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读书,学习却不好,问题在这里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最近,有位妈妈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找柠檬咨询:
她的小孩学习很认真,从小喜爱看书,小学阶段成绩也一直不错,但现在到了初中,就发现偏科严重,像生物、地理这样的学科学起来尤其困难。为此,他们也花了心思,让孩子补课,但效果不大,孩子也学得累。现在他们很焦虑,担心这样的学习状态会影响到之后的中考。
后来柠檬跟妈妈和孩子都聊了一下,发现了问题所在:
虽然孩子从小喜欢看书阅读,阅读量也很大,但是她基本只看那些文学类的作品,小时候多是看童话故事,稍微大了也多是看小说之类的。
可能家长们就会问了:这有什么问题吗?喜欢看书不是很好吗?
其实爱看书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阅读过于单一,只看文学类的作品,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弊端,甚至让孩子产生学习障碍。
家长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因此会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但通常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孩子只要喜欢看书,就是好的。看什么内容,就是孩子的自由。
而只阅读文学类的作品,可能会带来一下三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一, 孩子过小,阅读单一,会导致孩子的阅读偏好越来越固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比于枯燥难懂的逻辑性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其实更喜欢阅读轻松有趣、基本不需要动脑的内容,因为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所以,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了轻松的阅读方式,那么等他年龄更大后,那些自然科学的内容对于他而言就是枯燥乏味,很难读下去。而孩子过早的固定阅读偏好,在初中阶段就容易出现偏科现象。
第二,小学阶段的文学阅读偏好,不利于孩子“同化学习”。
什么是同化学习?就是孩子能否习得新的知识内容,它主要取决于孩子认知结构中过去的有关观念。简单来说,大脑中原有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所以孩子的脑海里,接触的知识面越多越广,越容易同化学习。
比如孩子小时候喜欢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涵盖了我国很多历史事件,那么到了初中学习历史时,他会觉得很多历史人物、事件很熟悉,学习这门学科也就相对轻松点。
而如果小学阶段只接触文学类,到了初中阶段,学科增多,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地理名词没听过、那些历史事件记不住,他就会对这些新知识产生畏惧、担心,自然学习起来就会难一点,需要多花时间。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容易偏科了。
第三,过多接触文学类的作品,会影响孩子的理性思维。
文学类的作品,通常需要用心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理解主人公的遭遇,这会帮助孩子建立同情心,生活中能够察觉他人的需求,但也容易导致孩子思维过于感性,不能理性地批判思考,这就不利于孩子理科的学习。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培养孩子阅读偏好的多元化,家长们看到一些推荐书单,给孩子选择书籍时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分类。可以多一些历史、自然、科普等方面的阅读,比如《可怕的科学》系列、《世界历史大冒险》系列,都是图文并茂,适合低年级阶段的孩子阅读。如果孩子的问题已经形成,家长们可以耐心陪伴孩子减少对新知识的抗拒,当孩子熟悉了、了解了,学习起来就会更自如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