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 课内人物素材之苏武篇(《苏武传》)
人物事略
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意外事变当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而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活动。然而,谋反失败。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怒斥卫律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窖中受饥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饿死。
流放北海 苏武拒不投降,单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群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归国苏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后,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活到八十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坚守
什么人:苏武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什么事:他奉命出使匈奴,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因为拒不投降,他被匈奴单于囚禁在荒凉的北海,那里环境恶劣、荒无人烟,他虽然饱经风霜,但是信念却不曾被苦难消磨。匈奴的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对国家的忠诚,哪怕吃毡咽雪,他也不忘握紧手中的旄节,日日遥望故土的方向。
什么点: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武不畏强权,是顶天立体的英雄豪杰。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给他以对抗逆境的力量,让他打破困顿的桎梏。
气节
什么人:苏武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什么事:在身陷敌国、命悬一线之际,他原本可以如李陵一般投降匈奴,可他坚守节操,誓死不降。因为他知道,作为使臣,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大汉。投降乃不忠之举,他不能陷家人于不义,让整个家族都因他而蒙羞,更不能将国家尊严抛之脑后,让敌国嘲笑汉臣皆是见利忘义之辈。
什么点:苏武牧羊,牧的是永远生不出小羊的公羊,守的却是自己至死不渝的忠贞之心。生命诚然可贵,但在志士眼中,人不可如鸟兽一样只求苟活。只要苏武一息尚存,他便要活出风骨,活出气节。
选择
什么人:苏武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什么事:当他被囚禁于匈奴的时候,李陵曾为他的母亲送葬。两人原本就同朝为官,交情深厚,在苏武困于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兵败投降。单于派他去探望苏武,他晓之以理,直言人生苦短有如朝露,何必自苦。苏武面对昔日旧友,心中感慨万千,他虽然理解李陵的苦衷,却实在不能行违心之举,背弃心中的信仰。
什么点:李陵和苏武曾是旧相识,因为不同的选择,一个成了千古流芳的英雄,另一个却成了受人唾骂的叛徒。大义当前,苏武既能恪守自己的原则,也能体谅李陵的无奈,这份理解和包容更显其人性的光芒。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人物评价
1、班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2、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3、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4、欧阳修:“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2015年北京卷高考作文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思路】苏武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苏武牧羊广为人知,所以大家都熟悉的素材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考生选择非常冷门的素材,可能出现阅卷老师都不清楚的情况,这样对阅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苏武被迫留在苦寒之地,甘愿赴死也绝对不向匈奴屈服投降,19年后才重返汉朝大地。他的不屈不挠、高尚的气节和绝对的忠心都非常感染人。他已然成为一精神符号,他代表着汉王朝的形象,彰显着人高尚的气节和精神品质。
【点拨】作文要求考生想象与英雄同处的一天,可以思考与英雄展开对话,可以倾诉自己心中对英雄想说的话和情感,也可以请英雄给我们讲述他的故事,以此展现英雄杰出的贡献和感人的牺牲奉献,也可以凸显英雄在生活中质朴、真实等诸多性格特点,让人物更加饱满立体真实。苏武身上可以挖掘的角度有很多,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他高贵的人格,他困境中的坚守,他对国家的忠心,他为国为民的奉献等等
【经典例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回首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技法借鉴】
(1)生动地描述了苏武的哀叹、正气、惊诧、执著,描述了苏武的睿智、勇气,彰显其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苏武光照天地的人格精神,为文章获得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茫茫大漠”“寒沙衰草”“朔风凛冽”“大漠飞雪”“冰雪飘零”……这些景物描写,意境深远,耐人品味。
(3)语言流畅 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2.创新历史故事,融入新的看法、思想情感。
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像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借旧瓶,装新酒”,在历史故事中融入新的看法、思想情感等。
素材开发
中华民族历来就不乏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者,而苏武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卑鄙bǐ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苏武为了心中之义,十九年雪地牧羊,始终未易其志。这与卫律之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武牧羊是苏武用自己的行为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直接抒情型——
(提示: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抒情可使文章奕奕生彩!)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半生的重量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头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精彩记叙型——
(提示:用记叙的手段重新演绎精彩的故事,会经典而动人!)
伟大的坚守
两千多年前的贝加尔湖畔,一位老人正深情地遥望着东方,那根光秃秃的杆子还紧紧地握在手中——汉代使节苏武,曾经的才俊英杰,如今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叟,多少人,多少次以人之常情来劝服他,但只能认为他不懂人之常情。也正是他的坚守,他的执著,竟然让单于不愿放弃对他的纳降,哪怕他与一群公羊困守在苦寒之地,艰难度日。卫律来了,他讲述的理由最符合人之常情:“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生活无忧。”但苏武回答他的是不容选择的坚贞——宁愿自杀成仁。李陵来了,曾是至亲好友的知己,将人之常情的深刻表露无遗:“皇上好大喜功,杀人不问功罪,如此受难守节,内心怎能平衡?”苏武绝然要以死告慰君王的举动只能让劝降者羞愧而去。不愿与凡俗的人同流合污,苏武以十九年的忠贞坚守,诠释了另一种人生的伟大,成就了旷古英名。即便是云拨日开,苏武回到了朝思夜盼的祖国,他也没有据此为功,推却了能到手的高官厚禄,辞官回乡。又是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随便任何要求都是人之常情的所为,他又超越了常人的思维程式,千百年传为美谈成为人们心中一块永恒的丰碑。
二、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材料加工: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材料加工: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材料加工: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苏武:茫茫大漠中最坚韧的守望者
【获奖名片】坚韧守望
【评价】
1.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于大漠,孤独与寂寞伴他左右,但他从没想过屈服。富贵对于他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他才是永恒无限。他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2.时间没有磨灭他的气节,孤独没有打败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铸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对祖国的忠诚激励了无数后人。
【颁奖词】
持一支旌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用执着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你的忠心成为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事迹】
面对大汉与匈奴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从虞常谋反私会张胜,到虞常兵变失败,毫不知情的苏武硬是被牵扯进去。但他为不失气节、不玷辱使命选择自刎。被救活后,卫律的威逼利诱都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在大窑中嚼着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在北海边,他牧着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没有粮食。他取野鼠所储存的果实充饥,但手中日夜拿着汉廷的符节,即使节上的牦牛毛全部脱落也没有放下。他对大汉的忠贞令人感动,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须发尽白地回到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