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酥莲人对潘兴的测试报告

2021-08-26 06:21 作者:嗨KV183  | 我要投稿

噎哼哼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原文:https://warspot.ru/9851-tank-tyazhyolyy-ponevole

作者:Yuri Pasholok

其实我还找到一些院校论文是提及叔帘人对潘兴的看法的,但是由于是嚼了两三轮的东西加上美国人自身力场加持,我也不好评价,我还是干脆就只用Pasholok的这个比较值得采信的内容了。

这篇文章起因是@M26潘兴重型坦克 在读完我醉译的 阿伯丁里的KV-1和T-34:美国和苏联的观点辩驳 后的提点,我在忙完手头的事之后去找了他提及的酥莲对潘兴的测试内容来看,兴起后索性一不译二不休就开整。

在此要感谢@科尔松试车场@M26潘兴重型坦克 的支持帮助。我作为一个门外汉,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整不出这样的活。(´・_・`)

我非常强烈建议能读英语/俄语的朋友还是去读原文。我这里偷懒,我看大家也喜欢那我就干脆按之前的烂活翻译法信达雅qtmd了。很多咬文嚼字的玩意儿我都省略了,我都不好意思自称专业翻译,大伙就凑合看吧。

部分匪夷所思的词语过不了婶,让我非常困惑。看见奇怪字词请大家尽量往谐音理解。

太sheng长liu不zhu看shou

因为不管是库宾卡的姿势分子还是前线打铁的都很喜欢馒头,所以酥莲人对潘兴的期待老高了。出于对吨位的判定以及美国人自己也把它称为heavy所以酥莲人也就把潘兴当作重型坦克看待,给出的结论就是潘兴挺好,但是不够格当重型坦克。

跟很多精美仇苏的看法不一样,酥莲人的测试虽然比较仓促,但是算公平客观的。同台比较的还有M4A2/A4、嗨爆G、T-44(当时还没有T-44 100)和IS-3。

前言

由于前线官兵恨死了傻丘(当然硬是真的硬,这个前线部队也给出了肯定),加上馒头的品质和美国代表的高效给前线官兵印象极好而且非常感谢美国工人同志塞在炮管里送来的威士忌,酥莲不管是军队还是机关都非常欢迎且期待美国人的新坦克。1942年送到阿伯丁的KV-1和T-34或多或少给美国人来了点启发,美国人在M6以后的坦克设计思路也稍微开窍了一点。

在美国人步了MAN公司的后尘,一点点把30吨的平台(此处指的是T20/T23中型坦克)增肥到45吨之后,有了他们终于觉得能见人的T26E3。对于不了解潘兴的乡亲们还是要再提醒一句,虽然美国人自己在定型之初也把潘兴划分为重型坦克,但是战后还是很老实地改成了中型坦克。

酥莲人最早先是在1943年夏评估M10 GMC和T70 GMC(即后来的M18天堂狗,但酥莲人并不知道,所以下文一直沿用此称呼)的时候得知了T20/T23的项目,后来又在1944年7月得知T26和T26E1在一顿拧巴之后会变成重型坦克。一顿暖暖操作之后才有了差不多安定下来的T26E3,但是这都到了1945年1月了。当年酥莲人立刻下了一笔大单,要整5000辆柴油馒头和1000辆T26。美国人觉得如果产能能满足自己部队的话无所谓,但是没人反对先给酥莲发一个样品玩玩。

1945年3月的订单

拿来吧你

一辆编号30119961的T26E3就酱被送到了酥莲。虽然这是一辆量产型号,但是这还是交由酥莲砖家做“测试研究”,这是因为最早的时候M26的坑是T26E1蹲着的,酥莲人以为T26E3才是测试品。

SS奥古斯特.贝蒙的货运单,这辆潘兴是跟一堆馒头一起派送的

跟这辆T26E3一同送达的还有13辆M4A2E8,快递员为SS奥古斯都.贝蒙号,送货船队为JW-66。跟前面的JW-65不一样,JW-66成功地平安投递,没有任何损失就在4月25日抵达了摩尔曼斯克。车子到5月底才到库宾卡。

令酥莲人非常恼火的是美国人又没有随车附送弹药。虽然酥莲人手里有90mm M1高射炮,其弹药是跟潘兴的M3火炮通用的,但是补货还是需要时间。考虑到7月就做完测试了,美国人补货还是挺快的。

库宾卡可以把任何坦克都拍得奇丑无比
库宾卡典中典视角
hso

随车抵达的还有大量的相关技术文档,这极大帮助了酥莲的研究,其中甚至包括火炮的使用手册。不难理解为啥酥莲人对潘兴这么感兴趣,这不光是美国人第一次量产重型坦克,而且它的布局跟之前所有的制式美国坦克都不一样。把传动挪回后面,变回酥莲人的“传统布局”使得T26E3在杵了更大的炮、穿了更厚的罩的同时还比M4A2(76)W更矮了20cm。

库宾卡NIIBT(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спытате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й,装甲科研与测试学院)的专家猜测这个坦克的“成分”非常接近T70 GMC。这个猜测也不全错,因为悬挂部分确实——美国人的确在T70 GMC上测试过扭力杆悬挂。T26E3上的更像T20E3和T23E3,它们的履带片、负重轮和主动轮都是共通的,它们都是在底特律的坦克汽车中心鼓捣出来的,履带张力调节器让它们可以在不做大的改动的同时移植自行火炮的履带,并且保持绷紧。

T26E3的动力舱草图,绘制得真的非常草

动力舱的布局是最硬却死挺的。发动机和传动由散热单元隔开,测试者指出(整个动力包)都非常便于维护。发动机和传动整个都攒成一块儿了,这搞得它好装不好拆,因为整块玩意儿2吨重,没起重机的话在野战环境下基本没法儿拆出来。

该说不说,潘兴是最早把“动力包”哲学实践在坦克上的

传动系统是另一个T26E3和T70 GMC的共同的。俩车都是用的900-T变速箱和一个变矩器。T26E3的变速箱、变矩器和双差转向机都是串联在同一个总成上的,但是相比T70 GMC在发动机和变矩器之间加了个行星齿轮减速机。推想是T70 GMC蛋疼的越野性能带来的经验,减速机帮助防止变矩器打滑。

1发动机 2减速机 3变矩器 4变速箱 5双差速转向机 6侧减速器

另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驾驶员舱。因为传动扔后面了(馒头的变速箱就在裤裆,传动轴横贯车底),而且驾驶操作系统有双份了,这使得副驾驶终于名副其实。驾驶员座椅四档可调。总体来说驾驶员舱是宽敞的,而且视野良好。但是还有个毛病就是,1945年10月进行的操纵性测试中发现,这车在1档最小半径右拐的时候需要35kg的力来拉动操纵杆,而左拐需要32kg。参测车辆里只有IS-3是比这个更费劲的,虽然M4A2(76)W也没好多少。

驾驶员的视野区域

车体的设计在酥莲人看来又咸又甜,这大部分是因为这车被管叫重型坦克。你看各种舱盖又大又圆,你看各种玩意儿又好拆又好修~但是车体里到处都是隔板,整得车内空间更加局促。最大的坑点在于车体正面装甲就101.6mm(4英寸),这在1945年对重型坦克来说实在是不老中,就算是当时在测试中的酥莲中型坦克(T-44)也比这好。通风扇罩子被认为是一个弱点,并且屁股后面的主减速器罩怼出了车体轮廓外,有可能导致走道儿嘎着蛋的时候磕坏了主减速器。

灵魂作图但基本准确

炮塔装甲也不咋地,还是101.6mm正面(炮盾为4.5英寸)。它的设计是一个从T23炮塔演化而来的合理过渡,76馒头用的也是T23炮塔。电台揣在了宽敞的尾舱里。一如美国坦克的传统,视野很好。虽然炮塔老大一个,但是车长还是挤得要死,炮手倒是舒服了。火炮的瞄准机构(此处指的其实是高低机和方向机)很好,手摇一圈要100秒,用电机只要17秒。

炮塔的视野区域,注意装填手的潜望镜仍然有高达320°的视野范围

还有一个喷点在于炮镜,它的刻度只有AP的,如果打HE或者同轴机枪就很不方便了,缩放倍率也太低了。装填手的位置设计得很好,但是炮塔内只有10发待发弹药,打完了就得往屁股底下的地板里抠,烦诶。

那么大的炮塔尾舱就塞了个电台,待发弹只有侧面的10发

给 老 子 爬

最初该车按计划要跑完包含铺装路面、土路和越野的1000km测试,但是红军GBTU(Главное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装甲装备总局)的费多连科将军在测试开始前点名指示要求缩短流程。结果就是缩短到了500km,并且取消了对铺装路面和越野的测试,极速测试也被取消。

测试场地选在了稀巴烂的林间路面,这极大影响了测试结果——仅为18.9km/h,但是大伙觉得棒极了,因为路况好一些的话会更快。其他坦克也在同样的场地上跑了数据,T-44跑出了17.5km/h,仪表速度是15.5km/h;IS-3分别是14.6和11.1。汽油机对照组的M4A4是16.5和14.8;嗨爆作为最接近潘兴的竞品,分别是15.8和11.4。

是好兄弟就要一起爬

变矩器老好使了,尤其是爬坡的时候老厉害了。得亏着扭力杆悬挂和液压减震臂,这车爬坡提速贼快,开得也稳。悬挂能把小的摇晃直接吞了,也有助于提高平均车速。这车提速到30km/h只要15秒,只跑过了68m。

变矩器爽飞的代价就是成为油老虎。T26E3百公里喝了585L油,同样路况下IS-3喝了373L而T-44也有378L。不过考虑到潘兴是汽油车,同样是汽油机的M4A4和嗨爆分别是503L和595L的成绩。车评家解释说这是因为变矩器本身就耗油,并且发动机一直在高负荷运转。T70 GMC也有这种毛病,但是还有个问题就是越障。T26E3靠新加的行星齿轮减速机基本搞定了这个毛病。

正在进行35°斜向行驶测试的失足老汉潘兴(bushi

爬坡和下坡性能同样因为改进的传动系统而受益,甚至斜角平驶也是。车子说明书上没有吹牛,这车真能爬31~32°的坡,下坡也能走31°。这车还能开过35°的坡。这车能拖着IS-2跑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要每小时喝掉160L油。

诶我上去了
诶我又下来了

T26E3在试车中表现挺好的,唯一一次引擎故障出现在第126公里的时候,还是由于散热风扇的皮带轮安装错误导致的;唯一一次传动故障出现在54公里的时候,因为油泵轮崩了——它修完一次之后又崩了,沿着焊缝崩的,然后就被用一个新件换了。问题最大的是悬挂,主动轮的咬合齿磨损严重,一个负重轮的包胶在试车结束前完全散架了,其他小的负重轮包胶损坏后来检查的时候才发现。

一轮飙车完,这圈橡胶跟被狗啃了似的

挊 它!

下一阶段的测试主要围绕武器进行。T26E3的90mm M3和M1高射炮基本有着相同的弹道特征。测试开始时有三种可用的弹药,M77穿甲弹、M82被帽风帽穿甲弹和M71高爆弹。测试表明每分钟能打6~7发,短停射击一发大概耗时11秒。射击间隔这么长是因为在停车之后主炮晃得太厉害了,但是短停射击的精度还是不错的。在以12~13km/h速度行进时,命中率大概有40~50%,在24~26km/h时有10%~20。跟M4A2(76)W不一样,这车莫得陀螺仪稳定器,使得测试结果变菜了。车体稳定性还是令人满意的。

战斗室的炮烟熏得人受不了。打开风扇之后,烟堆积得没那么厉害了,但是还是难顶。

穿深测试也是毁誉参半。光头的M77和M82 APCBC都用了,从虎式上拆下来的装甲片被用作靶标,M77可以在1300m击穿50°斜置的82mm靶板。这个成绩跟德国鬼子的KwK36差不多,还不错,但是德国重型坦克有猛得多的炮了。美国人这个炮比85mm ZiS-S-53稍微强点,但是不如100mm D-10。

没有精神!
真可耻!

严重的低估

作为重型坦克的担当和过高的期待导致了对T26E3的捧杀。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测试人员还是觉得T26E3“达不到现代标准”。然而,T26E3实际上还是中型坦克,不是重型坦克。认为这车是实验车辆也是一个大的谬误(T26E3随后就被更名为M26,属于量产型号了)。T26E3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打了胜仗,但是装甲不足的问题是确凿的。

5年后,M26潘兴又作为中型坦克上了朝鲜战场,它的对手是逊得多的T-34/85。不管怎么说,你很难去批评苏方的测试人员,因为它被用来对比的对象是德国的重型坦克和IS-3。那辆送到酥莲的T26E3没有活到今天,测试完就被送去列宁格勒了,一去不复返。

后记

如果你一直读到这里,我对你表示由衷的感谢。这篇文章其实深究的话,有非常多值得补充和纠正的地方,但是还是权当抛砖引玉罢,我相信评论区里的高人肯定能比我说得更好更全。

Yuri Pasholok是一个非常优秀而且严谨的历史学家,我的许多译文都是源自他的文献。我在Wargaming工作期间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机会亲自拜会他并且道谢。

我是并不是专业的机械工程或者车辆相关专业的,翻译专业的术语的时候难免会闹笑话、出洋相,还请大家多多纠正。


酥莲人对潘兴的测试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