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8.7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2023-10-31 13:4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七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为了使经常使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机器、食品、衣服等)能得到补偿,人们必须生产新的物质财富。这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再生产既存在于单个的企业内,也存在于整个社会范围。

  产量不变的再生产叫做简单再生产,生产过程年年以更大规模重复时,叫做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

  马克思第一次对资本主义再生产作了科学的分析。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得到的产品的价值多于他投入生产中的资本。资本家卖掉工人生产的商品以后重新成为资本的所有者,又可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者在生产过程终结后,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仍是一无所有,仍然必须受雇于资本家。由此可见,从分析单个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再生产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其次,对单个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还证明,资本家原来投入生产的一定量资本很快地就会被他吃光。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工人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全被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假定资本家投入生产中10万美元,每年抽出一万美元作个人消费用,10年后,如果他不得到利润,他就把全部资本吃光了。可是10年以后他继续取得利润。所以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实际上是雇佣工人的劳动所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积累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性。马克思证明,不把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就不可能弄清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其次,必须把分析社会产品的实物形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运动同分析它的价值形态的运动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把全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即社会全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值分成三部分:补偿全年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部分,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和全年生产的剩余价值。每个社会生产部类全年生产的产品价值都分成这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任务是阐明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的社会产品的实现条件。为了使所有的资本家都能销售(即实现)他们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Ⅰ(v+m)=Ⅱc。这两部分社会产品进行交换之后,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取得消费品,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取得进行新的生产所需要的不变资本。由此可见,第一部类供应两大部类生产资料,而第二部类则向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供应消费品。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总额大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的价值:Ⅰ(v+m)大于Ⅱc。第一个数值与第二个数值之差就是用于积累的部分。在不断的积累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增长,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高于可变资本,是资本的积累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每一个部类的不变资本都比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增长得快。既然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这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那末它比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就更快了。因为如上所述,后者比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增长得慢。由此可见,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生产消费品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任何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没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力图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扩大生产的动力。竞争也推动生产的扩大。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也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着再生产,工人队伍不断扩大,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过程不停地进行。

  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分析证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间以及各部类内部的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来确定,而且这种比例关系维持的时间极短,这个分析证明,对抗性矛盾是资本主义再生产所固有的,这种矛盾必然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8.7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