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法考,备战10年,我有一些话想对你说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何其匆匆呢!”
——朱自清《匆匆》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过来人的法考经历
3战法考,历经10年
她放弃过,怀疑过,怨恨过,迷茫过
兜兜转转多次,最终才拿下法考证
不管你是已经考完的考生
还是即将面临考试的考生
亦或是想要备战2022年法考的考生
当你认真读完这篇故事
都会获得深深的触动与启发
……
“提笔的这天,正好是我考完主观题一周年。
最后的分数还算看得过去,但喜悦的心情只持续了几分钟,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终于被“恢复原状”的平淡踏实感,仿佛终于完成了备忘录上的一个任务,那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我却把它遗忘了整整十年……”
第一次法考,是大三那年…
第一次法考,在大三那年的冬天。
那时候还没有几家专门做法考培训的机构,那个年代的法考生们也还不习惯报班复习。
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花大价钱买来成套的视频课免费播放,并且在各专业考研大军争抢自习室的前提下,硬生生协调出两个大教室专门供给法考生使用,只要出示法学系的学生证,就一定会有一个空位让你安心学习。
可就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却偏偏不和。
漫长的复习周期中,任何一点不舒适都可以成为我停止学习的理由,天太冷了、天太热了、下雨了等等,最终在考前一个月,我彻底放弃了,安慰自己青春很长,时间还够,今年不行就明年吧。
逻辑自洽了,愧疚感也没有了。
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偷懒的快乐,直到出分时,我发现身边大多同学都过了,大家都在庆祝,我却只能拼命隐藏着那个说不出口的分数。
明明是自己不够努力,却不舍得自责,反而因为剧烈的恼羞成怒在内心积压成一种怨恨,怨恨法考。
天人交战,卷土重来
在之后的四年里,我不敢关注任何法考信息,甚至在别人问及我的专业是什么时,会下意识地撒谎,免除解释没过法考的尴尬。
可是逃离了法考,却没能逃离刻上法律印记的朋友圈。眼看着四年过去,同学们的话题从如何复习变成了如何办案,我却依然像从前一样,坐在桌子最角落,打着哈哈,插不上一句话。
羡慕交织着嫉妒,逼着我开始了第二次法考。
复习伊始,我发现很多知识都更新了,停滞的思维和减退的记忆力加大了我的学习难度,仅仅理解犯罪四要件变成两阶层,就花掉了我整整两周时间,我又一次感觉到了害怕。
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我惊醒,上一次放弃考试,不也是因为法考太难吗?
难以理解的法学理论,怎么都做不对的真题,几背几忘的细节规定,全都变成压力一浪接一浪的扑向怯懦的我。
原来,我不是怨恨它难,而是因为克服不了它的难,才把恐惧包装成了怨恨,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好受些。
想明白了这件事,我忽然生出了一种和法考杠上的勇气。是的,我一定要征服法考。
怀着这一股子“报复”的念头,我这一次复习得艰苦卓绝,每天逼着自己学习十几个小时,连夜里说梦话都在背程序法。
然而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之后,结果却又一次让我傻眼了——358,就差两分,我怎么都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还是没过?
巨大的痛苦和沮丧使得我再一次选择了逃避,我用最快速度扔掉全部法考资料,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考了。
而对于心态焦躁、用力过猛而导致的发挥失常,我再一次为了让自己好受点,选择视而不见……
已过而立,三鼓作气
时光如梭,又过了五年,我已经32岁了。
疫情给大部分行业都带来了冲击,我面临人生的选择,又一次想起了法考——那个人人称颂的证书,和艰难环境下不错的自保技能。
这一次我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只有一个念头,既然我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这条路,就该负责任的走下去。
在此后不长不短的四个月里,我把自己清空成一个从来不懂法学的人,耐心地梳理着知识体系,思考每一个理论难点,体会每个法条背后的法理,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我修补,把被我扔在岁月中那些碎片一点点捡回来填充进大脑和内心。
我第一次感觉到法考并非面目可憎,它只是它,只是一个考试,只是我成为法律人必须通过的一道坎。
最终,在迈进33岁的那个一月,我通过了法考,这距离我第一次法考已经过去十年了。
说心里话,我真后悔。
本该在23岁时就拿到的证书,因为自己的怯懦和逃避,到33岁才拿到,在法律工作者的队伍里,我终究是落后了。
但我希望看过这段故事的你,别再落后了。
也许你会问:花10年时间来考法考证,值得吗?
但在小蓝看来,世上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做与不做。你做了,便是值得;不做,便不值得。
人生是一场单行道,我们一旦启程,便永远无法回头,至多这条路会走得蜿蜒一些,但始终都在向前。
法考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若决定要走,请一定走到终点。时间能够冲淡一切,但它无法冲淡后悔。
过儿们,不管你现在处在何种阶段,都铆足劲头奋力前行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