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姐】艺术调性活剥《刺杀肯尼迪》但仍是目前为止诺兰最好的作品
1、总艺术调性活剥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挑战观众注意力的极限,我认为是目前为止诺兰最好的作品。
2、又一次证明:编剧、导演的工作合璧在一位有能力的作者体内,会产生如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在银幕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冲击到银幕外的我们。这一次,作者对言(文学性与戏剧性)、象(视听)、境(主题)展现出了卓越的掌控力。
3、《星际穿越》以后诺兰对观众不再友好,不再照顾大众的观影趣味。本片节奏快,信息量大,话密,接近3小时的影片台词量恐怕是同长度影片的10倍,建议要在睡眠非常充足,脑子非常清醒的状态下去观影,不然你CPU可能会烧掉。
4、诺兰这个导演以往最大的短板,是在表达情感时始终有类似理科生的木讷,无冒犯之意仅陈述个人感受,所以之前我发博讲,看点之一是一个向来冷冰冰的英国人如何处理情感。昨天观影我两次流泪,在艺术家巨大的悲悯出现时深深共情。从这一点上看,诺兰是有进步的,这个级别的导演当然也要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5、19世纪照相术的出现挑战了绘画艺术,绘画似乎不再那么需要“真与像”,逼迫画家在哲学层面重新思考绘画的意义。当印象派以点彩式画法将画笔的终极调色权交给观赏者,让不同的观众站在不同的距离用自己的眼睛调色,感受不同光线下的结果,“现代艺术”进入了全新的纪元。我以此来类比《奥本海默》的前三分之一叙事,已经不能简单再命名为非线性叙事了,它的这种稀碎的程度几乎是“点彩式”的。它需要在座位上的你,自己将自己的灵魂往后拎一两百米,重新调和你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于是对本片叙事方式的思考也出现了:物质现实的复原以点彩式的方法输出,对这门艺术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作用又是什么?事实上,绝对客观、真实地写历史,是不存在的。同样,绝对客观地复原现实世界的电影作品也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复原”,都一定是带作者立场的复原。
6、奥利弗·斯通是个愤怒的左派,我做过长节目详谈了他的《天生杀人狂》,他的犀利与锐气都让《刺杀肯尼迪》至今还是此类作品中无可挑战的巅峰。与之相比,诺兰在意识形态上要温和保守许多,作品的锐度也弱得多。删节处理主要集中于大概3处露点镜头吧,不出意外地给裸女p了小黑裙。还有就是我看过的全本中,多了一句不能跟中国观众说的台词。
7、看完影片我没有第一时间写任何字,CPU烧了,而且我有点观影后PTSD,悲伤停不下来。感受很多,一条也写不完,做不做节目再说吧,欢迎大家来我们家影迷群讨论作品(小助理号:ktlfilmguan2)。最后我想说,估计内地票房也是不太好的,好了就不正常了。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影院IMAX版本的观赏体验真不一样,即使我们其实根本看不到真正的IMAX胶片效果,我相信数字版是打了大折扣的,但也已经那么震撼了。出品方与诺兰本人用巨大的成本、巨大的精力做了这样的作品,使命感和责任感远远超过了对商业的诉求。我现在平时根本不愿意出门去看公映片,但这种品质的作品,值得。
8、最后的最后,当我们看到原子弹之父传记片的这一刻,日本正在排放核污水,这何尝不是带来一种宿命的无力感。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尝过原子弹味道的国家与民族,他们的这个行为中,难道真的不参杂一点点对这个世界的恨意与报复心理吗?他们又何尝不是再一次对着世界狠狠地扔了一枚原子弹呢?