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读完全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一日一题】一月六日
一月六日: 《七月》到底是农奴写的,还是贵族写的? 文学的发展常常会出现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尤其是像《诗经》这样一部离我们比较久远的经典著作。诗歌的作者问题往往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摇荡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群之间,因为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像《七月》这一首诗。 《豳风•七月》,共8节88句,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诗。这首诗专写农奴家常和农田农事最详尽、最切实的诗。关于它的作者,《毛诗序》说是周公所做,“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古人早已有人不相信此说,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认为: 《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耕南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如此? 全诗按季节和时令的转移,记叙了农奴一家,从春忙到夏,从秋忙到冬,一年四季,永无休止地为农奴主种田、采桑、养蚕、织布、染帛、裁衣、收割、打猎、筑场、盖屋、凿冰、造酒,而自己家里却一无所获,甚至没有一件粗布衣服御寒,只能堵起破旧的门窗;没有一口像样的饭菜填饱肚子,只能吞食臭椿烧熟的苦菜叶;没有一天可以歇息片刻,年终岁末,还要强颜欢笑,向农奴主献酒拜寿;妻子、儿女没有任何依靠与生活保障,到野外劳动还提心吊胆,生怕遭受贵族公子的侮辱与欺凌。读完合卷,就像是在聆听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农在叙家常,满腹心酸,絮絮叨叨,所言景物,切和农时,是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的自然流露,增强了诗歌直陈其事的美感和情景交融的氛围,逼真感人的描述了西周农奴受苦受难的生活。此外,诗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与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由此可以知道,此诗作者当是西周豳地的农奴。 每日诗歌拓展: 石州慢 北宋•张元幹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注释】 ①肌雪:肌白胜雪 ②孤负:辜负。 【解析】 这首思乡怀人之作,含蓄真挚,情韵兼胜。上阕“寒水依痕”三句勾勒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初春风景。随后,词人从视觉、味觉等不同角度写“溪梅”,配以“争”字,表现出春意之浓。“天涯”两句用设问引起叙述,词人与所思之人隔着重重山脉,难以相见,无尽的青色暗示着他心中无尽的愁绪。“画楼深闭”三句,写词人想象中闺人独居深闺,时刻盼着思人归来,却久久未见对方,以致形体消瘦。这也是借闺怨表达词人自己私人思乡的愁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