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文殊殿屋内梁架结构解析,建筑学考研、硕博毕业论文,文物保护工程考试知识讲解
佛光寺文殊殿屋内梁架结构解析,建筑学考研文物保护工程考试知识
原创·古建筑斗拱学堂

佛光寺前院北侧,还有一座重要建筑,就是文殊殿,建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文殊殿面阔七间,达33米,进深四间八椽,为18.3米,单檐悬山顶,体量庞大,形制奇特,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悬山顶建筑实例。
1、减柱造与移柱造
文殊殿外檐一周用了22根檐柱,柱头为覆盆式,卷杀十分明显。大殿柱网布局比较特殊,采用了“减柱造”形制,类似于宋《营造法式》“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形制。
按照规范的柱列布局,七间大殿应该由40根柱子组成柱网,除了22根一圈外檐柱之外,屋内还应设立18根内柱。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大殿内仅用了4根金柱,就支撑起了所有的梁架,足足减掉了14根内柱!殿内空间比一般佛寺感觉高大宽广,视觉敞亮舒展。
文殊殿内减柱造与移柱造相结合,殿内仅有的4根金柱没有前後对称排列,而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布局,将後金柱立於明間,前金柱設在兩次間外側。这种减柱并且移动柱列的做法,民间称之为“明七暗三”,是金代建筑大木作营造创新技术的代表作品。
2、 独特的大内额梁架结构

隨着内柱的减少,梁架結構也發生了特殊的爕化。前槽二金柱间距达三间,屋顶荷载压在长度达14米大跨度大内额上,对于普通尺寸的木料是难以承受的,金代工匠想了一个变通的措施,采用了类似于现代双柱式桁架的复合构架,金柱上重叠架设了14米长的一根大内额和一根由额,額上承前後乳栿和四椽栿,再上為平梁、蜀柱、叉手等,承担了明间两缝四椽栿之上的全部屋顶荷载。
后槽只有2根金柱,左右侧净跨长达13米之多,后额下增設綽幕枋一层,枋上兩端安斜材叉手,將内额上荷载引到由额兩端,再传递到山柱和内柱上,构成了近代“人字柁架”的梁架结构。
文殊殿大内额和由额的组合也可以称为“人字柁架”,这种梁架结构,与以往在各缝柱子上架设大梁的传统做法迥然不同,比较明显地扩大了室内空间,是中国古建大木作营造中一个大胆创新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