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鸱尾演变浅说3.1:羽化——几种类型

2022-04-29 14:48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北朝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各政权存在时间相对有限,但对外交流空前频繁,与半岛、日本及中亚均有密切往来,“胡化”或者说接受—融合外来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题。从建筑营造来看,这一时期北朝建筑无论在规模还是数量都较南朝更多,考古所见遗存也更丰厚,体现在鸱尾这一构件上便是南北极大地不对等——我所收集近30份南北朝鸱尾图像中,南朝仅有三例,且细节模糊,而北朝则器型丰富,细节清晰,由于此次涉及鸱尾资料及类型较多,故分作上下两篇,此次先总述各类型,下一篇讨论细部艺术特征及可能的源流。

1.早期鸱尾各部的名称

请大家先看一下此图,日本学者将早期鸱尾(南北朝—唐)的各部分为“头部”、“胴部”、“纵带”、“鳍部”等,虽然有不尽合适之处,但国内研究者多有沿用,这里我也照抄下来,但图中所谓“背棱”者在我国鸱尾中不甚适用,故下文中我称鸱尾内部反曲段为“脊部”,其余不变。

2.北朝鸱尾类型——结合壁画及石刻等讨论

北朝的鸱尾种类丰富,形象准确,这里姑且按照未羽化—羽状翻出—全羽(化)及残件的顺序说明。

1.正脊两端加厚,以瓦当封口。此种沿袭两汉旧例,朴素简单,猜测可能是工艺的“滞后性”或图省事的做法,实例有北魏宁懋石室。两汉鸱尾见:鸱尾演变浅说1:是鸟还是鱼?早期鸱尾的形象和来源

北魏宁懋石室,现藏波士顿美术馆

2.正脊两端作“山字形”脊饰。此种可以看做是瓦当封口的一种变体,把瓦当变作一种“山字形”脊饰,有发掘简报称其为鸱尾,个人感觉似有不妥,毕竟此物不具鸱尾之形。实例有北魏宋绍祖石室及大同云波路北魏墓石椁等。

北魏宋绍祖墓石椁

大同云波路北魏墓石椁

3.弯月状未羽化。此类鸱尾形象均见于石刻中,皆作向内(正脊)反曲状,未见有羽化痕迹。这类鸱尾又可分为三类:

A类鸱尾整体方正,脊部与正脊几乎垂直,仅顶部微向内反曲,如国家博物馆北朝石椁。

B类鸱尾脊部与正脊呈垂直,但整体修长,顶部向内反曲幅度较大,与正脊近乎平行,如北周安伽石榻,北魏古阳洞元燮造像。

C类鸱尾脊部与正脊保持钝角,反曲明显,并对鸱尾做内外分段处理,有意表现出脊部与胴部的区别,如北魏云冈石窟第九窟鸱尾,北魏古阳洞北壁龛等。

云冈石窟第九窟鸱尾
国家博物馆北朝石椁
北周安伽石榻
北魏古阳洞南壁,元燮造像
古阳洞北壁龛,北魏

4.正脊两端作羽状翻出。此类鸱尾近似于上篇所提到的“菩提叶状鸱尾鸱尾演变浅说2:写在变革前——从时代背景谈起”,然更近似反曲的羽毛,顶部弯而尖,形态轻盈。这类鸱尾数量较多,石刻、壁画均有表现,且形制颇为统一。如北魏毛德祖妻张智郎墓石室、北魏大同云波路陶屋、敦煌石窟北魏-257窟南壁说法图、敦煌西魏大统纪年285窟建筑图像、北周李贤墓过洞门楼图等。

敦煌石窟北魏-257窟南壁说法图
北魏毛德祖妻张智郎墓石室
北魏大同云波路陶屋
敦煌西魏大统纪年285窟建筑图像
北周李贤墓过洞门楼图

5.全羽(分羽)。此类鸱尾从头部至鳍部全部羽化,以细密的弧线做分割,向内做反曲。如邺城东魏北齐鸱尾、北魏杨舒墓门楼、麦积山43窟西魏建筑、北魏司马金龙墓、北魏谭副造像、北魏薛怀吉墓鸱尾、麦积山140窟壁画、龙门石窟北魏汴州洞等。

邺城东魏北齐鸱尾
北魏薛怀吉墓鸱尾
北魏司马金龙墓
北魏谭副造像
麦积山43窟西魏建筑
麦积山140窟壁画
龙门石窟北魏汴州洞

6.全羽(胴部空素)。此类鸱尾只有鳍部羽化,胴部空素不做修饰。如忻州九原岗壁画、洛阳博物馆马黄头造像碑、宁懋石室线刻及北魏方山思远佛寺遗址出土鸱尾残片等。

忻州九原岗壁画
马黄头造像碑
宁懋石室线刻

7.全羽(分段交叠)。此类鸱尾主体如全羽(分羽)一样,全部羽化且以弧线做分割,但胴部纹饰与鳍部有所交叠,似乎有意将鸱尾分段处理。如北魏末龙门石窟唐字洞及湾漳北朝大墓壁画等。

湾漳北朝大墓壁画

8.方鳍交叠。此类鸱尾只有残片,鳍部方正且相互交叠。如大同操场城遗址鸱尾残片及北魏永宁寺遗址鸱尾残片。

北朝鸱尾类型介绍结束,如有新材料日后补遗。

3.南朝鸱尾——难窥真容的陶仓

不知是何原因,南朝鸱尾十分罕见,我这里只搜集到三件陶仓,其鸱尾均向内反曲,幅度似乎略大于北朝遗物。由于受到制陶工艺的限制,其它细节无法辨认,如各位老师朋友有相关材料,烦请告知。

六朝博物馆陶屋
华为南京基地南朝墓陶楼
南京白龙山南朝墓遗物

4.总结

瓦当封口是一种对于小型建筑脊部的简单处理,一目了然。而在正脊两端做山字形脊饰也如出一辙,随屋顶坡度落下的砌体同样有结构意义,又似乎更强调建筑山面的观感,让我猛然联想到古希腊神庙的山面形象(二者并无直接联系)。

纵观北朝遗物,我们似乎很难说此时的鸱尾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由朴素到羽化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在羽化为主流的前提下,各种鸱尾经历了相当时间的共存,但羽化的鸱尾在时间上相对较晚,这也说明羽化是鸱尾艺术主题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篇幅限制,对各材料的年代及等级的相关比较放在下一篇幅。由于up对南北朝考古所知有限,难免有所纰漏,欢迎各位批评指正,如有不同见解及相关材料欢迎交流。



鸱尾演变浅说3.1:羽化——几种类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