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金政权能给明军发足军饷吗?人家根本就没军饷!

2023-09-15 03:37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有一段顺口溜是这么说的:明军如果发足了军饷就天下无敌,那何处有足够的军饷呢?关外有皇太极。我不知道这一段顺口溜的来源是哪?反正我觉得挺那啥的。

首先,1644年之前的后金(清)政权究竟存不存在军饷这个概念?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回答过了,顺治十一年二月,吏科给事中林起龙上奏说:“昔兵在盛京,无饷而富。今在京师,有饷而贫。揆之时地,似宜变通查会,典开载马匹军装,军器草料诸款旧例全用给兵,乞皇上垂念八旗旧兵,为朝廷禁旅,仍照旧通给钱粮,则人皆蒙恩。不苦于穷困矣”也就是说,清王朝在1644年之前实际上是根本就没有“军饷”这个概念的,所以说也就不存在什么“何处有足够的军饷,关外汉八旗”因为皇太极根本就不会给降军发军饷。而从1618年到1683年,辽东明军和南明军队投降清朝的直接原因都是军事上的失败。而军事上的失败从来都不和军饷待遇有直接关系。

那后金军队究竟是什么样的?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后金政权的“武装力量”究竟是啥?这个问题更简单,但凡对明清历史有点了解的都能回答上来:八旗。那“八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咱们先简要地说一说。何为八旗?后金军分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合称八旗,这实际上是一个“兵农合一”的制度。

咱们先从最早的时候开始说,八旗制度始创于万历二十九年。万历四十三年,建州女真出兵2000进攻额赫库伦。晚明史料《老满文档》中就有“八固山之兵分二路前进”的记载。额赫库伦之战结束之后,淑勒昆都仑汗(努尔哈赤)下令将五个牛录编为一队,作战时依次下马,穿厚甲执大刀的人在前,穿轻甲执弓箭的人在后。同年,又以三百男丁编为一个牛录,每一牛录设一额真,牛录额真下设两个代子,四个章京,四个村拨什库。努尔哈赤正式反明时,一牛录出五十披甲,十个披甲守城,四十个披甲出战。

清初史料《清太祖实录》记载“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禄额真,五牛禄立一扎兰(甲喇)额真,五扎兰立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左右,立梅勒额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

而除了作战之外,八旗制度之下的建州女真百姓还有什么其他的活动呢?在上文所述之同一年,努尔哈赤还规定道“若是以每一牛录的人为一单位行进,常有其他牛录的人,直到返家以后,始终不能行至围底。自此时开始合十牛录,给令箭一枝行进。自此:行一次,每牛录的人可以二、三次行至围底。若此十牛录的人不在一处行逛,或有一二人偷懈逃脱,随其他牛录的人行進至围底時,应將偷懶逃脱者是罪。犯罪的人,若获罪之人有所得,將其所得给拿捕此人者,若获此罪之人无所得,即杖其身以抵其罪”。

老满文档案还记载努尔哈赤怕“征收国人的粮,赋国人甚苦,遂命每一牛录出男丁十名,牛四只,以充公差,命其于空闲的地方开田耕种粮食,以增收获充实粮库。委派了十六个大臣,八个巴克什,办理记录此项粮食的收发事宜”已经写到这儿了,其实也就不难发现咱们现在所熟知的八旗制度与其说是一种军事制度,倒不如说是囊括的整个建州女真社会的制度,不光军事活动要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狩猎和耕种这样的生产活动也要在这个框架之下进行。正红正白正黄正蓝镶红镶白镶黄镶蓝八个旗,每一个旗有固山额真一个,甲喇额真五个,甲喇额真下辖五个牛录,每一个牛录有男丁三百人,实际上就是三百户人家,每逢作战,出五十甲兵。

在这样一种囊括了军事、狩猎、耕种的制度之下,你很难说会有什么“军饷”之类的玩意儿,而且事实也确实如此。顺治元年,清统治者规定,八旗前锋护军、拨什库、甲兵每名月给饷银二两,也就是说,八旗官兵领到军饷的时候,已经是入关之后的1644年了。因为入关之后,陕西方面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四川方面有张献忠政权,南明政权也仍然控制着大量的州县,所以需要各处作战的八旗官兵迫切需要军饷,后面之后成立的汉八旗和蒙八旗也是如此,所以由此可见本文文首所提的那段顺口溜的荒谬。不说后金政权,即使是唐代的府兵以及明代早期的卫所军,也很难说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军饷。

其实不只是军饷问题,后金所谓“计丁授田”的这样一个比较成型的制度正式确立,都已经是天命六年了,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统治晚期,后金政权将辽阳海州一带的田地分给驻扎此地的满洲八旗官兵,以供其生活。满洲八旗官兵都如此,更不要说归降的明朝军民了。早期的汉八旗和蒙八旗可是全部从属于满洲八旗之内的。

所以说真实后金军队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军饷”明朝降军想要“满饷”那更是不可能。

其实后来有了军饷,清军的生存状况也不见得就好到哪去,林起龙就曾经说绿旗兵的生存状况“今城守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步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五钱。除扣克外一月之中、日用蔬菜所需。冬夏衣服所需。修整器械鞍辔所需。一人之身、仅能存活若有父母妻子、则艰难甚矣。然使按月放、犹可度日。今近则数月远则半年、犹斩而不与、贫乏之兵、何以自支。此臣所谓给饷薄之情形也”可见清军军饷之低。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后金政权能给明军发足军饷吗?人家根本就没军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