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有哪些是“伪作”?

友情提示:
本视频是进行知识方面的探讨与商榷,不做其他方面的评价
假设《七步诗》可能不是曹植写的,《画》可能不是王维写的,《清明》可能不是杜牧写的,《山村》(一去二三里)可能不是宋代大儒邵雍写的,《雪》(一片两片三四片)可能也不是乾隆写的,大家可不可能惊讶?而这些进入课本的诗,作者到底是谁呢?我们过去读到的,难道是假诗吗?从学术角度来说,应该叫伪作。
《七步诗》
课本里面没有写《七步诗》的作者名,我们通常都认为《七步诗》是曹植写的。《七步诗》其实不是曹植写的,她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的《世说新语》中。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丕的反应是帝深有惭色,这个故事可信吗?其实是破绽百出的。从常理来讲,曹植最大特长是什么?写诗。结果曹丕对曹植要求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在这里相当于对资深干饭人说,你吃不完,这几个香喷喷的鸡腿儿,我就要生气喽。这这样反而不是惩罚,而是正中下怀。在另一个史料记载:《三国志·陈思王传》曹丕想杀曹植,在他刚登基那会儿黄初元年、二年间。曹丕和曹植都是卞氏所生,曹丕当时还是很考虑母亲的感受,没有去杀他的弟弟,但是也没有给弟弟好脸色看。
“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被贬以后,曹植非常害怕,在后来的诗里面,全是唯唯诺诺了。曹丕怎么可能有惭色呢?他可是理直气壮的很啊!所以《七步诗》,它是刘宋以后,一些同情曹植遭遇的人给他编的。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他讲的曹植曹丕相争的故事全是真实的。储位之争,骨肉相残何等激烈,豆子、豆萁这个比喻也是非常精彩的,于是呢,后世的人们不加思索,就把这首诗真的给编进曹植的文集里,导致多少年来,好多人都以为这是曹植的诗。
到民国的时候,黄杰先生编《曹子建诗注》,就有没有把这篇选进去,他的态度非常严谨。曹植流传下来有70多首诗,都是十句以上甚至几十句的长诗,他的那个文采根本就刹不住,而这种只有六句的口语诗,目前还没有发现。
知识点:《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小说,一般考证一件事情的时候,首选的材料是正史。
过去有一种说法,曹植,曹丕两兄弟不和睦,是因为一个女人(甄氏)。到了唐代还有人说,《洛神赋》就是曹植纪念甄氏写的,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呢?
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甄氏是曹丕在建安九年官渡之战的时候,从袁家俘虏来的,本来是袁绍的儿媳妇,袁熙的妻子是个大美人。在这一年,甄姬年满22岁,曹丕是18岁,比甄姬小四岁,曹植13岁,比真是小九岁。真是不光长的美,而且也不是一般的女性,她不光读书认字,有文化修养。现在南朝人编的《玉台新咏》里还有一篇乐府《塘上行》署的是她的名字。(无法确定是不是本人写的?但古人视它为这首诗的作者)她和曹丕的感情,是在婚后逐渐转淡的,应该是一个色衰爱驰的常见的悲伤故事。
到了黄初元年,曹丕是代汉称帝了,而甄姬还被留在邺城。曹丕就带着其他几个妃子(郭后、李、阴贵人)都去了洛阳。到黄初二年六月的时候,曹丕就说甄姬“有怨言”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谴使赐死了她,并把她埋葬了邺,这个故事太悲伤了。她本来是曹丕的嫡夫人,儿子曹叡也十五六岁了是曹丕的长子。
根据《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她应该也不是一个妒忌的人。有的专家认为,是曹丕的盛怒,或许是发现甄姬的确和曹植有暧昧。甄姬备注对曹植的打击也很大,所以曹植在黄初三年写下了《洛神赋》,这真的是脑补而已。目前,无任何证据。总之,《七步诗》的作者,替我们用如此精炼的语言,讲述了这么一段爱恨情仇,这样的假诗。假归假,情感、故事有它真实的一面,传播的如此深远,是有原因的。
《画》
这首诗是在小学二年级上的课本中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后边儿里面同样没有写作者的名字,但是教辅资料都会说这是王位的作品。此外,和这首诗扯上关系,对安作是它的作者的,还有唐代的僧人大川禅师、元代的王敏,明代的唐伯虎,清代的高鼎等人,他们都曾经被拉来署名了。其实这首诗来自南宋僧人道川的一首偈颂(ji song)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

【译文】
如果有人听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发一念笃信的心,而且心地纯正,毫无欲尘,便可以得到清净的般若之慧,自然生出真实不虚之相,这个人就能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而一旦获得清净自性,那么,对于一切现象的观察,就能够不同于普通的思维了。

【译文】
远远望去,似乎有一些山峦色相,走进溪边,倾耳倾听,却根本没有水声。今天已经过去百花盛开的景色,却并没有消逝。随时可以显现在脑海中。这句具有一些参禅的味道的。
凭什么射手被节选选出来的诗,题目又叫做《画》呢?
这是因为一个宋代和尚释正觉,偶尔点评了一下。“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是《题山水画图》,这句话也是有名的。这下诗的内容,题目就给配齐了,再也看不出来是佛家的偈颂,简直就是一首无比完美的五言诗。而它之所以和八竿子打不着的王维扯上关系,大概是因为王维的诗中也有佛境。 他的诗歌艺术又被认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上就是《画》首诗背后的来龙去脉。我们得到的是在历史这条河流里起起伏伏,千变万化,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
《清明》
这首诗可能不是杜牧的。或许这方面讨论的文章真的太多了,说到这一首的时候呢?强调一下研究的方法,我们要确定一首诗的作者是谁?要去查这首诗从哪一部文献来的?一定要找证据。《清明》这首诗最早的出处,南宋的刘克庄编的《后村千家诗》。刘克庄,他还在《后村诗话》中讲到了他录这首诗是依据什么?依据的是《樊川续别急》三卷。杜牧号樊川,樊川是长安城南的一个地方名。但是当时就有人发现《樊川续别集》不大靠谱,里面十有八九是晚唐诗人许浑的诗,伪作数量及其之多。而且还说杜牧,他当官没去过南海,但是这个集子里有所谓的写在南海的诗。杜牧如果泉下有知,他会给《清明》这首诗点赞吗?其实不论《清明》知是谁做的?它仍不失为一首较好的七绝,它能流传到今天。也是因为有许多人喜欢这首诗。
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可以从经典中各取所需,只是我们学者在做考证工作时,我们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我们要把来龙去脉搞清楚,该存疑的就存疑。这首诗最为难我们的地方,就是解释它的意思。

前人解释:这是清明上坟的日子,一朝连绵春雨,心情非常糟糕,快断魂了。如果断魂是伤感的意思,那为什么去找牧童问酒家,借酒消愁,可能逻辑锁死。
其实唐代的话,清明可能是不上坟的,清明节则是非常开心的节日,一般情况下就要去蹴鞠、踏青、聚会。王青老师以前分析说,是个很特别这个分析,断魂可能是一种酒。就像“杜康”“千日醉”就这些都是酒名,表面看不出是酒。“千日醉”是西晋时期,《博物志》里的一个典故。刘玄石喝到一种千日酒,到家醉的不省人事。家里人觉得他肯定是已经醉酒身亡了,就权且给埋了,结果三年后,卖酒人想起来这件事,这个酒喝了以后是千日醉,于是就找到他们家的人,做了一个售后服务,这个事情跟他们解释了。家里人扒开棺材,刘玄石果然醒了,所以如果有一种酒,真的名叫“断魂”。欲断魂:可以解释,想要喝到好酒。王青老师的解释,是一种非常冷门的解释。
《雪》

有人说是乾隆写的,还有人说是明代徐渭写的,还有人说是清代纪晓岚写的。要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写过一首《咏雪》这一首颇为相近。

研究乾隆的专家——北师大的颜子楠教授
这种数字诗,在佛教文献中比较常见,而且很难确定坐着
《山村》
也是一首数字诗,

作者说法众多,宋代邵雍这个说法是最常见的,还有人说它的作者是元代徐再思,明代王道,这首诗的作者其实是无法确定。在清代嘉庆年间,跨广生边一部民歌集子《白雪遗音》里,看到了一个扩展板。这是一首叫做《艾叶重发》的歌。

这种事可能是对许多前人的诗歌进行集句(没准是抄了前人的),这种数字诗,非常的欢快,非常的好记很适合儿童学习韵文,还非常好,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