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海双生】档案——田晴江手记 (第一部分)

【鸣海双生】档案文本——田晴江手记若干

地球生命物种灭绝现象一般分为两类,即常规灭绝与集群灭绝。常规灭绝为物种自然更替现象,主要体现在生物谱系尚未中断。而集群灭绝现象则是指在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发生的大范围、高速率的物种绝灭事件,多个物种的所有群体都消失,导致地球生物圈多样性的显著降低,也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物种绝灭。
以灾后安全区联合会议通过的新安澜历纪年为基准,自新安澜历元年五月(旧历2007年)至新安澜历三十一年五月间,受溃解影响世界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物种灭绝现象,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以外,动物界累计灭绝1112367种,植物界累计灭绝214325种,且灭绝过程符合集群灭绝四项标准,灭绝速率也远远超过史前任何一次集群灭绝。本次物种灭绝进程在新历元年至新历十一年间溃海活跃期较为明显。
根据化石记录,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大的生物聚群灭绝事件,即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规模绝灭现象,常见集群灭绝原因为地球本身地壳活动引发的火山喷发、气候异常、外部陨石撞击等。研究表明物种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规律,但关于溃解的出现是否能归为地质学上第6次物种灭绝科学界内迄今为止尚处于争议阶段。
新安澜历七年,地质学家周克能教授曾提出本次物种集群灭绝现象依然和溃解现象引发的地质变化有关,因溃海的形成导致大量物种丧失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而灭绝,其数量会在未来十年内超越直接因溃解效应侵蚀灭绝的物种。随着时间推移,本次溃解带来的灾难相较于前五次的物种灭绝开始展现其独特性即——物质绝灭。
自溃海形成以来,大量物质在溃解效应下晶化,包含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铁、锡等矿物以及大量的石油、煤等资源,也因此新安澜历二十八年,何芸教授在周克能教授的观点之上提出溃海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智能”,通俗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溃海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并以灭绝当下所有现存物种为基础目标,但这一观点尚处于无法证实阶段。
新安澜历31年,6月17日,田晴江记于千华理工大学厚学楼
(备注:提醒柳茗学姐下下周有期末考。)
关于溃解对物种的影响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旧历19世纪60年代(大灾难前),根据利多海拉已解密的第八号文件所述,旧历1867年欧洲吉格尔镇出现小范围溃解效应导致全镇一千一百三十四人死亡事件,居民尸体被发现时身体高度结晶化,但无放射性,无传染性。小镇区域范围内所有植被乃至昆虫全部死亡同样整体呈结晶状,小镇整体地貌呈现下沉迹象,地下部分已经有小范围镜面形成,但本次溃解在1号王冠螺栓阵列的干涉下并未继续蔓延。
关于溃解对人体的影响?根据大灾后利多海拉北海观测站出具的研究报告指出,溃解效应侵蚀人体后人体脑部细胞会在四十秒内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从而诱发癫痫、紫绀,所有观察样本均在六十秒内死亡,死后身体在六到七天左右会完成早期的结晶化。
关于溃解对其余动物影响?在新安澜历三年,新安澜十三所在溃海的镜湖实验室完成了对374种脊索生物门样本和412种植物的观测,所有生物观测样本同样在六十秒内陆续死亡且六到七天左右尸体呈现结晶化,这一数据跟北海观测站对人体的检测数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植物类区别于脊椎类动物的复杂系统构造,在溃海的影响下从死亡到结晶化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以苔藓类最短为11秒,灌木类7到15天左右,而藤类最长累计可长达37天。(因溃解能级不同对实验样本最终结果导向也不同,溃解能级越高样本死亡越快,且更早进入晶化状态,故以下所有实验皆在固定溃解能级下进行。)
溃解效应之下是否有免疫体的存在?自新安澜历二十九年开始,各安全区城内出现不明原因在溃海内无防护自由活动的人类及其它生命体,新安澜历二十九年六月,利多海拉北海实验室曾联合新安澜四所开启对此类免疫体的观测实验。
根据北海实验室相叶安娜博士实验日志记载,参与实验的数十名志愿者体内依然含有高强度溃解反应,其中3号和11号志愿者在观察过程中,突然短时间内失去生命体征,身体呈高度结晶化并在三十秒内溃解消散。与此同时,实验室内部的能源检测设备发现,观测者在身体晶化解体的瞬间伴随着大量的能量释放,且能量反应波段呈一定规律性,相叶安娜博士曾认为溃解晶体含有不明信息源,提出溃解综合征患者溃解后并未消失,而是变成了一种人类尚不能理解的存在假设。(详见《自然—生物》杂志NO:203611A)
当下这种所谓的假性免疫现象被暂且命名为“溃海综合症”,但就目前来说,各实验机构对溃解综合征征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的突破,溃解效应对现有物种和物质的灭绝依然是全方位的。基于溃解的不断蔓延,地球现存所有物质、生物等将随着时间流逝被完全抹消。
新安澜历31年,6月19日,田晴江记于千华理工大学镜湖实验室
关于本次集群灭绝后是否伴有相应适应辐射?出现新的生物大爆发现象?利多海拉北海实验室达米尔教授曾在《溃海,生命的终结》一书中提出,本次溃解爆发后不存在新生命体诞生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终结,关于随溃解而来的虚壳生物并不属于生物范畴,而是一种人类尚不能理解的执行程序,在整个行星在溃解的影响下化作一颗无比光华夺目,但毫无生机的水晶球后,这些来自镜面下的生物同样会消失。而何芸博士则在新历23年在利多海拉生物期刊上发表论文时,重提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曾提出《灾变论》,认可其中物种在灾变中整体灭绝后,又被直接创造的可能性,认为虚壳生物不受进化论约束,是地球自然演化而诞生的下一代文明,那么,溃解之下的物种灭绝同样也不是地球生物的最终点。
新安澜历31年,6月27日,田晴江记于千华理工大学象山食堂
(备注:下午3点去仁智楼帮逃课的柳茗签到。)
附 田晴江裁剪下的相叶安娜实验室日志部分内容
(节选自《自然-生物》利多海拉11月刊NO:203611A)
本次实验目的为观察“南星”干预型螺栓对免疫个体体内隐藏的溃解源的影响,本次实验结果将对研究人体面临溃解侵蚀是否存在实质性解决方案具有重大意义。本次实验志愿者11号(张全斌)为新安澜三建工程队“远洋”事故幸存者,在溃海作业期间防护设备受损时发现自己对溃解效应具有免疫性。
截止新安澜历29年7月13日,11号参与者已在3级暴露下存活累计3个月11天14时16分。
新安澜历29年7月13日14点28分,实验志愿者11号张全斌常规体检完毕,各项指标符合实验规定。
新安澜历29年7月13日14点47分,11号参与者根据实验流程进入北海亚喀尔封闭实验室内。实验观测人员按照规定对参与者进行常规问询以缓解参与者在螺栓启动期间产生的不安情绪,并再度确认参与者在受溃解侵蚀后除偶发癫痫外,身体并无任何不适。
新安澜历29年7月13日15点21分13秒,11号参与者身体突然出现抽搐现象,但身体并未出现紫绀反应,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为21秒。随后11号参与者身体开始出现晶化效应,并在10秒内完成高度晶化,身体呈通透蓝色晶体状。但和以往受溃解侵蚀瞬间死去的案例不同,生命检测设备反应此时11号在完成最高程度结晶化后依然存在生命反应。
新安澜历29年7月13日15点21分54秒,晶化后的11号参与者身体出现皲裂迹象,并解体为齑粉状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