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满仓B站(1)管理层
前言
这个系列应该有5-7万字,分9篇。如果你不是Bili的投资者,慎点。如果你是Bili的投资者,这篇文章很主观,充满了禀赋效应。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我不是专业人士,这篇也不是研究报告。更多的是定性,而不是定量。只是作为一个B站重度用户(平均每天4小时)和一个满仓B站的投资者角度,从管理层、企业文化、商业模式来讲,我为什么如此看好B站。
先说结论,B站是目前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腾讯的公司。保守点,如果5年后BAT这个说法还存在的话,那么字母“B”不是百度,也不是字节跳动,而是哔哩哔哩。
管理层
以前我会按照邱国鹭那样从上到下的方法,先晒出好行业、然后好公司、最后好管理层的方法选投资标的。现在我基本只花30分钟看下行业,然后直接看管理层。管理层好的话,再返回去仔细研究行业和公司。如果管理层有问题的话,直接放弃。为什么?因为行业和公司变的太快。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但人很难改变。与其去研究3年可能就翻天覆地的行业,不如去研究30年都不太会改变的人。

创始人徐逸
对于IPO不久的公司,我一般会花至少50%的时间去研究创始团队,把他们的演讲、访谈全都看一遍。但当我研究B站时,几乎搜遍了全网,也没有搜到徐逸的任何演讲和媒体采访。一个四舍五入的90后(89年出生),一家市值百亿美金的上市公司创始人,几乎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甚至这个名字都很少在媒体中出现过。在B站上,徐逸也没有用真名,而是“碧诗”,所以很多B站的用户到现在只知道站长9Bishi,没听过徐逸。相比那些每月一次采访、经常参加创业节目的某些创始人,比如买下巴菲特午餐、只坐头等舱的“币圈大佬”孙宇晨,徐逸简直太低调了。
与很多创始人无节制融资,提高公司估值,然后又随意挥霍不同,徐逸对拿别人的钱非常谨慎。他曾两次拒绝了陈睿的投资。“当时B站属于个人站点,什么证都没有,用户数也只有几十万。钱投进来亏了怎么办?”担心投资人亏钱而拒绝,这样有受托人精神的创始人,在那个把天使投资人当免费提款机的年代,太少见了。
看B站招股说明书时,有一点我就很不理解:徐逸作为创始人,股权为什么不是最多的?原来2012年徐逸就表示自己没有管理企业的能力,不断游说陈睿加入B站。陈睿当时提出希望和徐逸拿同样多的股权,徐逸不仅一口答应,而且还愿意让陈睿拿比自己更多的股权。之后陈睿在A轮和B轮又不断跟进,把能动用的钱全都投了进去。所以B站上市时,作为创始人的徐逸,是第二大股东,排在陈睿之后。
这还不算完,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就是CEO基本是默认规则,但徐逸竟然在陈睿加入B站之后,主动交出了公司的管理权,让陈睿成为CEO。我当时就觉得这人太厉害了。大多数的创始人,都觉得自己牛的不行。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主动退位让贤,关键让股份和公司决策权都远大于自己,这样的创始人,在全世界都属于罕见。“用最大的诚意拉动比你专业的人”,徐逸说这个道理他小时候就懂。
其实我很想听听徐逸对B站发展的看法,但他连每季度的电话会议都不参加。徐逸现在专门负责B站的社区运营、社区氛围和调性。徐逸曾经因为自己发表了不当言论,让审核把自己禁言了。从中可以看到徐逸对社区氛围的重视和对公司规则的遵守,哪怕自己就是规则的制定者。遵守公司的规则,很难吗?你看看身边有几个老板会每天准时到公司就知道了。
CEO/董事长 陈睿
也被B站用户亲切的成为“睿帝”、“小陈”、“已婚”,是B站的天使投资人、第五号员工,现在也是B站最大的股东和最终决策人,负责B站的整体战略、产品和技术。我其实更偏爱创始人担任CEO的企业,因为职业经理人很少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容易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
但陈睿不同,他是真的热爱二次元。上中学时就爱看漫画。在猎豹和360打仗打的身心疲惫时,晚上就一个人留在会议室看动漫。直到现在陈睿说他也会在深夜刷番剧停不下来。有次陈睿、徐逸、和COO李旎去看展,三个人讨论着公司业务,突然就找不到陈睿了,因为他跑到自己喜欢的展区拍照去了。陈睿在B站和微博的头像,也都一直是二次元。当年陈睿给徐逸发邮件表明对B站很感兴趣,希望见一见。徐逸按名字和邮箱在微博找到一个自称金山网络副总裁的人,却用着二次元的头像,觉得“这人有点意思”,要见一下。“选择bilibili这个名字,是因为《某科学的超电磁炮》里的炮姐吗?”当穿着西装,拿着可乐的陈睿,问出这句话只有圈里人才懂的梗时,徐逸也明白了陈睿是老二次元,为最终接受他的投资和让位埋下了伏笔。
陈睿说,“B站可能是这辈子能遇到的最适合我的事,我甚至觉得我就是为做它而生的,因为我过去所有的积累在B站都用得上。” 从B站初期的财务人员、到关键时刻的融资、到管理层的搭建,陈睿参与了B站从网站变成公司的全部建设。陈睿是全身心地投入B站。没有陈睿,B站一定走不到今天。
很多人成立公司,只是为了赚钱。所以从对钱的态度,也可以判断出管理层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陈睿对钱似乎不太敏感。作为参与过金山和猎豹移动两次IPO的人,1978年出生的陈睿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在猎豹移动上市前几个月,作为联合创始人的陈睿决定加入B站,因此放弃了一半的猎豹股权。按当时IPO的价钱,价值1亿多人民币。除了钱,陈睿对权力也没有很大欲望。2008年他的贝壳安全和傅盛的可牛、金山毒霸合并成猎豹移动,陈睿有机会成为新公司的老大,但他认为傅盛更适合做CEO。更不可思议的是,由于出生在民航系统,陈睿从小的生活环境就都是空姐,所以他说自己对漂亮的女生见怪不怪。不贪财、不贪权、不好色,就爱宅家看动画,这样的CEO让人安心不少,不容易有“大新闻”。
陈睿当然不是完美的。他带着典型的成都人的悠闲自得。陈睿曾经的同事吐槽说,和陈睿一起出行都会担心赶不上飞机,因为他很慢。“大事面前有静气”,这是陈睿的口头禅。慢,让B站错过了垄断国产动画的机会,也在游戏直播行业晚了两年。但是慢有慢的好处,那就是犯错少。陈睿的微信签名是 “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犯下的错误会积累,获得的成功会消失。”与其说陈睿是慢,不如说他是很谨慎,希望走对每一步。而陈睿的这种谨慎,反映在B站的发展上就是稳。不管是在B站的出圈还是商业化上,都能明显感觉出这种稳。
B站最大的护城河是社区文化,而社区文化需要时间培养,要的就是慢。但中国互联网企业最不擅长的恰恰就是慢。在资本的推动下,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从团购到外卖,从短视频到直播,中国互联网企业CEO的字典里似乎就没有“慢”这个字。但陈睿是个例外。陈睿在B轮融资才接受了腾讯的投资;之后腾讯追加的投资、阿里的投资、以及索尼的投资都在上市后。在2019年前,B站也从未做个任何营销活动。在商业化上也是极为克制。陈睿带领的B站虽然走的很慢,但这是社区性平台最好的选择。就像段永平说的,fast is slow,欲速则不达。中国从来不缺野心勃勃、增长惊人的企业,比如曾经的乐视、暴风影音,还有现在的字节跳动。
B站被称为是中国的Youtube,但B站视频里几乎没有任何广告。面对何时大规模上广告时,陈睿这么回答,“我会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B站现在也挣钱,在我有办法的时候,我还是尽量让它晚出现一点,或者出现的质量更高一点。”陈睿对广告的克制,让我更加坚信他的确把用户放第一位,也让我更加相信他会带领B站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我知道的对广告如此克制的CEO,上一个是亚马逊的贝索斯。
视频不加广告,你可以想象陈睿顶着来自资本怎样的压力。然而另一边,并不是所有B站用户都能理解陈睿。2016年B站由于版权方的强制要求(其实是国内同行施压版权方,要求获得授权的各家必须统一使用贴片广告,不然用户都会来B站),在新番中加入了贴片广告,违背了B站新番永不加贴片广告的承诺,引起了用户的强烈不满。陈睿选择了道歉,“如果大家不愿接受这种可跳过的广告,B站会尊重大家的意见,宁可不上线番剧。B站未来有可能会倒闭,但绝不会变质。”。在引入付费大会员时,陈睿再次被围攻。应该说陈睿是整个互联网最爱道歉的CEO。“那不叫道歉,叫解释。错了就要认错,挨打就要立正。这是做社区运营必须有的态度”。优爱腾的CEO,谁有这样的态度?而且公司要道歉,都是公关写搞、然后以公司名义发出,很少有陈睿这这样的,以CEO的身份出来道歉。



陈睿是中国最懂社区的CEO。近半年来,当各家都推出了PUGV产品,花重金挖B站up主,以为这样就能建立社区时,陈睿说,他对社区的理解是,“用户的体验不是来自于你的产品本身,而是来自于这个用户跟其他哪些人在一起“。用户只有和自己价值观相似、有共同兴趣的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有正向的交流,形成文化,并最终形成社区。大水漫灌式的用户增长和不加区分的疯狂引流是不可能有社区属性的,而这正是行业对手们在做的事。
陈睿可能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最亲民的CEO。不管是在B站上,还是线下的活动中,陈睿都会经常和up主和用户互动。作为长辈、企业高管和成功人士,他能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角度去和普通用户交流,聆听他们的建议。陈睿多次强调,B站是一家来自用户的公司,用户是这个社区的业主,而管理层只是服务这群业主的物业。
最开始我说现在我看管理层的时间远超过看行业。为什么?因为好的管理层,能带领公司改变行业布局,甚至开辟一个新的行业。B站所在的视频行业绝对不是个好行业。在这个行业倒下的企业,估计有几十家。B站也属于社区,但中国的社区,天涯、猫扑、豆瓣都在衰落。但陈睿把两者结合起来,把B站带入一个全新的细分行业:视频社区。
字节跳动起来的时候,媒体都在说张一鸣好厉害,在BAT夹缝中活了下来。那你有没有想过B站面对的都是什么对手?背靠着BAT几乎无限奶的优爱腾;不断靠钱猛砸的字节旗下的西瓜视频;被腾讯扶持给钱给流量的快手、斗鱼、虎牙。结果呢?结果现在B站市值是爱奇艺的2倍,是斗鱼虎牙加起来的3倍多。B站的崛起让优爱腾抖快5大巨头匆匆布局PUGV中视频领域。最牛逼的是,陈睿达到这一步,还是在B站视频中几乎没广告的情况下。没广告对视频行业意味着什么?相当于陈睿让出一只手和5个巨头打,不仅没被打死,目前还占了优势。所以每次我听到说B站不行没广告,我内心就想,幸好B站没广告,不然陈睿能打到优爱腾三家合并来对抗B站。
我认为陈睿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好的CEO,没有之一。有时候我觉得他一个人扛着B站走,他倒了B站也就倒了。所以如果有一天陈睿不再掌控B站,我会立刻清仓B站。
COO/副董事长 李旎
85后,24岁大学毕业后就创立了咨询公司,26岁加入猎豹移动做人力资源高管,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最年轻的人力高管。2014年受陈睿邀请,加入B站。现在看来李旎这个选择太对了,猎豹移动市值现在不到B站百分之一,但是放在当时是需要很大魄力的。猎豹的CEO傅盛非常重视李旎。当初为了挖李旎进猎豹移动,傅盛开出的待遇是:现金部分和他一样多,股票也不少。甚至可以只需要一半时间在猎豹,一半时间在她自己的团队。CEO这么重视李旎,加上猎豹刚刚上市,有两千多人,正在飞速增长;对比一下,当时的B站只有40多人,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小破站。更重要的是,李旎并不是二次元,据说在猎豹和陈睿的交集也不多,甚至陈睿当初并不太赞同傅盛重用当时才20多岁的李旎,所以我很好奇她为什么会接受陈睿的邀请。
陈睿游说李旎的理由很简单:“你太累了,人生还是需要一份做得开心的工作。你过来,我们可以做一些快乐的事情。”而李旎自己说她是因为理想主义的感召。李旎有个梦想是推动动物的生存权益,还有帮助那些患有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这些罕见疾病的人。之前在和别的CEO谈完业务,聊这个理想时,他们都能不理解,只有陈睿和徐逸说, “很好,我们一起做”。李旎感觉遇到了知音,发现自己和B站的价值观相同。
“他们俩都很理想主义, 做事不是个人成就驱动, 也不是金钱驱动”,这是李旎对徐逸和陈睿的评价。但只有理想主义很难在激烈的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中生存下来。所以B站需要实干主义的人。李旎恰好就是这样的人。她负责B站战略具体落实、平台运营、版权引进和各类投资规划。在每季度的电话会议中,可以明显感觉到陈睿讲的更多是方向,李旎会回答具体业务的情况。如果说陈睿和徐逸决定一场仗打不打,李旎就是那个亲自下场带兵打仗的人。仗能不能打赢,全靠她。所以短期内,李旎的动作对投资者非常重要。
做咨询出身的人一定是雷厉风行的。李旎给我的感觉就是执行力很强,做事很快,刚好补充了陈睿的“慢”。从跨年晚会、《后浪》三部曲、《说唱新世代》、《风犬少年的天空》,B站这一系列的快速出圈动作,背后的推手和执行者都是李旎。除了对陈睿“慢”的补充,李旎爱打仗的性格也很好补充了陈睿的“佛系”。随着B站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打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都会是硬仗。我担心不喜欢打仗的陈睿会陷入当时和360打的那种疲惫中。但了解到李旎是那种爱打仗,“你不行走开,我来”的性格之后,我就打消了顾虑。他们性格互补,让我觉得B站的管理层更稳。
李旎虽然“快”, 但不是急功近利。面对“想要把B站做成什么样?”的问题,李旎的回答的是,“我只想守护B站。我们想做一家一直存在的公司。虽然没有很响亮的口号,但我希望我退休的时候它仍在,所以我们不能提前消耗它本身的资源、价值,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和陈睿和徐逸一样,她是真的热爱B站,而且也是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李旎说她和徐逸陈睿三个人的共同特性就是都很“宅”。“很多人问我们三个人平时做什么,我说除了工作就是在家‘蹲着‘,真的,分别’蹲着‘。’蹲着‘的意思就是在家宅着,能不出去就不出去,能不见人就不见人” 。我每次看到李旎这段话总是笑出来。爱宅的人不容易搞出什么大新闻。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表达我眼中的B站管理层,是怎样的人。我敢满仓B站,很大的原因是他们三个都很稳:为人低调、价值观很正、长期主义者、对商业化克制、热爱这个行业、有远高于金钱的理想。有时候觉得他们不是在管理B站,而是在守护着B站和B站的用户,在B站的“桃花源”外围筑起一道墙,抵挡着来自行业对手和资本的冲击。
B站三季度财报前,景林资本三季度减仓了30% B站,高瓴资本三季度直接清了50%的B站。我觉得快拿不住的时候,我就把陈睿和李旎的演讲、采访看一遍。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我不是在投资B站,而是在投资他们三个人。假如有一天,我要去一个孤岛上生活很久,我现在就可以把我全部的资产变现,然后All in B站,就当作委托交给他们帮我管理。这就是我对B站管理层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