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好的安排是什么?

2023-04-05 11:23 作者:Monakaes  | 我要投稿

                                               最好的安排是什么

                                                              前言

       这篇文章是,受知乎热度较高的问题“如果是最好的安排为什么会有乞丐出现”影响,来借此让同志们更为理解的运用唯物史观与辩证法这些东西,可以说这篇文章是我目前为止在解释并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较为完整的一次了,在前几片文章给我的反映当中,最多告诉我的就是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了,哈哈,本人语文水平自小学起就并不是特别的出众,在语言连贯性上我一直在做巨大的努力,也许是我疏忽了文章对读者能够理解的程度了,在这里我给同志们道一个谦,愿我能在同志们的教导当中更近一层楼吧

      不出意外的话,文章之类的东西我现在打算在b站和知乎一同发布了,b站审核太严了导致很多文章根本过不了审核,我近期也打算将b站上面的文章修改并发表在知乎上面,希望同志们能同时关注两个号的信息

                                B站id:622615722      知乎名称:Frisk

                    

                                                             正文

 

①什么是最好的安排,为什么会有乞丐

      在我们看来与美好现实相对应的是最为合理的社会制度,以至于在以合理的安排为前提下的思维方式的思考竟发现了与思维根基相违背的客观存在,从而产生了主观判断无法解释的现实性矛盾,当主观错误被客观实际反映之后,就要思考以往的思维方式与认知上的经验的合理性了

 从现在来看,像是“必然的,绝对的,最为正确的”一系列来形容现存事物的名词的背后,所交代的通常是片面的主观判断的结果又或者是旧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残害,这些“绝对的”东西在以往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来看都是“绝对合理的”而“绝对合理”的东西之所以会变得不合理且被广泛拒绝的原因,只是因为“绝对的合理”遇到了“必然”的认知过程,在以往的思维当中所认为的,因物质运动而彼此联系从而构成的一系列由偶然性与现实性相织而成的客观循环因遵循了物质的永恒运用固然也变成了与构成的循环本身的物质一样绝对,事实上却是这种循环在不断的经历更替与被更替的循环,而这种更替并非像朝代一样只是单纯的形式的变化,而是由量到质的变为了低向高的转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理解为,通过劳动工具的革新从而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伴随着维护,提高并慢慢阻碍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诞生通常包含着相关社会制度的诞生),并在生产关系因阻碍生产力发展之后,由新的代表着进步的那一部分“人群”的生产方式所替代,简言而之,不断充分运用劳动的过程

 

事例一

      原始社会,人们所具有的只有适应自然的能力,通常能参与部落社会的成员总是以少数存在。只是因为好地方太少,人民在现有的动植物的地方安定下来之后,在现存的环境当中收集食物并借此生存下去,直到因为人口的增加,又或者是部分的地区因特殊的自然灾害的降临(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因为人口的增多,又或者是生产率的提高,只因环境改变生产方式的情况不太可能),使得人们不得不寻找更适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办法,也就是自己生产东西吃了,这种转变看似巨大无比,实质对比起来也只是改变了劳动的方式,从而自然而然的改变了受劳动方式牵连着的那一部分,而这种转变从个人生活上来看就算从:学习→采集→生殖→死亡 的这个循环因为人数的变化,改变了主要的劳动方式,从而影响了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而这种个人生活的改变具体一点就算变为了:学习→种植与生产→生殖→死亡 的循环,由此可见,质的转变的前提是量的达标才可由量转变为质,而循环的存在并非固定且永久,而是在以满足客观需求的前提下才是较为合理的,简言而之,对群众好的,群众觉得好的才是“最好的安排”

 

事例二

    十七世纪最为广泛的且符合大众需求的社会制度与劳动方式,是封建社会与农业生产,如果微观历史就能够发现在多个一百年以前,同样存在着乞丐,不是因为封建制度不是最为合理的安排,如果为了更为全面的探究,就要关闭历史的暂停按键,并且将播放条往回拉,就能够发现建立封建社会所需的物质条件与早期的思维根基并非是像教材上说的那样随新事物的诞生而诞生,而是在旧事物中产生并逐渐替代的,也就是说封建社会是建立于奴隶制社会之上,这就不难解释乞丐的存在了,乞丐是上个世纪的残害,只是因为当“工具”具备了成为使用工具的人的资格,却不具有“自身所需的工具”就很难再次回归到“工具的生活了”,简单来讲,奴隶在革命当中取得了社会等级的提高与自身链锁的解放之后,如果不具备跨越和符合新等级的物质条件,并且不再想遭受奴役的条件下,只能充当排斥社会的那一部分,也就成为乞丐了,就像是替别人种了一辈子地,却在革命当中失去了被奴役的条件且自身没有得到相应的“恩赐”(可以理解为土地)就只能在继续奴役与等待恩赐这两条路上走了,而现代社会上,我们在乞丐的身影当中同样也能够感受到上个时代的残害,在大多时候,成为乞丐如果不是因为懒有或者是无法治愈的身体疾病作为前提的话,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同样是是否具备物质条件了,拿工人举个例子,工人在社会当中充当的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参与者与调节者,成为工人的物质条件通常受是否具有劳动能力与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影响,当市场对劳动的需求量大增,那么街道上就很少能看到乞丐出现,如果市场达到了饱和点或者是因为供应过剩,从而不得不停止一部分的生产,这就很容易看到大街上到处都是的乞丐了,这就像是农民没了土地,士兵没了性命一样,失去了维持生活的保障,只能抱怨老天的不公,又乞讨老天给口饭吃了,这对于一切历史的缔造者,代表一切社会力量的群众来说是最好的安排吗?受市场变动最大的不是真正参与市场的人而是为维持生活不得不参与统治者游戏的劳动者,如果公司损失巨大,只有工人被剥夺了生存的资格,如果我告诉你,你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一切都被安排好了,一生只能去哪里只能花什么,生活也是一眼望到头,如果我告诉你仅仅是物质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不会因此提高,对于同属老百姓的你我而言是最好的安排吗?如果最好的安排不是根据需求与实际的角度出发,单靠因个人经验而判断出来的是否不符合合理性的定义呢?如果以实践的角度出发又如何验证安排的合理性呢?

                   

 

                                                                总    结

   一切事物的最终趋势都是必然灭亡,物质的一切发展所具有的关联性从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具有一定能部分合理性与现实性所构成的循环都将面临着被替代的命运,而在替代中占主要力量的革命,实质上就是群众所具有的力量,同样,历史的发展总是围绕着群众展开的,劳动总会以为适应供应与需求的变化所革新,而社会制度则能够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并受其影响,最好的安排要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起思考,说社会不好,就要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角度去看,说穿的吃的不好,就从工厂的生产方式上去看,说人民生活不幸福,就要从自身和别人身上去看,说安排的不好,那就要从历史与群众的实际上来看了

  乞丐同属于人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某一些事物的联系性,纵观历史,就能够发现当社会制度的矛盾在因社会的发展而不得不表现的具体起来的时候,往往是与群众的苦难相连,乞丐是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反映的是经济关系上的冲突与生产关系上的矛盾,如果只是因为乞丐的出现而否认一切具有合理性的事物,也只能用片面和主观来形容了,如果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乞丐,且是局限性出现的,那就要反思经济关系的合理性了

                      


最好的安排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