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笔记

2022-09-15 13:28 作者:不可执一而论  | 我要投稿

重点难点:

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史实。
3.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古希腊时期——村社自治
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村社

村社是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社会经济组织。由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包括同一氏族的和其他氏族的一群家庭组成。土地公有,牲畜、农具等财产私有。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庄园法庭

最能够体现庄园主权威的为“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
其特点为:
(1)非常设机构,根据地方问题多少和庄园主本身意愿来决定开庭间隔。
(2)开庭时,当地农民都要参加,也非所有人有发言权,由代表组成陪审团。
(3)庄园法庭诉讼程序死板;法庭的判决,其结果不一定能够被执行。庄园法庭对当时解决庄园内部问题和调整庄园内部关系起到重大作用。
(2)10一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
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①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
经营活动。
②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社区治理从治理主体到具体运作,都具有突出的社会性。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便利,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消化和缓解,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近代西方社会“社区治理”的特点。

将社会福利与社区治理相结合;
自上而下推行;
带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
建设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行会

西欧行会是在反对封建领主和城市贵族压迫剥削斗争中产生的,也是在生产力低下、市场狭小的条件下,出于排斥竞争目的而组织的。行会既是生产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也是具有严格封建等级制度的封建组织。12世纪以前,行会在争取城市独立,保护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保存与发展手工技术和生产经验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生产发展,市场扩大,行会就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4世纪起,西欧的行会开始解体。


近代早期——地方自治

(1)原因: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2)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3)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4)法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地方自治的两种理念:“保护主义”与“钦定主义”
(1)英美法系国家的地方自治制度以“人民自治”理论为基础。认为自治的权利是天赋的,是人民所固有的,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出现后,这种固有的自治权仍然存在,国家不但不能干涉,而且应予以保护。这一理论又称“保护主义”。
(2)大陆法系国家的地方自治制度以“团体自治”理论为基础。认为地方自治的权利不是天赋的,不是地方人民所固有的,而是由主权国家所赋予的,国家可随时收回这种权利。这一理论又称“钦定主义”。
(5)工业革命时期——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①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②概况: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的发展
(1)原因:西方各国政府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2)表现
①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③社区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3)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辨析地方自治与社区

(1)地方自治是指在一定的领土范围之内,全体居民组成法人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在国家监督之下,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地方自治机关,利用本地区的财力,处理本区域内公共事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地方自治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2)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内部归属感。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发展

(1)表现
①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②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③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影响: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济贫法

160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伊丽莎白一世制定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它规定以教区作为济贫的基本单位,分类救济。第一次将政府济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缓解贫困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①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②评价:积极: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起源于英国,是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1)前提: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资金来源: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变化: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6)作用:缩小贫富差距,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
认识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1)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多角度认识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1)原因: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政府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措施,并最终演变成福利国家政策。
(2)前提: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3)资金来源: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4)变化: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了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5)种类: 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等地保障范围广。
(6)特点:覆盖面广,保障程度高,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
(1)覆盖范围的普遍性,各项社会保险法规中明确规定了该险种的义务参保人。
(2)缴费政策通过统一的缴费率和与缴费期限挂钩的待遇确定方式,使所有的参保者平等地分担风险,政府对特殊群体提供缴费补助。
(3)待遇与缴费紧密联系,个人参保与缴费情况挂钩,养老金的调整机制也反映了社会新增财富在劳动者与退休者之间的公平分配。
(4)自治管理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一大特色,自治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险事务的具体经办,包括保险基金的征集、管理和发放、社会保险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以及(社会保险纠纷的初步协调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
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3)影响: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

(1)经济改革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
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存在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
日益严重化的负面影响。
(3)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
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
普遍性:普遍性是因为社会保险是面对整体社会成员,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
福利性: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的性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实施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社会公平性:一方面, 社会保险中不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和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享有的权
利与承担的义务并不严格对等,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为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的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互济性:社会保险通过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有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别收取社会保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济助被保障对
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