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能力薄弱的普通装甲车辆已经完全过时!

虽然作战刚开始时,各种似是而非的消息满天飞,不过一个基本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这居然是历史上第一次被各种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直播”的大规模战争。战区的基础网络居然仍然基本畅通;有些作战的动态画面就直接来源于双方的一线参战人员;甚至一开始防御方各交通路线上大量的监控摄像头都是继续工作的。防御方即使不使用卫星和高空侦察机,仅仅从还在运行中的交通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墙上,就可以掌握攻击方的一行一动。直到开战后的48个小时以后,攻击方通过有人提醒,才认识到这个问题。才开始对无处不在的各种监控摄像头采取措施,这也真算是醉了。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这基本是拿着二战的思维来进行21世纪第20年的战争,很多事情完全是和时代格格不入。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

这就是虽然双方对外公布的战报,未必都完全可信,但是这次战争其实非常激烈甚至堪称惨烈是不可否认的。毕竟仅仅通过随时现场直播出来的一些简单的视频画面,就可以看到各种非常惊人的战后效果。甚至有成车队的装甲车辆被一次性全部击毁的画面。因此如果说把攻击方的损失和防御方的损失一起算上,不进行一些残骸遍地的画面,到底是哪一方损失的无谓的争论,那么到目前双方每天都要损失一两千的有生力量,是不需要继续怀疑的。之所以伤亡如此的惨重,说到底还是以落后的装备和战术思想来进行现代化的战争。特别是传统的步兵装甲战车和装甲运兵车在实战战场上的种种不堪表现,很可能是造成双方参战人员大规模损失的最直接的原因。毕竟作为攻击方来说,传统的主战坦克加轻装甲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快速地面突击防御方的纵深,仍然是最基本的战法。

但是防御方却提前得到了不少西方援助的单兵反坦克导弹,数量可能在上千枚;而且后续的此类援助还在继续到达中。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即使攻击方的坦克装甲部队数量再庞大,也最终被越来越多的单兵反坦克导弹局部抵消了。某些画面中可以看到一辆被击毁的主战坦克在道路的中间处于持续燃烧的状态,而且炮塔已经因为内部弹药的殉爆而移动了位置,仅仅没有飞到底盘下面而已。如此状态也算是半飞炮塔了。这辆被击毁的主战坦克最明显的外观特征是在炮塔的上部,有用临时钢架焊接的钢笼。这明显是主动进攻方在不久前才进行的、预防导弹攻顶的临时性措施;因此成为被击毁的坦克属于哪一方的最明显的标志性特征。从实战效果看,临阵前增加防攻顶钢架笼,仍然没有避免坦克被最终击毁。如果说主战坦克被大量的,

反坦克导弹击毁,就像像开啤酒瓶盖一样容易;那么更多的、防御更薄弱的装甲车被击毁的过程,特别是被反坦克导弹命中并击毁的过程,简直就像飞针连续扎破气球一样容易了!这就造成主战坦克被坦克导弹命中后,只要不飞炮塔,那么坦克乘员起码还有20%到30%的逃生概率;但是装甲车一旦被命中,则所有乘员几乎都会被瞬间一锅端。况且一般的装甲车里面至少有一个战斗班组,7到8个人;再加上驾驶员和炮手,则有9到10个人。一辆装甲车被击毁,那么这接近10个人会立即全部损失,连紧急跳车逃跑的任何机会都没有。外壳薄弱的装甲车被批量打爆,极有可能是到目前为止,造成双方有生力量大面积战损的最主要方式。现在双方出现在战场上的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都算是系出同门,而且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开始大批装备。

大部分参战装甲车基本都是目前参战士兵的父辈甚至是爷爷辈的装备。而且大部分参战的装甲车仍然只有最基本的金属外壳;既不见附加装甲更不见在主战坦克上常见的爆炸反应装甲。在无处不在的强力反装甲武器面前简直就是白送一样的过时存在。如何在现代战场上快速运兵并且伴随主战坦克一起突击,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不少国家已经开始探讨把步兵战车重装化甚至是坦克化;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顶不住单兵反坦克导弹的“轻轻”一击。有的大国甚至考虑用悍马一类的战地吉普车彻底代替步兵战车和步兵运输车,现在看来也不现实。因为悍马之类连机枪子弹都挡不住。还有想让普通步兵完全变成飞行步兵,用大量的直升机代替地面车辆的办法;这种做法连超级大国都负担不起。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未雨绸缪,深入研究。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