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个卑微团员的瑟瑟发抖
观《夺冠》感
汗水、眼泪、鲜血、呼喊……排球砸碎了苍老的围墙。80年代的背景在影像中慢慢展开。我坐在观影席上也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巨大魅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青蓝色的工作服,满街的自行车,那个刚刚转折的一贫如洗的时代。中国人渴望在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
经济尚在缓缓酝酿,体育可以先行一步。初生牛犊的中国女排,立刻就感受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彼时的美国已经在用先进的计算机演算其他国家的排球队员特点。整个中国还只有中科院拥有这样的设备。但中国人素来就是敢于直面困难,艰苦奋斗的民族。为了训练,教练把排球网上升15cm,让郎平负重100公斤蹲起,让男排和女排打对抗模拟赛——为的是挑战人类的极限,她们的身体在铿锵发问:“这些,计算机算的出来吗?”
这一句话直击我的内心。我不仅感受到了昏黄的灯光下,队员们流淌的汗水。我仿佛看到了在泥潭中挣扎的中国,看到了雪山草地,黄土高原上冉冉的红星。80年代的女排精神,亦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完美继承。
正是这样一支坚不可摧的铁军,才在80年代的女排体坛上连冠的奇迹。也正是全国上下全行业积极进取的学习女排精神,才有改革开放初期拓荒开路的伟大成就。
穷则通 通则变 变则久
时间辗转来到本世纪初,故事的主要角色郎平前往美国执教。中国女排的成绩也渐渐不尽人意,以致最后跌落谷底,成为外界公认的二流水平。球迷的态度从愤怒,感慨,失望再到缅怀。
中国的都市居民早已失去了以往的清贫,建筑也不再像以前低矮陈旧,经济繁荣的发展,中国女排好像成了过去式。郎平在呼声中回国,第一场专家研讨会上,那一番辩论便如泰山般恢宏有力。老一辈所谓的专家还在拘泥于几十年前的辉煌而踟蹰不前。面对郎平所提出的诸多改革方案,优柔寡断,畏手畏脚。
这是长久的历史所证明的:不能因为过往的成就而蒙蔽了双眼,沉迷在短暂的美梦中。葬送机会,落后于时代潮流。
向来没有铁定的真理,一支队伍如此,一个国家尚是如此。实事求是,砥砺前行,敢闯敢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是在世界潮流中流砥柱的不二法门。
这里没有我,没有你,只有我们
刚刚过去的2019年,年轻的女排队伍塑造了点令全世界瞩目的辉煌。这背后绝对不是主攻手的独角戏,而是几十个人场上场下编织成胜利的锦缎。
我身为学生,如今与诸位可爱的笑脸共同奋战在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汪洋。俨然一支目标明确,所向披靡的队伍。身为我们这个集体的一部分,必须经得起千锤百炼,团结一致向前看,当我们为集体赢得成就时,沐浴在整个集体的光辉之下,便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巅峰。我们的每一次日落春秋,都是一场锦标赛,无愧于自己,献身于集体。就是我们自己的“五连冠”。
影片结束时,我呆坐在椅子上,愕然。
感谢这部影片的制作团队,在金秋十月,为我们年轻的心灵点亮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