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国庆特别版|漫路求索——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

1.“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东渐”进程
①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随着洋务派的兴起,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来认识西方。
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转变。
④第四次高潮:20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激进派开始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开展“新文化运动”。
(2)主要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历史作用: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向“思想文化”层面过渡的迹象。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历程
(1)鸦片战争——近代民族主义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转变,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2)甲午战争——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民族主义的特点表现为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民族主义相杂糅,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争取各民族的平等相结合。这一时期,康梁维新派高举进化论,以民族危亡唤醒民众,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3)20世纪初——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思想深化。国民革命时期,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民族主义内涵进一步清晰化。
(4)五四时期——近代民族主义的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文化落后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于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此外,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与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5)抗战时期——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形成空前团结共同抗战的局面,民族意识达到空前高涨。
在通过系统复习后让我们一起来做6道题,答案会在明天小打卡中推出的。请大家积极参与学习哦!
1.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C.有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2.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
3.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 )
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
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
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了基础
4.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5.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则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这反映了( )
A.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
B.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
C.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
大家是否已经迫不及待地已经想在小打卡中去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呢?扫描下方二维码,一起加入这个热爱学习历史的大家庭中吧!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