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B站西洋通史:德意志王权的曲折发展
德意志王权的曲折历程与诸侯割据的形成
第一部分提纲:
·德意志的四大公爵
·萨克森王朝的建立
·奥托一世与王权的加强
·奥托一世的扩张
·奥托称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出现
根据公元843年的《凡尔登条约》,加洛林帝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的德国,发展历程十分曲折。德意志国家发展所表现得历史曲线同英法王权的进程是完全相反的。当英法王权逐渐强大,国家走向统一时。德意志王权变得越来越弱小,内部割据越来越严重。中世纪中后期整个国家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德意志国家最终的统一完成于19世纪后期。
10世纪初的德意志西部边界线是莱茵河,东部边境线是易北河。从莱茵河到易北河当时有所谓四大公爵:萨克森公爵、法兰克尼亚公爵、巴伐利亚公爵、士瓦本公爵。这些名称都代表着当时生活在德意志境内的日耳曼人部落。这些公爵最初都是部落的首领。首领变成公爵之后,部落所在地就变成了公爵领。
843年以后,加洛林在东法兰克的统治也维系了一段时间。911年18岁的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去世,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当选为国王,称作康拉德一世。加洛林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从此德意志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也就由此开始。
919年,康拉德一世去世之前命令法兰克尼亚贵族选举强有力的萨克森公爵亨利为王,史称亨利一世。从此开始了德国历史上的萨克森王朝(919—1024)。
亨利一世上台之后有力的阻止了公爵势力的扩张势头[明强1] ;控制了洛林公国。洛林公国是中世纪法国与德国反复争夺的地方。亨利一世通过各种措施基本上控制了五大公国。在萨克森王朝时期开始形成巩固的德意志国家。962年,第二代国王奥托一世时期形成帝国,即第一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一世上台之后,迅速加强王权。在各项措施中最突出的就是通过培植教会力量来抗衡地方大贵族的势力。一开始他授予主教、修道院长在在自己的领地内独立的行驶行政权、司法权。史称奥托特权。然后进一步把主教和修道院长直接作为国王在地方的代理人。奥托一世时期教会贵族是双重身份:一方面担任了教会的高级职务;另一方面他是国王的地方官,代表国王行驶地方管理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姻亲来控制一些贵族或武力镇压等。
通过上述措施奥托一世非常有效的控制了5大公爵领地,在奥托一世时期德意志的王权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明强2] [明强3]
奥托一世对外则奉行扩张政策。公元940年,奥托一世越过东边的易北河,控制了当地的西斯拉夫人。并在此传播基督教,用基督教来驯化当地的居民。奥托的政策是在西斯拉夫的土地上设立一系列的主教区,发挥基督教的作用。如948年设立的勃兰登堡主教区;955年设立的马格德堡大主教区。迫使当地大批西斯拉夫人接受基督教,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
奥托一世向南扩张的目标就是控制意大利的北部。因为北部这一地区是中世纪城市最发达、工商业最繁荣的地区。还有一个原因,这一地区政治上一盘散沙,便于外来者插手。还有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核心,影响大。此处也是教皇国所在地,控制了教皇就等于控制了教会。因此向南扩张对于奥托一世来说诱惑不小。
奥托一世从951年开始,数次进入意大利。
962年,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奥托一世接受了罗马教皇的涂油加冕礼,简称“罗马人的皇帝[明强4] ”。原是德国国王,现在是罗马人的皇帝(奥托大帝)。有了皇帝就有了帝国。帝国最初没有定名,12、13世纪称作“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时又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帝国没有明确的疆域,从名义上这个帝国包括德意志、意大利的北部、尼德兰,还包括曾经是西斯拉夫人居住地的捷克、波兰。但实际上这个帝国只是徒有虚名,从来不曾真正统一。就连帝国的主体德意志也不曾真正统一。
我们讲奥托一世很有作为,只是很有效的控制了这些部落的公爵。稳定了国家的政治秩序,不能把这种政治秩序解读成政治统一。当时的德意志也没有真正统一过。但是这个帝国的名号,加之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头衔,从962年一直延续到了1806年。拿破仑于1804年称帝,1806年在拿破仑刺刀的逼迫下,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被迫摘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桂冠退位。
自从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开始,中世纪德意志的历史就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同义词)
伏尔泰评价神圣罗马帝国:它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此话是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争议也很大。如果从10世纪初德意志各方面条件来分析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奥托一世称帝对于德意志历史意义非凡。但德意志王权到12、13世纪明显走下坡路,以至于最后衰败、有名无实、边缘化。其中的原因自19世纪起德国学者便开始研究。其中比较重要的解释是:德意志王权被“神圣罗马帝国”这顶又名无实的大帽子压垮了。称帝后,德意志的统治者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外面,忽视德意志的内部。将精力放到意大利、教会那里去。因为皇帝的加冕,正统就是教皇行涂油加冕礼。所以必须控制意大利、罗马教会、教皇国。总是陷入同意大利的纷争,与罗马教会的纷争。关系越来越复杂。而由于德意志的统治者把精力、人力、物力都应用到外面去了,所以德意志内部地方势力开始一步步的做大,尾大不掉,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兰克的弟子吉贝尔,他提出奥托一世称帝对于德意志民族本身来说不是好事,甚至是一场灾难。
第二部分提纲
·诸侯的崛起与黄金诏书的发布
·德意志的东扩
·城市同盟
奥托一世之后,德意志的几位统治者继续加强王权。10到11世纪德意志的王权表现出一种强化的趋势。与英、法不同在于德意志王权加强的趋势没有一直坚持下去有两个方面的矛盾:
(一) 德意志王权同罗马教会的矛盾不断地发展、激化。
(二) 德意志内部国王同贵族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发展、激化。
上述原因使得德意志王权的发展走向了另一条路。
12世纪,特别是13世纪德意志诸侯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德意志内部诸侯政治割据趋势就不可逆转。与此趋势相适应,王权越来越弱小。到了13世纪德意志的王位已经被一些大诸侯所控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所谓的“选举原则”越来越牢固。即德意志最高统治者必须要经过大贵族的选举产生,这种方式在13世纪已经被确定下来。德意志的世系总是变来变去,不如英法整齐,反映出德意志的王位继承不受国王控制,而是由国王身边的大贵族所掌控。
在这种选举原则下,有时甚至会出现“大空位”。这是因为参与推举国王各方诸侯利益不一致,无法协调。以至于德意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最高统治者。如1254年—1273年德意志历史上就出现“大空位”时期。再次印证了13世纪德意志内部诸侯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发布了《黄金诏书》。因为这份文件带有皇帝的金质印章,史称《黄金诏书》或《金玺诏书》。诏书明确规定:德皇必须由七大诸侯选举产生。包括:科隆、美因茨和特里尔三个大主教;还有萨克森公爵、巴拉丁公爵[明强5] 、勃兰登堡公爵和捷克国王[明强6] 。在斯拉夫人土地上兴起的勃兰登堡和捷克在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这七大诸侯在历史上就获得了一个特殊的称谓:选侯(德意志诸侯等级最高的一级,他们有权推举德意志的最高统治者)。
七大诸侯的特权与地位不是在1356年《黄金诏书》颁布之后才有的,实际上在诏书颁布之前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黄金诏书》的意义在于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七大诸侯享有选举皇帝的特权。同时也表明德意志诸侯割据局面由此变成一种合法、正常的状态。
德意志王权由强变弱,这其中一个转折点就是罗马教廷和德国皇帝亨利四世的斗争。(此部分内容会在教会讲解)
中世纪的德意志也有自己等级会议,也可以称作“德国的议会”,通常称作“帝国议会”。但是德意志帝国议会发展的脉络却十分模糊,至今有关论著也没有清晰的线索。通常认为德意志的帝国议会到15世纪时(中世纪后期)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机构已经在发挥着作用。三部分人:选侯、诸侯、城市代表,由这三部分人组成德意志帝国议会。表决时三等级各有一票。这就表明德国的帝国议会绝不会出台任何一项有损于诸侯利益的法案。所以普遍认为帝国议会就是德意志诸侯的一种工具。
扩张
奥托一世时期德意志的扩张就已经开始了。中世纪德意志的历史跟国家的不断向东扩张联系在一起。
向东部的扩张在10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大批的德意志人越过易北河向西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开始扩张。东扩的结果在德意志的东部出现了一大批独立、强大的诸侯国家,而且有大量的德国移民。12世纪末在德意志东部就先后出现了几个大诸侯国:勃兰登堡侯国、奥地利公国等。
13世纪的前半叶,德意志又征服了普鲁士。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东南岸,普鲁士人是立陶宛人的一个分支,13世纪30年代普鲁士就被德国的条顿骑士团所征服。注意:十字军东征期间由德国骑士所组成的宗教性质的军事组织。
德意志东扩[明强7] 的结果影响深远,直接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政治格局。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东部大诸侯国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迅速崛起。
另一个方面的扩张方向是意大利。从奥托一世在位时期就已经开始。奥托一世之后的历任统治者也都继承了这个政策。只要时机允许,只要他有力量就要向南进攻意大利。
在历代统治者执行南侵意大利的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腓特烈一世(1155—1190),绰号:红胡子腓特烈。最常见的解释是:他一生6次南征意大利,给米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
由于德意志王权的弱小和割据的严重,德意志的城市也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就是建立地区性的城市同盟来确保自身的安全。所以德意志出现了一批城市同盟,最著名的有:汉萨同盟、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位保护自身利益而结成的商业与政治同盟。成立于1358年。据记载鼎盛时期加入同盟的城市有70多个。同盟的核心城市是吕贝克,像汉堡、科隆都是汉萨同盟的盟员。
德意志的城市同盟主要是一种商业性的组织,政治色彩很淡。建立同盟的主旨在于保护这些入盟城市的商业利益与商业特权。当然也保护同盟城市的安全。后来汉萨同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而逐渐衰落。同盟正式解体于1669年。
德意志城市同盟的出现与德意志政治发展的特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英法城市的发展中提到,英法德一批城市都积极寻求国王保护,所以城市所谓许多特权是从国王手中得来的。城市要付出的代价如金钱、人力支持。两者相互利用。但是德国则不行,因为王权自身立不起来。王权从11世纪后期开始就一步一步走下坡路。所以没有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来保护城市。城市无所依靠,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就出现了地区性的城市同盟。目的就是“自保”。
[明强1]康拉德一世为王时比较软弱,各公爵便趁此时扩张自己的势力。
[明强2]与10世纪的英国、法国相比。
11、12、13世纪德意志王权明显走下坡路,以致最后有名无实,边缘化。德国王权衰败的原因自19世纪就已经开始讨论,西方历史学的职业化是从19世纪开始的。德国一批19世纪的历史学家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
[明强3]其中一种解释就是德意志王权被神圣罗马帝国这一顶有名无实的大帽子压垮了。
[明强4]公元800年,查理曼接受罗马教皇涂油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据此已有162年。
[明强5]巴拉丁伯爵又称莱茵伯爵
[明强6]捷克王国:最初是因德国向东扩张形成的公爵领,长期由德意志诸侯控制。后随着波西米亚公爵的实力、地位不断上升,就不再称公爵而是国王。是当时德意志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
[明强7]德意志东扩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