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埙:发音原理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关于埙的用途与来源的几种假说,本期,就让我们从发音原理的角度来进一步了解埙这个乐器吧!

埙在我国古代有一饶有趣味的别名——嘂,这一别名出自《尔雅》一书,曰:“大埙谓之嘂”。《康熙字典》中将“嘂”释为“(嘂)高声也,一曰大呼也……又《尔雅·释乐》:‘大埙谓之嘂,音大如呼声……’”。“音大如呼声”直观、准确地概括了埙的音色给人的直接感受。
与弦乐的发声原理不同,埙是依靠空气振动发声的。吹奏者从口缝中喷出气流至埙的吹孔处,气流经过吹孔和腔体,当吹孔内的空气柱与腔体内的空气发生共振时,获得稳定的声音。共振频率决定了它的音高,共振频率与带宽共同决定我们所听到的埙的音色。
除我们所常见的中国的埙以外,世界各地还有其他造型各异、发音方式不同的与埙类似的乐器,如奥卡利那笛(智利)、奥卡利拉笛(英国)以及匈牙利等的类似乐器的发音方式都是利用嘴中的气流冲击乐器内部的哨片而发出声音。


参考资料:
[1]卞家森:《能令人安静的乐器——埙》,《剧影月报》2009年第1期,第138-139页。
[2]汪洋:《陶埙发音原理解析》,《北方音乐》2020年第1期,第53-57页。
[3]石蓓,孟子厚:《埙的声学机理分析》,《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年第4期,第61页。
[4]郭文茉:《埙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第24-26页。
[5]孔义龙,王泽丰:《葬器?祭器?乐器?——商埙角色之再探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114页。
[6]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