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是人妖共通的温柔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年夏天的傍晚,斜日夕阳下,在那片草地上
那个被扔到一旁的书包,那只追蝴蝶而不得的肥猫,那位不露声色却温柔深情的少年

夏目友人帐是我唯一一部在
既没有吃他人的安利,也没有看动漫推荐文章的前提下 自己一人全部追完的番剧
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可能唯一一部会对别人说起并称道的番剧
我本身看番不多 ACGN纯度不高 (鲁路修应该是看的一个番剧)
即使到现在为止看过的番也没超过30个
作为一个极为看重作品名称的偏执狂
在小时候被我国近代各大小说与话剧的命名格式所洗脑(即以带有意象色彩的名词命名 如:《原野》、《子夜》)后
ACGN作品的名字一度提不起我的兴趣 (还好早就已经过了那个中二时期了)
但是唯独《夏目友人帐》这个和风气息满满的名称 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看到有不少朋友的长评里都说:一开始对于《夏目》的剧情展开和叙事手法感到平淡,是分好几段看完的。
但是我倒是对于《夏目》的整个气息和氛围爱到不行,甚至感到有种莫大的恩惠
以至于后来还特意去买单行本去看画风

说实话
我喜欢绿川幸老师的画风 笔触和排版
喜欢这种空灵含蓄 却又带有一丝丝涩感的情绪
更喜欢潜藏在这些之下的
那份女体风的温柔与敏感。
夏目友人帐当中细微且敏感的情绪 是我目前为止在别的作品中 还未找到能超越的
而喜欢《夏目》的朋友们在称赞这个作品时 所说的温柔
也正是架构在这敏感之上的。
(抱着好奇的心理去查了查 发现绿川幸老师果然是双子座)
讲到《夏目》的主题,无非是人与妖的关系 他们的羁绊,他们的仇恨,他们的离别
而这恰恰是《夏目》成功的地方
日本妖怪文化的兴旺与发达的原因到目前为止
社会上已经有了一个统一的说辞。即“处于物产匮乏 物质条件不发达 自然灾害多频发 但是国土狭长 地貌环境丰富 且受东亚文化圈‘天命’ ‘灵气’ 等影响深刻”
再加上近代与现代的艺术创作 造就了它庞大且精彩的妖怪文化世界观

而这个妖怪文化的特长 却常常为我国很一大部分人所不齿,即所谓“牛鬼蛇神 狐神怪事”
当然,说出这种话的人 自然不是那种敏感心性的人
中国古代也有《搜神记》、《聊斋志异》
当然,由于从古至今也一直都有张口闭口“牛鬼蛇神 狐神怪事”的人
所以《搜》《聊》也从未上得了大雅之堂
(为什么不提《山海经》是因为山海经的全部重心并没有完全放到人妖身上)
而《聊斋志异》与《夏目友人帐》有很大的类似之处 当然也有很大的差异之处
其实纵观东亚圈志怪文章
往往故事和背景都大多相同
这是中国的普遍剧情:
人妖之间有了交集、共同去做某一件事、在这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妖
到头来最后以某种结局 昭示一个真理:往往人比妖还要更险恶、人心险恶、妖虽然害人但是还是挺可爱的(雾)
这是日本的普遍剧情:
人妖之间有了交集、好人多半不会被妖害 愚人和放荡的人则多半会被妖所害
妖一直在害人和不害人这两者之间徘徊,
而人的行为(守信 规矩 不四处瞎跑 等等)则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比如二口女故事里 那个以不吃饭为择妻标准的愚人 这里建议您找个垃圾桶当老婆)
昭示两个真理: 1,好好呆着比啥都强(中国家长哄孩子:大晚上不睡觉会被大马猴抓走 汉才和魂(大误))
2,脑子清醒一点还有救(你清醒一点!)
但是总体都是类似的 都是以妖怪作为一个故事发展点
来告诉平凡人在各自的国家社会里应该如何做一个好国民

但是明明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作品 为何日本妖怪文化可以声名远扬
而我们却成了文化输入国呢
(当然了他国文化滤镜的因素至少能占到40% 详情见阴阳师在日本的水土不服现象 西游记在他国大火也有这个原因存在 )
正是因为原本的妖怪文化都是以散播恐惧作为表达精神内核的主要途径
试问现代社会里大家每天白天都上班上学已经累得半死,谁还想要来回到家里看妖怪文化继续被暗杀呢。
所以在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之上 对于原故事进行改造与升级 与时俱进才是正确行为
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第一季的第二集
露神的故事 我爆哭(×)
平平淡淡的写不平淡的故事 才是《夏目》的魅力
所以我才那么喜欢《夏目友人帐》
用温柔敏感的方式 来描写人与妖 人与人 妖与妖之间的故事
至少我对于脱离了大部分人性的欧洲神话故事不太感冒,
还是这种 我能感受的到的妖怪的温暖 比较让人舒服
再去刷n遍《夏夕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