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2021-11-03 13:2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考古》 2002年0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

1991年夏季,我队在配合陕西省西安市房地产二分局基建过程中,于唐大明宫遗迹保护区内先后发掘了两座汉墓。两座汉墓间距4.4米,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91CTDXM1、91CTDXM2(以下简称为M1、M2)。这两座汉墓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村龙首北路东段南侧,西距草滩路约170米(图一)。在该地点南部的铁东村、铁一村、龙首村、联志村和西铁党校等地,我队曾相继发掘汉墓18座①,表明这一带属西汉长安城东郊墓葬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因我队工作人员变动等原因,这两座墓葬的整理工作未能如期进行,但在此之前,我队已委托白荣金先生将随葬器物中的铁甲胄做整理研究气现将这两座墓葬的发掘收获报告如下。

一、墓葬形制

这两座墓葬墓室方向均为南北向,其中Ml为土坑竖穴墓,M2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

Ml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6、东西宽约1.8米,墓室底部距地表约2.2米。此墓破坏严重,除发现20件散乱的骨镰形器和一些人骨碎片以外,未见其他随葬品。骨镰形器呈弧形扁平状,一侧刻有四道凹槽,中部横穿二孔。有长短两种,长者4件,长度约11.5厘米;短者16件,长度约9.3厘米。长短两者均宽0.9~1厘米(图二)。这些骨镰形器与M2所出II式骨镰形器(M2:1)的形制完全相同,仅在长度上稍有差别,因此,Ml应与M2同时或年代接近。

M2方向5度。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19.88米,其中斜坡墓道长11.6米。侧壁竖直,顶部略起纵券。

甬道过洞式,平面似长方形,长3.2、宽1.3米。甬道在近墓室门处,向墓室门敞开呈喇叭状。甬道底部较平,顶部为券顶。甬道门已朽坏,底部留有门槽,宽0.1、深0.045米。东西两侧壁也留有竖立门槽一道,深0.19〜0.26、高1.4米。门槽内有白色门板灰迹,厚约0.04米。甬道南端近墓室门两侧各有一生土台,平面呈直边三角形,台高0.38-0.44米,表面较水平。西侧生土台上出有动物遗骨及铜铃1件。另外,甬道西南部近墓室门处有一长方形的白色板木灰迹,灰迹中部夹杂彩色漆迹。

耳室位于甬道东侧底面以上0.6米处,南距墓室门1.3米。平面为长方形,纵券顶,耳室进口处宽1.3、顶高1.3、深3.42米。在耳室口部进深0.2米处有门一道,门已朽坏,只在两侧壁各留有竖立门槽一道,门槽宽0.06、深0.12〜0.2米,槽内有白色板木灰迹。在耳室前部近门处有方形黑色板木灰迹,边长约0.7米,含有红色漆迹,内发现骨镰形器2件,似为一木质漆箱。耳室中部、后部置有陶仓、灶、罐、盆、壶及铜盂等随葬品。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4.8、宽2.5米。券顶,侧壁较直。北端开门,门已朽坏,仅剩门槽与门板灰迹。底槽宽0.12、深0.1米,东西两侧壁竖立门槽深0.24、宽0.14、高2.34米。在东、西两侧壁竖立门槽1.24米高度处,均有一直径0.17米的小圆洞,可能是插入门梁之用。在墓室的东、西、南三壁根部各有一道凹入壁内0.1、高0.15米的生土槽。墓室底面较高,比甬道底面高出0.4米,并有东西向、呈南北排列、厚约0.02米的木板灰迹分布。在北距墓室门1.62米处,又有一道东西向、厚约0.08米的木板灰迹,将墓室分为前后两部分。由此可知,原墓室底部可能铺有一层木板,东、西、南三壁叠筑木质墙,顶部还可能盖有木板或铺有草席,构成外椁室,椁室又用木板隔开,形成头(脚)厢、棺室。头(脚)厢进深1.6、宽2.3米,内置有铜镜、灯和陶彷、鼎等随葬品。棺室进深2.95、宽2.3米,西侧有棺一具,棺木已朽,以棺内保存的红黑色漆板灰迹来看,似为漆棺。棺长约2.7、宽0.75-0.9米。棺北部发现人的头骨和胸骨碎片,推测该墓主头向朝北。另外,在棺内及棺附近发现有陶鼎、壶、奁和铁削、被以及大量铁铠甲片。在棺室东部,有朽坏的木质漆箱1件,漆箱灰迹长1.74、宽0.5米,箱内有大量稻谷壳以及陶奁、盒等随葬品。在棺室的东南角有一直径0.5米的圆形盗洞,盗洞中发现有铜锹、铁秘、骨镰形器等器物。显然,该墓曾被盗掘、扰乱过(图三)。

二、随葬器物

M2虽经盗扰,但仍有较多随葬品出±o种类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锡器、玉器及骨器等,其中以陶器数量最多。计40件。均为泥质灰陶。器形有鼎、盒、壶、钫、盆、罐、仓、灶、匜、奁、灯、勺、熏炉和甑等。

鼎5件。形制大小相近。敛口,弧腹,圜底,附耳,三兽蹄形矮足;带盖,盖呈球冠形。足跟饰凸弦纹,盖素面,上有对等的三个环状钮。M2:42,鼎口径20.2、通高24厘米,盖径24、盖高5.8厘米(图四,7;图版贰,5)。

盒3件。其中2件为残片,1件较完整。形制大小相同。弧腹,平底,圈足,带弧形盖。口沿外与盖边缘饰三周凹弦纹。M2:89,口径19.2、最大径22、高18厘米(图四,10)。

壶6件,分二式。

I式:2件。大小相近。侈口,长束颈,圆弧腹,高圈足,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街环。口沿外、肩及腹部饰宽带纹。M2:67,口径18.5、圈足径22、高54厘米(图四,1;图版冬,6)。

II式:4件。彩绘陶壶,红彩。侈口,束颈,圆腹,圈足;球冠形盖,子口。盖内涂满红色,壶内亦涂红。壶口沿及颈部彩绘一周窄条纹和八个倒三角纹,间以星云纹;肩、腹部彩绘窄条纹与变形鱼纹相间的带状图案。

M2:18,口径12.4、最大腹径20.8、高31.6厘米(图四,2;图版贰,3)。

镜1件(M2:45)。直口微侈,束颈,圆腹,高圈足,腹部相对处各贴塑一铺首街环;義顶形盖,子口。铉口边长12、高43.4厘米(图四,5;图版叁,3)。

盆2件。形制相同。侈口,斜折腹,假圈足。口沿外、腹部及假圈足各有一道折棱。M2:28,口径60、底径32、高12厘米(图四,6)。

罐6件,分三式。

I式:3件。侈口,束颈,斜肩略弧,鼓腹,平底。肩与腹相接处饰细绳纹0M2:12,口径10.7、底径9.1、高20厘米(图四,8)。

II式:2件。M2:9,侈口,束颈,圆肩,斜腹,小平底。肩部饰绳纹。口径10.5、底径11.2、高25厘米(图四,3)。

III式:1件(M2:16)。直颈,圆肩,斜弧腹,平底略凹。素面。口径18.4、最大腹径30.5、底径14.5、高20.8厘米(图四,4;图版叁2)。

仓7件,分二型。

A型:方形仓。5件。圆直口,折肩,平底。M2:3,口内径14.5、外径17.6厘米,底长26.4、 宽23厘米,高52.8厘米(图四,11)。M2:7,口内径12、外径14.18厘米,底长20.4宽18.5厘米,高45.8厘米(图四,9;图版贰,6)。各方形仓出土时均装有谷粒

B型:屋形仓。2件。M2:80,仅剩陶仓顶部残片(图五)。M2:20,面阔44、进深25.8、高49.6厘米。四阿顶,正脊长32.4、四条垂脊各长20厘米。前后檐长55.2、宽35.6厘米。正脊与四条垂脊断面呈“凸”字形。屋顶为筒、板瓦相覆状,面阔有十一道、进深有七道瓦垄,每道三块板瓦。仓在高28.4厘米处有向前伸出的阳台,长与面阔同,宽3.6、厚0.8厘米。阳台围以3.6厘米高的栏杆,两角及距中轴线14厘米处各有一擎檐柱。栏杆正中断开为16厘米宽的缺口。阳台上的仓体开有两个方形门,门长、宽均为8厘米,二门相距3.6厘米,以中轴线相互对称。门有门板,为陶质,中有门环五个,分布于二门正中、门间中轴线以及二门外侧。仓体在距底部16厘米处内弧,距底部44厘米处长36.8、宽19.6厘米,此处略向外凸出,下呈底座状,有高2厘米的柱足10个,正脊面各4个,侧面各3个。仓通体涂白衣,并以红彩勾画一些细部。瓦垄前脸、阳台、栏杆柱子及仓房四角外棱、底座均涂红。仓体正面下方涂有“T”字形图案两处。侧、背面与阳台同高处有一周红条带。红条带以上的仓房两侧正中各绘有一窗户图形,背面也绘有对称的两个窗户图形。窗户均呈长方形,长6.8、高3.4厘米。窗内绘有细斜网纹。出土时发现仓内有大量粟壳(图六)。

灶1件(M2:24)。平面呈长方形,长34、宽27.7厘米。灶台高12.4厘米,与灶门正对的灶底端及左侧各有高出台面8.8厘米的挡风墙。二墙夹角处有一瓶状烟囱,高出台面13.1厘米。烟囱上开有5个三角形小口,其下及墙根部贴塑有烟道。灶面上有三个火眼,分别塑有固定的釜,釜口径分别为11.2、9.6、8厘米,并附有一大一小两个甑。灶台边棱抹斜,接近两个较小火眼的端壁上开有高7.2、宽8厘米的拱形灶门,门底距灶台底面1.6厘米。灶通体涂白衣,底面四周涂红边线,挡风墙外侧以红彩绘成三等分的栏状框(图七;图版贰,4)。

匜 2件。形制大小相同。平面呈圆角梯形。长底向外伸出一流,流断面呈梯形;短底外侧有一贴塑铺首街环。腹中部偏上向外凸出。匝内侧凹平底,外侧有一与之对应的假圈足。M2:57,长29.4、宽24、前端高10.8、后端高8.4厘米(图八,4)。

奁 1件(M2∶88)。已残。圆筒形,壁较直,下有三个兽形蹄足;带盖,盖略隆起,正中有一带圆形钮座的桥形钮。钮外围有一周凸起宽带和三个对称的云头形钮饰,盖面绘有红白云气纹、菱形几何纹,奁壁外侧绘有云气纹(图八,5)。

灯 2件。形制相同。平浅盘,竹节状柄、喇叭口形圈足。M2∶40,口径12.4、高10.4厘米(图八,2;图版叁.5)。

勺 3件,分二式。

Ⅰ式∶2件。勺体平面呈圆形;勺柄呈直棒形,下半部呈八棱形,上半部呈四棱形。M2∶43,勺体直径8、深8厘米,勺柄长 34厘米(图八,1)。

Ⅱ式;1件(M2;44)。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1.6、短径7.67、深3.2厘米。勺柄呈八棱形,柄端有一圆孔,柄长20.6厘米(图八,3)。

熏炉1件(M2:8)。器与盖均呈敛口豆状,以子母口相扣合。圈足状盖钮,中有孔与器相通。通体压印条纹、连续点纹,盖上还有三角形镂孔若干。M2:8,熏炉口径12.7、盖口径14.9、高14.9厘米(图九;图版贰,1)。

(二)铜器

计29件。多为小件铜器。器形有盂、算、镜、锹、筒形器、锥形器、带扣、环、泡钉、马蹄形器等。

盂2件。均锈蚀破碎,从器内的淤土可辨其形制。平折沿,直口,弧腹,凹底。腹壁对称卯接二铺首衔环,卯钉、垫片加工精细。M2:30,口径26.2、高10厘米。(图一〇,1)

篦1件(M2:32)。已残。圆形,筛状。口径13、高2.3、壁厚0.2厘米(图一〇,2)。

镜2件。均残。M2:65,仅存钮座。M2:47,保存较好。三角宽带纹缘,细密如指纹的云状地纹上饰线条较粗的蟠摘纹。钮已残,只剩圆形钮座。该镜入葬前已破碎,曾以红铜作为粘接物修复,故镜面不平整,断裂处多有箔状红铜(图一一)。

镦2件,分二式。

I式∶1件(M2∶75)。断面呈椭圆形,表面光清无纹饰。长7、宽2.3厘米(图一二,1)。可能是 M2∶68铍柄下端的构件。

Ⅱ式∶1件(M2∶91)。断面呈五边形,中留有木柄痕迹,开口一端有宽约0.6厘米凹入部分。长6.6、宽2.9厘米(图一二,10)。

筒形器 1件(M2∶34)。圆筒状,一端封口,近封口处有三周凸棱。高2.7、直径1.3厘米(图一二,3)。与洛阳烧沟 M82∶18 筒形器Ⅱ相似3、为铜车饰件。

锥形器 1件( M2∶22)。六棱锥形,中空,距底面0.4厘米处有一圆形穿孔。长2.8厘米(图一二,5)。

带扣 1件(M2∶14)。前部呈椭圆形,后部呈长方形、前宽3.5、后宽2.5、厚约0.2厘米。前部有一椭圆形穿,穿长径1.7、短径0.85厘米。穿前部有一向前上方伸出的牛角形倒钩,高出扣面及向前伸出各0.6厘米。后部有一长方形穿。扣表面铸出浮雕花纹(背面相应凹下)。长方形部分正中为一头牛,两侧各一鹿向外侧卧,图案延伸至椭圆穿周边和倒钩两侧。通长4.5厘米(图一二,4;图版冬,4)。

环2件。断面为圆形,附有铜插钉。M2:25,直径1.8厘米(图一二,7)。

泡钉8枚。球冠形钉盖。M2:59,盖直径1.2、高0.4厘米,钉长0.9厘米(图一二,6)。

节约1件(M2:27)。圆锥形,中空,近底部有一横梁。表面饰螺旋状纹饰。直径1.2、高1厘米(图一二,2)。

马蹄形器6件。形制大小相同。管状,一端外撇呈马蹄状斜口,斜口面呈椭圆形。表面光滑,用途不明。M2:13,长3.6、管状直径0.7厘米(图一二,9;图版叁,1)。

拐把形器1件(M2:56)。管状,一端较粗并成直角弯曲,中不通。通长3.3、弯头长0.4、直径1厘米(图一二,8)。

铃1件(M2:33)0近编钟状。遂上弧,内有铃舌。表面饰菱形网格纹,每格内有一小乳钉。通高5.6、钮高1厘米,舞长2.6、宽1.2厘米,铃舌长3.3厘米(图一〇,3;图版贰,2)。

(三)铁器

计11件。多数锈蚀严重。器形有铠甲、削、灯、铺首等。

铠甲由2857片甲片组成,总重量达16.5公斤。甲片可分为八型十一式气

A型I式:1297片。片体上平下圆,表面向上凸起,周边或经抹棱。片中心部贴金片、银片或丝帛。甲片一般长2.8、宽2.2、厚约0.1厘米,每片平均重4.5克。片上开10孔,孔径约0.2厘米。分布情况是在片体的两上角各开一孔,中上、中下及左右两侧各开一对纵孔大部分甲片上可见窄带穿过痕迹(图一三,1~3)。

A型Ⅱ式∶12片。片体略呈半月形。长2.8、宽1.6厘米。片上开7孔,其上保留有编绳痕迹(图一三,4、5;图一四,1~3)。B型∶66片。片体与A 工式相似而略长。长3.2~3.47、宽2.27~2.56厘米。片上开8孔,两个上角各一孔,中腰两侧及下部居中各一对纵列孔(图一三,6,7;图一四,4、6、7、10)。

C型I式∶618片。片体呈长方形,四角抹圆,正面微凸。长3.1~3.4、宽2.25~2.56厘米。片上开6孔,上部居中有一对横孔,两侧边中部偏上各有一对纵列孔(图一三,8、9;图一四,5、9)。

C型Ⅱ式∶62片。片体与C I式相同而尺寸稍大。长约3.45、宽2.62厘米。片上开8孔,除与CI式上的6孔布局相同外,在片体中部偏下另增一对横列孔(图一三,12、14;图一四,8)。

C型Ⅲ式;9片。片体与CⅠ式相同。长约3.35、宽2.62厘米。片上开7孔,是在C Ⅰ式各孔之外又另加一孔,或在甲片中央、或在下边正中,此孔大小不一(图一三,10、11、13)。

D型∶462片。片体呈长方形,四角抹圆。片长2.65~2.9、宽2.23~2.42厘米。片上开8孔,在四个边的中部顺边各开一对孔(图一三,15、16)。

E型;69片。片体呈长方形,四角抹圆,表面较平。长约4、宽2.6厘米。片上开13 孔,居中的上中部两处各开一对横列孔,下端为一单孔,两侧边对应各开两对纵列孔。其上保留有连级用编绳痕迹(图一三,17;图一五,8)。

F型Ⅰ式∶1片。微残。体略呈圆形,表面微凸。直径5.1~5.4、厚约0.1厘米。片上计有73个孔,中心开1孔,近中心处开8 孔,此8孔分为4对,规整地安排在圆片的垂直直径线上,其余的开孔则分作32 对,均匀地分布在片体周围边上(图一三,18;图一五,5、9)。

F型Ⅱ式∶1片。片体呈圆形。直径2.7厘米。片上开9孔,中心开1孔,四周8孔,排列情形与F Ⅰ式中部孔相同。出土时与F Ⅰ式片相连,片上清楚地留有细麻绳缀合的痕迹,表明了二者当初的组合关系(图一三,19)。

G型I式:23片。片体呈葵花籽形扁片,上端较窄,下部宽圆,正面弓起形成一定弧度。片体长3.9、下部宽1.65、厚约0.12厘米。片上开8孔,居中部上下端及中腰两侧各开一对纵列孔。部分甲片出土时仍保持着原来的组合关系及编绳痕迹(图一三,20、21;图一五,1、3、2、6)。

G型II式:33片。片体较G I式略宽肥。长3.55~3.85、宽2.1-2.15厘米。片上开有8孔,布局与G I式相同(图一三,22)。

H型I式:202片。片体呈椭圆形,正面微凸起。片上开8孔,分作四对,排列与G型片上的开孔相似。其中有28片形体略小,体长3.22、宽约2.34厘米;其余174片形3.94、宽2.5厘米(图一三,23.24;图一五,10、11)。

H型II式:2片。形状大小与H I式中较大者相同,开孔情形除8孔与H I式布局相同外,在其中部还加开一个很大的长方孔。此孔纵长1.1、横宽0.55厘米(图一三,25;图一五,4)。

另外,与上述铁甲片共存者,还有2件残铁片,可能为此铠甲上的附属物。其中一件粘附在H II式甲片上,残长0.8、宽1.5厘米,上有一对纵列开孔,与所附的H II式甲片上相近2孔基本对应(图一五,7)。另一件残长2.5、宽1.9、厚约0.2厘米。折曲状,其一端两侧各有一豁口,另一端残存有半孔,孔径0.2厘米(图一六,5)。

铍1件(M2:68)。表面黑红色,有泡状突起绣。断面呈椭因形。铍刃部与柄间有一银白色合金格,格下接铁柄,铁柄外包有本质。长27、最宽处2.6、厚0.8厘米(图一六,2)。

秘 1件(M2∶92)。一端有管状铜铸,铜铸长15、外径2.3、内径1.9厘米,铜铸中部饰一周宽带凸弦纹。铁秘插入铸,外包木质。秘直径1.9、残长31厘米(图一六,1)。

削 3件。其中2件较完整、可分二式。

Ⅰ式;1件(M2∶48)。刃断面呈楔形、柄断面呈矩形。环首,刃与柄有较明显分界。残长11.6、刃宽1.2厘米,柄长8.5、宽1厘米(图一六,9)。

Ⅱ式∶1件(M2∶51)。断面呈楔形。环首,刃与柄无明显分界。残长14.2、宽1.1、背厚0.5厘米(图一六,10)。

灯 1件(M2∶46。锈蚀严重。口径11.2、高10厘米(图一六,3)。

铺首 2 件。兽首衔环状。锈蚀严重,仅兽首二目尚可辨。M2;35,长20、兽首宽

15、衔环直径12.5厘米(图一六。8)。

工2件。横断面呈正六边形,外方内圆。M2:79,边长4.2、内圆直径5.6厘米。钉内留有木痕(图一六,4)。

(四)银器

计7件。器形有扣、花叶饰等。形体轻薄易碎。

扣总数不详,存完整者2副,每副2件,由大、小两个环形组成。大环上部向内收杀或折成直角,小环上部向内倒卷。M2:53,大环直径5.8、高1.1厘米,小环直径5.2、高0.8厘米(图一七,8、9)°M2:54,大环直径12.4、高1厘米,小环直径10.4、高1厘米(图一六,6、7)。

花叶饰残存3片。M2:55,有明显断裂痕迹,原或为柿蒂形。可能是漆器上“平脱”花纹的组成部分(图一七,12)。

(五)锡器

计6件。有环、扣形器、管状饰等。

环4件,分二式。

I式:3件。圆形,体轻小。M2:82,直径1.8厘米(图一七,4)。M2:81,直径1.2厘米(图一七,3)。

Ⅱ式;1件(M2∶78)。略呈椭圆形。中孔断面呈梯形,内宽外窄,近中孔处有一周凸棱。长径2.6、短径2.2厘米(图一七,5)。

扣形器1件(M2:86)0长方框形,长边一侧有钩斜向上方。边长1.5、宽1.3厘米,斜钩长1.3厘米(图一^,ll)。

管状饰1件(M2:87)。一端外翻如环状,似车害。残高3.6、外径2.6、内径0.8-1厘米(图一七,10)。

(六) 玉器

仅1件玉珑(M2:52)。表面抛光。略呈梯形,断面呈橄榄形。下面向外弧出,上面有三孔,中间孔较直,两侧二小孔斜伸向中孔并相通。上宽2.3、下宽2.7、高1.9厘米,中孔径0.5、深0.8,两侧孔径0.2厘米(图一八)。

(七) 骨器

计5件。有镰形器、笔形饰等。

镰形器3件,分二式。

I式:1件(M2:2)。木杵形,两端宽薄,中腰窄厚。距两端3厘米处有二孔,孔径0.15厘米。长7.2、宽().9、厚0.5厘米(图,6)。

II式:2件,仅1件保存较完整。M2:1,弧形扁平状,一侧刻有四道凹槽,中部横穿二孔。长9.2、宽0.9厘米(图一七,7)。

笔形饰2件。圆锥形。中部为骨质构件,两端以铜管相套,一端还有一小穿孔。骨质构件染成绿色,表面阴刻三角折线纹、流云纹。M2:50,岀土时前端管中尚有锥形"笔毛”一撮°长4.1厘米(图一-七,2)。

三、结语

(一) 关于墓葬年代

M2虽然没发现可供断代的纪年文字资料,但其随葬品的种类、造型、装饰等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质仿铜礼器鼎、盒、紡、壶的组合,这是战国晚期甚至西汉早期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的一般规律气象征财富的仓、灶等模型明器的出现,更使陶器的组合体现了西汉早期西安关中地区以及受秦人占据较早的湖北江陵局部地区汉墓的特点。

再从出土陶器的形制看,鼎均是鼓腹、圜底、矮蹄足,明显具有秦末汉初铜器特征。如陕西大荔气江苏徐州⑧,以及上海福泉山应和湖北宜城町宜昌气云梦⑰等。圈足盒与江苏子房山®、徐州奎山⑭以及湖南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早期墓⑰出土的圈足盒相似。斜肩、鼓腹、平底的绳纹罐也是西汉早期墓所见。

蟠螭纹铜镜摆脱了战国时期那种图案繁缚、细密的风格,而代之以粗线条勾勒,显得简洁明快,与云梦睡虎地M35®、徐州狮子山⑰、洛阳烧沟M155®I式铜镜相似,是西汉早期的典型作品、

以上种种特征表明,M2的年代应属于西汉早期。

(二) 关于M2出土的铁甲胄以及其他兵器

M2中所岀的铁铠甲,是继洛阳西郊M3023®,内蒙二十家子汉代城址T703窖穴⑶、满城汉墓气临淄齐王墓气广州南越王墓气安徽双古堆一号墓25之后,出自汉墓或汉代窖穴的又一领较为完整的铁铠甲。目前,这在西安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白荣金先生对此已做过整理研究,并进行了复原免,本文不再论述。

M2所出土的一些兵器部件如被、秘、傲以及剑鞘末饰玉现、等,虽已残破,但就形制、尺寸、大小来看,与当时实用兵器相差无几。这些兵器可能为该慕主生前所使用,死后又葬入墓中。

(三)关于墓主身份

M2 随葬品中,不仅有一定数量的陶礼器、铜器、铁器、玉器等,而且还有部分铜简形器、铜节约、锡扣形器、铁江等车马饰件、这表明该墓有随葬车马现象;铁甲胄、铍、秘等实用兵器的发现,表明该草主生前可能为武官且居高位,或拥有显赫战功的男性。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的发掘,给西安关中地区汉墓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特别是贴饰金银的铁甲胄的发现,对西汉的文物考古、社会历史以及兵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附记;参加发掘和初步整理工作的同志有冯孝堂、常青、丁晓雷等。李振远负责绘围、照像等工作。另外,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安家瑶先生、刘振东同志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执笔者 何岁利

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