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发掘简报

2021-11-03 13:24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明珠花园隶属荣华房地产开发公司,一期工程占地73亩。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北100米处。东邻迎宾大道,南边与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办事处及西安市第66中学相接。地处北郊龙首塬北坡。1999年12月——2001年1月,我们对明珠花园一期工程的15座楼基的古墓葬全部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战国至两汉的墓葬321座。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我们对其中13号楼基的古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古墓葬60座,除一座M36为东汉墓外,其余59座均为秦墓。13号楼为高层建筑,地基下挖5.7米,发掘工作即在下挖5.7米的基槽内进行的。基槽东西长43、南北宽36米,面积1548平方米。59座秦墓集聚分布其中,方向东西、南北均有,其中还有一部分墓葬葬式比较特殊,这在北郊历年的发掘中尚属首次(图一)。经过初步的整理和研究,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第一类为竖穴土坑墓,共46座。竖穴土坑墓则以有无二层台而分为A、B两型。第二类为洞室墓,共13座。因洞室的位置不同,分为C、D二型。

A型27座。其中19座为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另有8座形状不规则,一般为墓室的短边的长短稍有差别,但近似于长方形。可分为三式。

Ⅰ式12座。墓口平面呈长方形,一般较为窄长,宽长的比例一般为1/3—1/4,墓壁竖直,无收分。此式墓葬的编号为M2、M3、M4、M6、M14、M15、M16、M17、M19、M27、M39、M70、M71和M77。如M27,系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5°。墓长1.9、宽0.54、残深0.4米。无任何葬具及随葬品。葬有3具人骨,头向、面向不一,皆为屈肢葬。3具均为女性青年(图二)。再如M4,为东西向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95°。墓长1.80、宽(0.62—0.72)、残深0.18米。无葬具,在人骨的足部随葬一残破的陶罐。葬有1具老年男性人骨,为侧身屈肢葬,头向北,面向东,上肢平伸,肱骨上部压在下颌的牙齿中,下肢卷屈于胸前,整个骨架紧贴墓葬南壁,骨架和随葬所占面积不到墓室平面的二分之一(图三)。

Ⅱ式8座。平面呈长方形,也有少数短边长短略有差别的不规则长方形。墓室较宽,宽长比例约为1/2,墓壁竖直,无收分。此式墓葬的编号为M9、M45、M49、M61、M62、M65、M79、M81。如M65,为南北向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0°。长1.80、宽(0.70—0.80)、残深0.22米。无任何葬具和随葬品。葬有4具人骨(采集一例头骨,为青年男性)。头向、面向各种各样,卷屈乱葬于墓坑内(图四)。再如M61,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75°。长2.40、宽1.00、残深0.66米。无葬具和随葬品。葬有1具人骨,青年,男性。躯体仰卧和墓室的长边垂直而和短边平行,即头南足北,面向西,上肢肱骨和肩部垂直,肘骨向内折屈,双手平交置于腹部,骨盆紧贴墓室南壁,下肢的股骨和胫骨正面折屈,竖直贴于墓壁上(图五)。

Ⅲ式4座。平面呈长方形或近似于长方形。墓室较宽,上大下小,有收分。此式墓葬有M29、M60、M63和M78。如M60,为近似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5°。墓室上口长2.10、宽0.90米,底长1.72、宽0.74、残深0.60米。无随葬品和葬具。共葬有4具人骨,三男一女,均为青年。四个人骨卷屈垂直相互交错叠压置于墓室的东半部,躯体和墓室的长边垂直,和短边平行,均头北足南,头向、面向不一(图六)。

B型 共19座。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在墓圹的下部设有生土二层台,少数二层台面上有摆放棚木的痕迹,多数二层台面上则没有棚木,上下连通。根据二层台的位置、龛的有无分为三式。

I式 3座。为单边或双边二层台。墓壁竖直,上下无收分。M 20和M76为单边二层台,而M46为双边二层台。例如M20,系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360。在墓室的东边留有生土二层台,二层台以上的墓圹长1.56.宽0.72.残高0.40米,二层台以下墓圹长1.56、宽0.50、深0.12米。无葬具和随葬品。墓主人为仰身屈肢葬,女性,青少年。头向北,面向东,上肢肱骨和肩部垂直,肘骨向内折屈,双手置于颈部,下肢正面折曲微侧,双足位于臀部东边(图七)。M46,系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菜,方向180°墓长1.60. 宽(0.96一0.86 米,墓室东、西两边有生土二层台,二层台以下的墓室长1.60、宽0.58、深0.30米。有木棺痕迹。无随葬品。墓主人为中年男性。葬式为侧身屈肢特甚,上肢的肱骨和肩部基本垂直,肘骨向内交叉双手置于胸前,下肢的股骨和胫骨正面折屈,并置于腹上部,脚跟紧贴臀部(图八)。

Ⅱ式13座。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四边均有生土二层台,二层台以上墓壁有收分4座,分别为M22、M40、M57和M77。现以M57为例,此墓系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356°。二层台以上有收分,上口长2.36、宽(1.20—1.36)、残高0.70米,下口长2.20、宽(0.96—1.10)米,二层台以下长1.80、宽(0.83—0.74)、深0.30米,二层台以下墓壁竖直。此墓有木棺,棺长1.58、宽0.45米,无随葬品,墓主人为仰身屈肢葬,头向北,面向上,左臂平放和肩部垂直,右臂肘骨和肱骨垂直,右手置于腹部左边,下肢正面折曲,足位于臀部的右侧(图九);二层台上下墓壁竖直的8座。分别为M8、M25、M38、M42、M44、M51、M59和M80,现以M38为例,此墓系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5°。墓室上口长2.1、宽(1.42—1.22)、残深0.20米,二层台长1.70、宽(0.94—0.74)、高0.16。无随葬品。葬具为木棺,长1.60、宽(0.70—0.60)。葬式为侧身屈肢葬,且卷屈特甚,头向北,面向南,上体肢骨和下体肢骨相互弯折叠合,卷屈成一团(图一○);另外还有M66,二层台以上墓壁竖直,而二层台以下有收分,此墓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75°。墓室上口长2.98、宽1.90、残深0.70米,二层台边长2.30、宽1.08、深0.50米,墓底长1.96、宽0.84米。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面向上,上体肢骨和下体肢骨均平放于墓室内,墓主人为青年男性。无棺椁和随葬品(图一一)。

Ⅲ式3座。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四边均有生土二层台,在头端的二层台壁上凿一头龛,二层台上下墓壁竖直的有M28和M41。现以M41为例,此墓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75°。二层台以上墓圹长2.2、宽1.16、残深0.36米,二层台以下墓圹长1.76、宽0.98、深0.60米。头龛为方形,长0.40、深0.30、高0.36米,龛内放一陶壶。葬具为木棺,尺寸不清,仅存部分板灰。葬式为仰身屈肢特甚,头向西,面向北,下肢的肱骨和胫骨正面折屈,并置于腹上部,脚跟紧贴臀部(图一二)。二层台以上墓壁有收分的只有M21,此墓系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70°。二层台以上墓壁有收分,口大底小,上口长3.10、宽1.60、残深1.00米,下底长2.88、宽1.28米。二层台以下墓壁竖直,墓底长2.36、宽0.96、高0.78米。二层台上有棚木痕迹,棚木宽0.10米,共有三条。头龛为弧形,长0.60、深0.30、高0.60米,龛内放有一小动物骨骼。有棺木痕迹,尺寸不清。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面向南,右臂折、曲,手置于肩部,左臂及下肢平放。墓主人为青年女性。墓室内随葬陶壶1件(图一三)。

C型共3座。系偏洞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道)下部长边一侧凿一长方形洞室,洞室与土圹的方向相同。此型墓葬的编号分别为M36、M54和M74。例如M36,此墓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偏洞室墓,方向96°。墓道壁竖直,无收分。洞室在墓道的南边,为长方形弧顶直壁。墓道长2.50、宽1.60、残深0.70米,偏洞室长2.10、进深0.60、残高0.60米。葬具为木棺,因只有板灰痕迹,故尺寸大小不详。墓主人为青年女性。人头部随葬一陶罐,腿部有铜带钩1件。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上,上肢折曲,下肢平直(图一四)。又如M74,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偏洞室墓,方向105°。墓壁竖直,但在东、北、西三边留有生土二层台,墓道长2.10、宽1.50、残深0.30米,二层台宽约0.23米,二层台至墓底深0.17米,洞室在墓道的南侧,洞室长1.70、进深0.40、残高0.56米。洞室内置一木棺,棺长1.60、宽(0.52—0.48)米。无随葬品。墓主人为青年男性。葬式为侧身屈肢,头向东,面向南,左臂平直,右臂稍弯,手置于腹部,下肢骨正面折屈,足贴近于臀部(图一五)。

D型 共10座。系直线式洞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道)下部短边一端凿有一长方形洞室。洞顶均为弧顶。此型的墓葬编号为M5、M12、M18、M31、M32、M35、M56、M68、M69和M72。墓道壁上下有收分,口大底小的有8座。如M31,系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90°。墓道上口长2.80、宽2.20米,下底长2.40、宽1.72米,墓道被一座东汉墓(M34)墓室打破,南北两边各有一盗洞,是通往M34的。墓室的底部与墓道底平行,葬具为木棺,长1.68、宽(0.56—0.32)米。但是葬具的下边垫有0.20米厚的坚硬五花土和0.10米厚的淡黄色坚硬花土。墓主人为青年男性。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北。墓内只出土铜带钩1件(图一六)。又如M35,系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355°。墓道壁略有收分,墓道上口长2.40、宽1.20、残深0.50米。洞室在墓道的北边,墓室长2.10、宽0.83、残高0.48米。墓室内有木棺痕迹,长1.80、宽0.70米。墓主人为中年男性。葬式为仰身屈肢,且屈肢特甚,头向北,面向上。出土随葬品4件,分别为陶盂、陶釜、铜环和铜带钩各1件(图一七)。再如M12,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78°。墓道壁略有收分,上口长2.08、宽1.18、残深0.50米,紧贴墓道北壁殉有四具人骨,殉人相互交错、上下叠压,挤压在长1.30、宽0.60米的见方内。墓道内殉人采集了两例骨架,性别为一男一女,均为青年。墓室底低于墓道底0.30米,墓室内葬有一具人骨,为男性青年,头向东,面向上,为侧身屈肢特甚,骨架比较零乱(图一八);墓道壁竖直的有2座。如M68,系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方向5°。洞室位于墓道的南端近底部,洞室的底高于墓道的底。墓道长2.74、宽(1.90—1.76)、残深0.74米,洞室长1.86、宽1.10、残高0.60米。葬具不明。葬式为仰身屈肢葬,头向北,面向西,上肢垂直于肩部平放,下肢折屈,足位于臀部。墓内随葬陶罐1件,骨器1件,残铁器1件(图一九)。

二、葬式和葬具

59座秦墓,均发现有人骨架。葬式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乱葬、屈肢葬和直肢葬。

第一类 乱葬

共19座。乱葬中又可分为单人乱葬、双人乱葬和多人乱葬。19座墓穴中共葬有63具人骨,最少1具,最多8具。我们共采集了29例人骨标本,经专家①鉴定:9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只有1例老年,1例中年,余皆为青少年。单人乱葬有M17、M61和M79三座。如M17的头骨紧贴墓壁,下颌骨和颈椎偏离过大,显然是非正常埋葬(图二○)。又如M61,约2平方米的长方形墓穴,人骨架却纵放在墓穴的一边,和墓穴的长边垂直,以致于下肢紧贴于墓壁上(图五);双人乱葬只有M15一座,两人均为侧身屈肢,两头位于墓室的中部,面面相对,一东一西,经鉴定,墓主为一男一女,青年(图二一)。多人乱葬最多,分别为M2、M3、M6、M9、M14、M16、M19、M27、M39、M 、M63、M65、M71、M73和M78。如M71,8具骨架左右相互交错、上下叠压,人骨架和墓室的长边平行(图二二)。另如M60,四具骨架相互叠压横放在墓室的一边,人骨的方向和墓的短边平行(图六)。乱葬墓中葬式全部为屈肢葬。乱葬式的墓葬形制均为A型竖穴土坑墓,墓内填土皆为黑褐色花土。均无任何随葬品和葬具。

第二类 屈肢葬

共33座。屈肢葬可分为三种。仰身屈肢9座(图二三,2、7)、侧身屈肢11座(图二三,5)、蜷曲特甚 12座 (图二三,6、8),另外还有俯身屈肢葬 1座(图二三,l)。屈肢葬的慕葬形制,A 型竖穴墓有4座,B型竖穴带二层台墓有16座,C 型偏洞室墓 2座,D型直线式洞室墓有9座。

第三类 直肢葬

共7座。其中1座为俯身直肢(图二三,4;图二四),其余6座均为仰身直肢(图二三,3。A型竖穴2座(其中俯身1座、仰身1座),B型竖穴3座,C型偏洞室1座,D型直线洞室1座。

59座墓葬中,19座乱葬墓和2 座俯身葬菜均没有任何葬具,剩下的38座只有 12座墓葬有木棺,还有3座二层台上有棚木痕迹,墓室里有木馆,其余有无葬具不清。这些有葬具的墓葬除2座为C型墓,2座D型墓,余为B型墓。有木棺的墓葬只有2座葬式为直肢葬,其余均为屈肢葬。大多数木棺尺寸不详,只有下列几座墓葬木棺的尺寸分别为M25∶长1.84、宽0.70米;M57∶长1.58、宽0.46米;M59∶长1.70、宽0.63米;

四、随葬器物

明珠花园13号发掘的59座秦墓,随葬器物较少,只有12座出土有随葬器物,仅占所有墓葬的五分之一,而且数量很少,最多的4件,最少的只有1件。其余47座无任何随葬品。共出土随葬品21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和铜钱1枚。

1.陶器 最多,11件。器形有罐、壶、釜、盂、瓮。

罐4件。根据其形制不同,可分为三式。

Ⅰ式2件。标本M36∶1,泥质灰陶。直口,圆唇,圆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小平底。口部有一小孔,素面。口径12、最大腹径20、底径8、高13.2厘米(图二八,4)。标本M68∶1,泥质灰陶。直口,圆唇,圆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口部有一小孔,腹中部饰一道宽1厘米的竖绳纹。口径14、最大腹径21.6、底径10、高16.8厘米(图二八,1)。

Ⅱ式1件。标本M54∶1,泥质灰陶。侈口,卷沿,尖圆唇,束颈,圆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小平底。腹部饰一道宽2厘米的竖绳纹。口径11.2、最大腹径19.2、底径9.2、高22.8厘米(图二八,10)。

Ⅲ式1件。标本M4∶1,泥质灰陶(残)。圆肩,鼓腹,平底。肩部有两道凹弦纹,弦纹以下饰8厘米宽一周竖绳纹。最大腹径22.4、底径12.8、残高20.8厘米(图二八,3)。壶3件。分为两式。

Ⅰ式2件。标本M41∶1,泥质灰陶。侈口,双唇,颈粗长,圆鼓腹,底部竖直,似假圈足,平底。颈、腹部有凸弦纹6周。口径11.2、最大腹径17.2、底径8.8、高20.8厘米(图二八,6)。标本M21∶1,器形同上。口径10.4、最大腹径20、底径8、高20厘米(图二八,5)。

Ⅱ式1件。标本采集∶1,泥质灰陶,有盖。侈口,平沿,方唇,短束颈,圆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小平底。肩、腹部有两道凹弦纹。口径11.2、腹径20.8、底径7.6、通高21.6厘米(图二八,7)。

釜2件。分两式。

Ⅰ式1件。标本M35∶2,夹砂灰陶。侈口,

方唇,翻折短沿,短颈微束,凸肩,深鼓腹,圜

底,稍尖。腹部饰横向绳纹,圜底饰方格纹。口径15.2、最大腹径22、高14.8厘米(图二八,9)。

Ⅱ式标本M32∶1,夹砂灰陶。直口,圆唇,凸肩,浅鼓腹,圜底。腹部饰竖绳纹,圜底。饰横向绳纹。口径14.8、最大腹径17.6、高12.4厘米(图二八,8)。

盂3件。根据形制和大小的不同分为三式。

Ⅰ式1件。标本M14∶2,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斜平沿,上腹稍内曲,下腹斜收,折腹明显,小平底。素面。口径27.6、底径7.2、高8.8厘米(图二八,12上)。

Ⅱ式1件。标本M32∶2,泥质灰陶。敞口,圆唇,上腹微束,折腹不明显,平底。素面。口径10.4、底径7.2、高6.4厘米(图二八,11)。Ⅲ式1件。标本M35∶1,泥质灰陶。敞口,圆唇,颈微束,上腹较直,下腹斜收,矮圈足。腹部有四道凸棱。口径22、底径8.8、高10.4厘米(图二八,2)。

瓮1件。标本M14∶1,泥质灰陶,有陶盂(M14∶2)当盖。直口,方圆唇,圆肩,鼓腹,平底。腹上部饰四道弦纹间隔的三周竖绳纹,腹中部饰一周宽1厘米的竖绳纹,其余素面。口径19.2、底径14、高20.4厘米(图二八,12下)。

2.铜器 共6件。器形只有带钩和铜环两种。

铜带钩 4件。根据形制不同分为二式。

I式 2件。标本M35∶1,器身扁圆,厚突如琵琶形,钩首似鸟头,细长而粗圆。钮位于腹后半部。长5.5、腹宽1.2、腹厚0.5厘米(图二九,3)。标本M42∶1,形状同上,钩首残,腹前部有两道凹弦纹(图二九,4)。

Ⅱ式2件。标本M31∶1,曲棒形,钮位于腹中部,钩首残。残长9.3、腹宽0.5厘米

(图二九,5)。标本M36∶2,曲棒形,钮残,位于腹部1/3处,钩首残。残长12.2、宽0.8厘米(图二九,6)。

铜环2件。圆形,断面均为扁椭圆形。标本M35∶3,环外径5.2、环宽0.6厘米(图二九,1)。标本M42∶2,环外径5.1、环宽0.3厘米(图二九,2)。

3.铁器共出土5件。因锈蚀严重,无法分辨器形。

4.玉器2件。白玉,玉质较差,表面看似骨器。一件鼻塞,标本M18∶1,圆柱形,长3.8、直径1.2厘米(图三○,1)。另一件肛塞,标本M68∶2,圆柱形,长5.2、直径1.3厘米(图三○,2)。

5.铜钱1枚。标本M59∶1,出土于墓主人腿部位置。圆钱方孔,无内外椁,正面有半两二字,两字上一短横,半字上部方折,半字下边一横较短。直径2.8、孔径0.75×0.8厘米(图三一)。

五、结 语

1.关于墓葬的年代

此墓地的 59座秦墓,除19座为乱葬墓外,其余 40座均为正常埋葬。墓葬形制为A、B、C、D 四型,也就是竖穴土坑,竖穴土坑带二层台,偏洞室和直线式洞室墓。根据以往的发现,直线式洞室墓的出现,当在战国中期前后,而且竖穴墓道的长宽均大干墓室,40座中有 10座为直线式洞室墓;所以说此墓地的上限应不早于战国中期。19座乱葬墓中的63具人骨均为屈肢葬,40座正常埋葬墓中有33座为屈肢葬,屈肢葬是秦人特有的葬式,这59座墓葬应为秦墓无疑。有随葬器物的墓葬只有12座,大多数为直线式洞室墓,但是器物的数量仅有 20件,式罐和西安半坡I式罐相似,Ⅲ式罐和西安半坡Ⅲ式罐相同,IⅢ式盂和西安半坡Ⅲ 式孟相同,广式陶壶和咸阳塔尔1.关于墓葬的年代

此墓地的 59座秦墓,除19座为乱葬墓外,其余 40座均为正常埋葬。墓葬形制为A、B、C、D 四型,也就是竖穴土坑,竖穴土坑带二层台,偏洞室和直线式洞室墓。根据以往的发现,直线式洞室墓的出现,当在战国中期前后,而且竖穴墓道的长宽均大干墓室,40座中有 10座为直线式洞室墓;所以说此墓地的上限应不早于战国中期。19座乱葬墓中的63具人骨均为屈肢葬,40座正常埋葬墓中有33座为屈肢葬,屈肢葬是秦人特有的葬式,这59座墓葬应为秦墓无疑。有随葬器物的墓葬只有12座,大多数为直线式洞室墓,但是器物的数量仅有 20件,式罐和西安半坡I式罐相似,Ⅲ式罐和西安半坡Ⅲ式罐相同,IⅢ式盂和西安半坡Ⅲ 式孟相同,广式陶壶和咸阳塔尔二层台上有棚木,12座墓有木馆的痕迹,随葬品也少的可怜,仅有 20件,最多的M35也只有4 件,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器物组合,可见此墓地为很穷的秦人贫民墓地,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3.关于乱葬墓

19 座乱葬墓,除3座单人、1座双人外,其余均为4人一8人的多人乱葬。同一墓葬中,性别有男女混合,或均为女性,多人葬中没有均为男性;只有单人乱葬都是男性,而且女性占多数。从年龄上看均为青少年。墓内无任何随葬品和葬具,但也没有任何刑具和生前被殴打的骨折等现象,所以他们也有别于刑徒墓;只是很随便地被埋葬,又好象是被强制地将许多人埋在一个很小的墓穴里。因此这些人的死因我们难以知晓,只能作以下推测,很可能是因劳累过度而死的赀人;或是瘟疫在青少年中流行,大人们无法也不想很好地埋葬他们,所以就仓促将他们草草一埋了事。

明珠花园秦墓的发掘为研究关中秦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尤其对研究西安地区秦墓的分期、墓葬结构、随葬器物的特点及秦人起初在西安地区的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附记∶简报中人骨的性别和年龄,是由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张宏彦教授鉴定,特致感谢。

发掘∶宋远茹 齐东林 马金虎 雷立智刘占龙 陈省安 吕建平等

绘图∶齐东林 雷立智 齐丽花

摄影∶张明惠

执笔∶宋远茹

西安北郊明珠花园秦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