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8.7.1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1、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家力图无止境地增加生产,但是消费受到狭小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家为了寻找出路,主要靠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来增加生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一方面表现技术进步;另方面又是逃避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较低所造成的销售困难的临时避难所。但是,在消费品生产受到广大群众收入低的限制的条件下,扩大生产会周期地引起生产过剩的解济危机。既然生产的最终目的是生产消费品,所以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生产过剩危机的最终原因,在于人民群众贫困和消费有限。这一点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总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第一次于1825年发生在英国。从那时起,起初平均每隔10年发生一次危机,后来这个间隔比较不固定。从1825年到1938年,英国共发生了13次经济危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进入大机器工业的时期较晚,经济危机也开始得迟一些。
经济危机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过剩,商品销售方面的困难极端严重,物价下跌,生产迅速下降。在经济危机时期,失业剧增,在业工人的工资降低,金融信用破坏,大批企业主,首先是小企业主遭到破产。
在危机期间,以及继危机之后而来的停滞时期(萧条),积压的商品逐渐地按低价(因危机而跌价)售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在价格低的情况下也能得到利润,资本家开始更新其企业的设备。这就产生了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市场渐渐活跃起来,进而转为高涨。危机之后萧条,萧条之后复苏,最后是高涨,接着新的危机重新开始,这种定期的更替证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说,像一年四季那样周而复始地重复着那几个阶段。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是连续的过程。衰落和停滞代替高涨,生产的增长经常被打断,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规律。列宁写道:“资本主义的生产,只能跳跃式的发展,即进两步退一步,有时甚至两步都退回来。”[1]
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劳动成果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生产的社会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生产专业化发展,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因而各种生产成为全社会的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第二,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这两个方面都给扩大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在复苏时期,特别是在高涨时期,生产的巨大增长主要是靠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来实现的。在建设新的工厂、铁路、电站等等期间,需要补充一定的劳动力,从而消费品的需要有一定的增长,但这种增长远远跟不上对于生产资料的需要的增长。因此,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大工业扩大生产的巨大可能性迟早要碰到狭小的消费和市场跟不上生产扩大而造成的限制。结果,投到市场上的大量产品因广大买主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收入有限而无人问津。
列宁在其名著《卡尔·马克思》一文里指出,迅速扩大工业的可能性“加上信用制度和生产资料方面的资本积累,就给了我们一把了解生产过剩危机的钥匙,这种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总是周期性地发生,起初平均每隔10年一次,后来相隔的时间则比较长,比较不定”[2]。
生产资料方面的积累也说明危机的周期性。
在停滞时期,由于价格水平低和竞争剧烈,资本家必须用新的设备替换那些遭到无形损耗的设备,也就是说,必须更新固定资本(设备、机器、机床、工具)。每个企业主唯恐落在对手的后边,极力想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生产费用。马克思写道:“······危机往往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所以,就全社会看来,那又多少是下一个周转循环的新的物质基础。”[3]
危机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现代生产力性质的不适应现象越来越严重。生产过剩危机明显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表明它不能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场所。
危机表明,如果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不是为了获取资本主义利润,而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那末现代社会就可以生产出多得不可比拟的产品来改善全体劳动者的生活。但是只有生产资料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以后才有可能这样做。
注:
[1]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5卷第72页。
[2] 《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1卷第45页。
[3]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卷第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