题上,顺应现代城市生态治理的理念,变疏堵结合为“人水共存”,以此重建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并形成新的景观,即解决生态问题,又保证人的生存发展。顺应时代要求,满足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是为政的大智慧。
水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默默隐身于万物之后,也正是为政者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鲜明写照,世界上的各个文明,无一不是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水系河流不仅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四方的资源,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文化中,对于为政者而言,也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追求,为政之德与城市之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还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时刻提醒为政者必须以天下为公的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上善若水是中国文化中的至高境界,只有为政者不断汲取水的智慧与情操,以应对新时代新发展新挑战,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问题,以顺势而为的思路解决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能力,展现大智慧,道德垂范,引领人民实现发展,带动新的社会风气。
本篇文章系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柳夫子讲道理
柳夫子讲道理 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欢迎转发,转载需署名授权,已委托维权骑士,全网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