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黑暗骑士》拉片案例解析

——了解拉片,透过美术人的眼睛去看电影。
今天我们的拉片案例是一部2008年上映的一部改编自DC漫画公司的经典超级英雄漫画《蝙蝠侠》,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以现实主义警匪片的手法包装了一个极度写实的超级英雄故事,成功地挖掘出角色的深层性格和故事蕴含的人性哲理,将漫画电影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成为了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亿美元俱乐部”的超级英雄电影。
下面,我便以以下一系列片中镜头为例,仍旧尝试从电影美术的角度来分析解读,诺兰式的叙事手法及拍摄技巧。
叙事手法

首先我们看一组立体化的叙事手法。上图为影片开头,一组由小丑带领手下团伙,兵分两路,抢劫黑道银行的一组镜头。首先从一个大远景镜头,逐渐推进,视点落在银行对面的一座高层的窗户,被室内的人破窗向对面银行屋顶投射滑索,在此交代其中一组人的行动方式。随后另一个全景镜头切入,低视角拍摄小丑的背影,当相机推进至小丑的面具后(由面具元素引入“小丑”的角色,并使观者明确此人与第一组人为一伙人的信号),上车(交代了第二组人的行动方式,即驾车)。镜头再次切回组一,大远景拍摄,二人通过滑索横跨至银行天台开始行动。镜头再转,小丑等人驾车抵达银行正门,进入银行。

在同一时间,分别交代两组及两组以上事件同时发生,并且能够清晰的交代多组人在不同地点做着同一件事,使得此类叙事非常立体。上图中绿色框内为组一人员的情况,红色框内为组二人员。当我们分别单独剪出各自组员的镜头并重组后,便得到下图。

镜头运用十分精炼。例如右边的一组镜头,从等车,上车,行驶,下车,并进入银行,每一帧都在极为明确地交代事件发展的过程,干净利落。顾将两组镜头穿插在一起,则不会混淆观者的理解,并且能够做到从多个角度展开, 增添叙事的立体感。此类多线拍摄手法在影片中期的铺垫成分中也被广泛运用。且多以低视角拍摄小丑,使得小丑这一角色从开片便给观者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下图的大远景镜头,镜头运动缓慢,给足辨认时间,也为之后的多线拍摄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特写镜头的运用。此情节也发生在两座建筑之间,蝙蝠侠从一座建筑向对面建筑,通过远程武器,发射定时炸弹,并破窗而入,后掠走目标人物。镜头开始也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的推进式环拍,同样是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当镜头聚焦在蝙蝠侠身上后,切至连续的几个特写镜头,交代调试武器,瞄准目标建筑,发射定时炸弹,镜头紧凑且连贯。完毕,蝙蝠侠纵身跃下,第一次漂亮的展示出蝙蝠披风,随镜头切至目标建筑内的人警惕的身形渲染气氛,蝙蝠侠破窗而入,进入动作戏。

此时又是一组双线拍摄,随着蝙蝠侠在室内打斗的情景,另一组镜头则交代楼下的警察人员逐渐逼近建筑。我同样将两组镜头以不同颜色的线框区分开,便于分别观察。楼下警察的行动。很明显的增添了镜头的紧张气氛。当两组人汇合的时候,镜头切至定时炸弹。此处我用数字一和二,表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定时炸弹炸开建筑的一个缺口,抛出升空的兜风装置,使得蝙蝠侠二人借使飞机触碰到兜风装置而撤离。此处感叹如此巧妙的逃生方式,似乎呼应了蝙蝠的飞行技能。
剧情的铺垫
下面的三组镜头里,充分体现了诺兰导演对每一段剧情的铺垫做的十分到位,似乎给观者创造了一种未卜先知的观影体验。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观者在迎接一个大事件之前,积蓄充分的心理准备,使得影片中的小高潮极易被烘托。

当维恩意识到危险逼近的时候,将丹特勒晕并藏至某处,此时,其他两组镜头正在分别交代其他两人被小丑暗杀。期间,散落在地上的小丑扑克牌给出了暗示,三个事件的同时发生,给之后小丑等人的现身做足了铺垫和信号。

如上面一组镜头,丹特警官与瑞秋吻别后被押送至目的地受审,当一个俯视角镜头说明警队出动后,镜头马上切至一位街警被卡车上的小丑杀害,路上的一辆救火车燃起了大火,挡住了警队的前往方向,迫使其驶入地下通道,并用特写镜头交代了车内警员慌张的神情。此处的种种异状已使得观者感觉到不安,做好了麻烦来临前的心理准备,果不其然,警队刚驶入地下,便受到一辆环卫卡车的威胁。

上面一组镜头为小丑带领手下,混入警员当中,试图趁乱射杀市长的情节。在警员行进途中,镜头不断在表现警长戈登四处仰望的举动,以及站在高出的戒备人员,此时,维恩以驱车驶向小丑的一处地址。这些种种铺垫都在酝酿着一组刺杀行动前夕的紧张气氛。当维恩开门看到屋内被囚禁的警员及窗台上的装置时,想必观者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小丑等人的战术是化妆混入警队。此处镜头切至执行放抢仪式的一组警员,这便是前面铺垫的一个结果。观者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纵观以上三组镜头,可知在影片叙事手法上,铺垫的重要性是多么重要。好的影片,不仅会用合理的镜头拍摄手法,来清晰的讲述一段情节,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控制好观影的节奏,张弛有度,蕴蓄渐进。若配合影片的音效,更能够体会到箭在弦上的惊心动魄。
心理描述

想必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对小丑在审讯室的这一组镜头印象最为深刻,正是在这一组镜头当中,充分展示了诺兰对人物心理描述的细腻与高超。初看这一组镜头,景别及拍摄手法都相对平常,但其中蕴藏的含义却令人回味。
先是小丑在黑暗中与警长戈登的对话,被黑暗笼罩的小丑没有任何束缚,警长一侧则轮廓明显,内心被小丑动摇,随镜头推进,进一步加深了警长被动摇的心态。就在警长离去的一瞬,灯光亮起,蝙蝠侠出现在小丑的身后,随接一个全景背部镜头,两个镜头凸显了蝙蝠侠的强大与压制力。之后便是小丑与蝙蝠侠对峙的场景,这里的镜头手法极为有趣且细腻。细心观察,会发现,审讯室之外的人与蝙蝠侠在一开始都在画面的左侧,通常意义来讲,左边对峙右边的时候,左侧的人物相对于观者来说会更具有认同感,而右侧的人物则是敌对方。但在小丑在尝试动摇蝙蝠侠的时候,镜头是缓慢向左侧移动的,注意前景中蝙蝠侠的头部,逐渐向画面中间靠拢,当触碰到画面中线的时候,蝙蝠侠与小丑调换了位置。在之前《银翼杀手》的一篇我便提到轴线,在两人对峙的拍摄中,是不能够越轴拍摄的。但此处,诺兰便突然越轴了,暗示着蝙蝠侠似乎要被小丑而说服。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在小丑提到“你我二人在世人眼里都是怪物”的时候,小丑的脸突然换成了蝙蝠侠的脸,此处诺兰用镜头手法,告诉了观者,小丑所说的话也许是真的,或者蝙蝠侠也似乎曾质疑过这一点。
蝙蝠侠听到此处后暴怒,将小丑甩到墙上,试图想主导这个场面,此处注意二人的视平线。之后小丑被打翻在地后,蝙蝠侠俯瞰小丑的镜头试图给与观者以更强大的压迫感,以及蝙蝠侠的手与小丑同处于同一镜头的一刻,小丑虽然在位置上处于劣势,但似乎那双手却对小丑的威胁仍不足以扭转剧情,小丑仍在画面的中心,他仍是事件的主导。
这一系列的细腻手法,加上小丑的言辞,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淋淋尽致,值得学习。
人物性格

整个影片当中,导演对小丑的几个经典镜头,都使得蝙蝠侠,尤其是小丑,这两个角色人物性格特征十分明显。在不同色调的烘托下,导演利用人物动态特征及特征鲜明的打光,诠释了不同人物在不同状态下的仍能够保持各自的统一。小丑的疯狂,尖锐,扭曲,蝙蝠侠的内心挣扎,正义感。

当我们只看画面中形状的时候,最有代表性且印象深刻的便是小丑的脸部以及蝙蝠侠的整体外形。甚至整片中唯一能看清蝙蝠侠造型的镜头,便是维恩脱下战甲的时候。虽然蝙蝠侠多次出现在夜晚,没有任何细节,但他与他载具仍是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状。而小丑的面部及配色较为突出,但演员的表演,即小丑的动态,才是使得他成为人们最难忘的角色之一。
分镜头
我将下面的一组蝙蝠侠与小丑的追击镜头为例做了一组分镜头练习。对于这样一组快节奏的拍摄,镜头显得极为流畅,类似鼓点式的节奏,多用中景及特写,以及透视镜头,凸显追击时的速度感。当卡车被绳索困住时的一瞬,镜头放缓,卡车迅速被惯性掀翻,十分震撼。



在此同样注意拍摄时的视平线,多以仰视全景拍摄,凸显小丑的压迫感及人物性格。尤其是反拍小丑的背影及结尾处小丑回望的镜头十分经典。
感谢阅读,下期再会!
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