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筠介绍几个管理企业的不好习惯

喻筠说要直面经济环境和行业变革的挑战,要实现企业的三大转型,更要迎头赶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喻筠认为虽然当老板的都清楚制度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通常无法长期实施下去,甚至于有的时候制度的制造者反而成了企业管理的第一个破坏者。喻筠认为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公司管理者身上还是残存这一些不良的企业管理习惯。

1、随意增加删减制度
有的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不以企业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为导向,而是一股脑地模仿行业当中其他获得成功的企业的规章制度,或者干脆照搬。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无论是科学性、系统性还是准确性等方面都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一旦开始实施,其内在缺陷就全部显现出来,然后公司领导又会下达命令,增加或删除一些制度。事实上,全球500强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我们的企业负责人绝对不能照猫画虎。
2、无视制度,执法不到位
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自相矛盾、前后冲突的尴尬局面。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深入的考虑如何对制度进行系统的完善,而是经常告诫执行者: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死守制度,原则性要与灵活性相得益彰。这意味着这对不必每次都认证执行,所以制度就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3、随意承诺,随意撤销
喻筠认为有的企业管理者通常在自己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就随便许诺给下属什么奖励,或者许诺平时不会答应的事情,但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就开始后悔或者装糊涂。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员工认为领到说话不算话的不良印象。
4、落实制度,网开一面
喻筠认为当一些金牌业务员和得力助手破坏了规则时,企业管理者通常会犹豫是不是要执行惩罚制度,还是说下不为例或给予他们比较轻的处罚,并且还冠以爱护下属的美名,这样的网开一面会破坏制度。管理人员也应该要认识到这种做法不利于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因此经常还会加了一个警示语:“下不为例”。

5、会议决定绕过制度
当碰到某些难以个人定夺的事情,或不好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公司通常会召集会议进行讨论,说是尊重大家的决定,但实际上是将一个团体置于公司制度之上。这是权力大于制度的一种体现。我国现在实施的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切身利益制度只能由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单位工会组织按照特定的法定程序变更或者废止。但是,有一些公司不是这样运作的,这明显已经不单是遵不遵守企业规章的问题了。
6、各自为政 经常更换制度
随着新老管理人员的更替,公司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名义上说是体现个人的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但是却忘记了建立一套真正符合公司发展的制度。

以上就是在企业管理当中存在的六个不好的习惯,希望管理人员可以引以为戒,不要犯下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