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仁兵法注(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注:
用兵有道,而无常道,处之异则其道异。所处之地,可分九地:散,轻,争,交,衢,重,圮,围,死。诸侯自战其地,遇险易散,谓之散地;入人之地不深,可以退,谓之轻地;先得而有利,谓之争地;无险之要道,谓之交地;多国相交,占之而可以慑诸国,谓之衢地;入人之地深,敌城多,谓之重地。行于山林、险阻、沮泽等难行之道,谓之圮地;所入隘而所归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谓之围地;奋战则存,怠战则亡,谓之死地。是故处散地则避与之战,处轻地则避与之停,处争地则避与之攻,处交地则避为敌绝,处衢地则应先交邻邦,处重地则需掠取敌资,处圮地则速行,处围地则深谋,处死地则奋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使敌不欲,击敌之痛,利皆在我而进退可控。如此,纵敌来攻,我处于泰然,明其所爱而夺之,焉能不胜乎?
兵机瞬变,其决在速,乘敌之所不及,兵出奇道,攻敌不备,善也。
用兵于敌境:加强戒备,团结一致,谨防攻心,则敌不能克。掠敌之富,足以养军。
专而不散,养精蓄锐,暗地阴谋,则敌不能测也。深入敌境,置军于死地,则兵士必死战也。全军为一绳之蚱,安有不齐心御敌之理乎?死之将至,故士不爱财、惜身,奋力搏一生机,其勇若专诸、曹刿。而士可以如此,将之为也。
故善用兵者,使军如一体,可以首尾呼应、相互配合。然兵之陌然,何以如此?夫吴越世仇,当其同舟而济,危临风暴,亦知合力保身。故虽方马良器、埋轮藏迹,未必可靠;而使阵齐兵勇,合力对敌,将之政道也;通天察地,刚柔合用,则胜至矣。故善用兵者,领诸军而若使一人,是为置兵于危境非合力对敌不得生也。
为将治军之道:遇事静而蕴谋深,示兵士以稳;治军严而行法正,慑兵士以威。故虽士卒见闻之,而莫测将之真意,是有威信也。由有威信,而可以投军于险地,以求士卒奋战。如此,将军如驱羊,随心应手,故攻无不胜,汉霍将军治军之法当出于此。故九地之应变,屈伸之利害,士卒之心理,为将不可不察也
兵入敌境,其深易专,其浅易散。越境远征者,绝地也;四邻可达者,衢地也;入敌境深者,重地也;入敌境浅者,轻地也;前后险狭者,围地也;无处可走者,死地也。
是故军处散地,吾将一兵之志,使其不散;军处轻地,吾将易其所属,为我所用;军处争地,吾将趋兵守后,先得而利;军处交地,吾将严防谨守,防敌之袭;军处衢地,吾将拱固结交,少树仇敌;军处重地,吾将首护粮道,饮食可继;军处圮地,吾将催进其途,少作停留;军处围地,吾将封塞其阙,以致死地;军处死地,吾将示之必死,以求奋战。
故御兵之要,在于兵情。兵情者,被围则先御其身,敌进则自发战斗,敌过而听从军令。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与之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此九地者,其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击其众于未聚;兵威所至,诸侯不敢与敌相交。是故可以不争天下诸侯之交,不养天下诸侯之权,信己之私武,扬威于敌,使敌栗恐,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加施无法之赏,新悬无政之令,故能率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令众以事而不告之以言;说众以利而不告之以害。投众之于亡地然后奋战以图存,陷众之于死地然后竭力以求生。夫唯众陷于害,然后能倾命决胜败。
故为用兵之事,在于佯顺详查敌意,探有一隙并敌一向,而后千里杀将,此谓之制敌于巧者也。
是故举兵战敌之日,当封关禁符,无通其使;告于宗庙,议于众臣,以求诛敌之策。敌有疏漏,必亟入其境。先夺其所爱,勿与之约战。应敌之变,以决战事。是故初静如处女,使敌松懈,后动如脱兔,使敌不及拒。此篇战法,多与后世楚霸王所用相似,盖其学于此也。然霸王之败,令我生疑。虽处劣境而后胜,然处优境而不改,故有其败也。某亦闻之当今有商贾学从兵法,犹如此篇,大有盘剥之为而美之曰兵法之用,实令人生恶。私以为此篇战法当用于危急之时,项籍不知,故有其败,此用兵者不能不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